东垣清暑益气汤,参芪归术加草苍;升葛泽曲麦味合,健脾祛湿此方强。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方解(《内外伤辨惑论》)
一、君臣佐使配伍解析
君药
-
黄芪(1.5钱):补气固表,升阳举陷,专治暑热耗气、卫外不固之自汗;
-
人参(5分)、白术(5分):补中益气,健脾燥湿,增强脾胃运化以祛湿。
臣药
-
苍术(1.5钱):燥湿运脾,与白术协同化湿,针对暑湿困脾之痞满、便溏;
-
升麻(1钱)、葛根(2分):升发脾胃清阳,解肌透热,治暑热郁遏之头身重痛;
-
黄柏(2-3分):泻肾火、清湿热,防暑热伤阴化火;
-
麦冬(3分)、五味子(9枚):养阴生津,敛汗固表,防气随汗脱。
佐药
-
当归(3分):养血和营,调和气血,防燥药伤阴;
-
青皮(2.5分)、陈皮(5分):理气化滞,破气消胀,助脾胃升降;
-
神曲(5分):消食导滞,健胃和中,解暑湿碍胃之纳呆;
-
泽泻(5分):利水渗湿,引湿热从小便出,与白术配伍“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
使药
-
炙甘草(3分):调和诸药,益气和中,兼缓黄柏、苍术之燥性;
-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固护脾胃,助全方补而不滞。
二、配伍核心思路
补气与祛湿并重
-
以黄芪、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为根基,苍术、泽泻、黄柏祛湿清热为攻邪之法,体现“补中寓泻”的扶正祛邪思想。
升清与降浊兼顾
-
升麻、葛根升阳举陷,泽泻、黄柏降浊利湿,升降相因,恢复中焦气机枢纽功能。
养阴与燥湿平衡
-
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苍术、陈皮燥湿理气,既防暑热伤津,又避滋阴助湿。
三、病机与治则
-
核心病机:素体脾胃气虚,复感暑湿,湿热交蒸,气阴两伤。
-
治则:
-
甘温除热法:黄芪、人参甘温补气以退暑热;
-
辛开苦降法:苍术、黄柏燥湿清热,升麻、葛根升阳透邪。
四、经典应用指征
-
主症:身热头痛、自汗口渴、四肢困倦、胸满身重、便溏尿赤、舌淡苔腻、脉虚大或洪缓;
-
病证延伸:暑湿伤气之痿证(加黄柏、知母)、夏季疲劳综合征、糖尿病伴气虚湿困。
五、总结特点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以“补气升阳、燥湿清热”为纲,融补中益气汤与生脉饮之长,既扶正固本,又祛暑湿邪气,堪称暑季气虚夹湿证的经典配伍。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原文与历代化裁
一、原方出处与原文
出处: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卷中)原文组成:
黄芪(汗少减五分)一钱五分,苍术(泔浸去皮)一钱五分,升麻一钱,人参(去芦)五分,泽泻五分,神曲(炒黄)五分,橘皮五分,白术五分,麦门冬(去心)三分,当归身三分,炙甘草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煎服法: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服为宜。
二、历代方论与化裁
李东垣原方加减法
-
湿热下注之痿证:加黄柏、知母各五分,清湿热以强筋骨;
-
汗多津脱:加五味子十枚、黄柏五分、知母三分,增强敛阴生津之力;
-
中满气滞:去炙甘草,重用青皮、陈皮理气消胀;
-
咳甚:去人参以防壅滞,加干葛根以升清止渴。
季节化裁
-
长夏湿热盛:加苍术、白术、泽泻,分消上下湿热;
-
夏季阳盛:加黄柏、青皮、陈皮,清热化滞;
-
冬季寒盛:加吴茱萸辛热温中,反佐黄柏之苦寒。
后世医家拓展应用
-
《医贯》治暑热吐衄:本方加丹皮、生地、犀角,清心凉血摄血;
-
湿热痞满:合消痞丸、滋肾丸(黄柏、知母、肉桂),降火通滞;
-
糖尿病气虚湿困:重用黄芪、葛根,加建曲、荷叶,健脾升清。
三、与王氏清暑益气汤对比
方剂核心配伍适应症区别要点
李东垣方-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15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