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治法与方剂》
你好,我是中医师,文君然。
明天,我要去异地出诊。临行前,家人告诉我多穿衣物,免得着凉。
是啊,到了这个季节,咱老百姓出门,经常念叨的话就是“多穿点”。可见,面对寒邪,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
那今天,我就给你说说,中医里面用于应对寒邪的一张方子吧。
闲言少叙,先看下面这段故事。
话说有一个女子,当时63岁。
大概在6年前,此人曾经确诊过“三叉神经痛”。好在经过治疗,基本是临床痊愈。
但是,大概在两个月之前,此人外出不慎受寒,就像咱老百姓说的,着凉了,这下可坏了,左侧面颊又出现烧灼样窜痛,让她难以忍受。每一次发作,持续一分钟左右。常常在刷牙和吃饭的时候,疼痛突然袭来,让患者苦不堪言。
咋办啊?患者再去看西医,依然确诊三叉神经痛。
这一次,患者不想用西医治疗了。她打算投中医试一试。
刻诊,患者脉象沉涩,舌苔薄白,舌质暗。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川芎15克,荆芥15克,细辛5克,薄荷15克,菊花15克,防风15克,地龙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5克,延胡索10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炙甘草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开6剂,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口服。
结果如何?患者惊喜地发现,服药后疼痛很快减轻。即便疼痛发作,时间也是很短。不过,患者自觉疲乏无力。
这时候,原方基本不变,加黄芪30克,党参20克,再投9剂。
最终,患者诸证息平,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7年的《中华中医药学刊》上。这里的医家,是辽宁的临床名家黎凯教授。
来吧,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这个患者,反复被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我们中医,不认识什么叫“三叉神经痛”。但是我们清楚,这个疼痛一定有它的来由,不可能无缘无故产生。
那患者的疼痛,到底因何而起呢?用中医视角看,这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患者发病之前曾经感寒着凉。很明显,患者属于受了风寒之邪。风寒之邪郁滞面部,风有走窜之性,寒有凝滞之弊,故而患者时发疼痛。
有人说了,为啥患者受风寒,偏偏体现在脸上啊?因为头面部位居于人体上部,风邪恰恰容易袭扰上部。这是风邪的致病特点决定的。
再看,患者脉象沉涩,舌质偏暗,这是典型的血瘀之象。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患者外有风寒郁滞,内有瘀血阻络,治疗当外散风寒,内行血瘀。你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川芎15克,荆芥15克,细辛5克,薄荷15克,菊花15克,防风15克,地龙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5克,延胡索10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炙甘草6克。
这里面,川芎辛散,驱寒而行血。荆芥、细辛、防风散寒止痛。薄荷、菊花辛凉疏表,以助散达之力。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延胡索和柴胡舒肝气,肝气畅达则气血通畅,延胡索止痛之力尤为显著。茯苓健脾宁心安神。
其中,川芎、荆芥、细辛、薄荷、防风,源于什么方呢?源于川芎茶调散。这是我今天想要和你说的重点内容。
川芎茶调散,乃是局方之一,基本配伍是薄荷12克,川芎、荆芥各12克,细辛3克,防风4.5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其作用,就是疏风止痛,原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医案里,去掉白芷和羌活,加菊花。我个人认为,即便用白芷和羌活,也是可以的。
为啥用到川芎茶调散?因为此方的灵魂,就是散风寒而止痛。它是治疗头面痛证源于寒邪的重要方剂、基础方剂。川芎活血祛风,善于治疗头面疼痛。薄荷、荆芥、羌活、白芷、细辛,都能疏风止痛,且各有分经侧重。羌活入太阳,白芷入阳明,细辛入少阴。
现在,患者虽然不头痛,而是面痛,但是大体来说,也是头面受风寒而来。因此,以川芎茶调散来疏散风寒止痛,是非常正确的。在此基础上,加活血化瘀之品,自然可以让患者的问题得到解决。
可见,这是以川芎茶调散为主,治疗面部疼痛的典型案例。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川芎茶调散在当下的时效性了。
冬天,北方风大,气候寒冷。很多人出门一天,回来就脑袋疼。因为啥?因为感寒邪。这是不是穿得厚不厚的问题,而是季节特点决定的。你身处这个环境,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川芎茶调散就特别实用。我个人的经验是,白天回来,觉得有些着凉,头痛鼻塞,这时候一碗川芎茶调散趁热喝下,早点休息,第二天一般来说都好了。
所以啊,我觉得,川芎茶调散是一个宝贝,是中医留给我们的,冬天散寒防身的好宝贝。我们要是不知晓,不会用,就太遗憾了。
好了,这个事儿,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吧。说起冬天,人们身上的毛病可以说一个跟着一个。头面疼痛,不过是其中之一。今后有时间,文老师和你挨个详聊。
全文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02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