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刚过,村外苇塘的新苇蹿得齐腰深,嫩茎带着白膜,风一吹沙沙响。药铺里,老古正让福德把晒干的冬瓜子装袋——扁圆的籽,白生生的,剖开来能看见淡绿的仁。忽然听见院外有人哭,回头见个汉子抱着半大孩子冲进來,孩子脸憋得通红,咳一声就往汉子怀里缩,嘴角沾着点黄痰,腥气顺着风飘过来。
‘老古先生!救救娃!’汉子膝盖一软差点跪下,’前月娃在苇塘摸鱼淋了雨,回来就烧,咳黄痰;这几日烧退了,可咳得更凶,痰里带血丝,腥得像塘里烂藕根,夜里睡不着,总说胸口闷得慌,按一下就疼得哭。’
老古赶紧让汉子把孩子放凳上,伸手摸他额头——不烧了,可手心潮得发黏;掀开衣襟按胸口,刚碰到右肺的位置,孩子’哇’地哭出声:’爹!疼!’再搭脉:脉数而滑,像塘里翻涌的浊水,按下去有力却不沉;让孩子伸舌:舌质红,苔黄腻,舌面沾着层薄痰,像糊了层塘泥。
‘别慌,是肺痈刚起头,脓还没硬透。’老古从柜里翻出《千金方》,指着’肺痈篇’念:’你看这苇茎汤,专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你家娃这痰腥、胸疼,就是热邪在肺里熬成了瘀,像塘底刚烂的藕根,得用清透的药慢慢托出来,不能用猛药挖。’
汉子急道:’前几日请郎中开了银翘散,喝着倒不烧了,可痰更稠了!’
老古捏起根新鲜苇茎(刚从塘边折来的,断面渗着清水),又抓把薏苡仁:’银翘散是散表热的,像扫塘边的落叶,扫不净塘底的浊泥。苇茎汤是’清塘的活水’:苇茎六两是’透热的芦苇杆’——甘寒轻清,专往肺里钻,把热邪顺着茎杆透出去;薏苡仁三两是’渗浊的藕须’——利湿排脓,还能护着脾胃,不让浊痰往下沉;桃仁五十枚是’松瘀的细根’——活血通瘀,把肺里缠成疙瘩的瘀血块解开;冬瓜子半升是’清痰的莲瓣’——清肺化痰,裹着腥痰往外带。四味药凑着,不燥不烈,正好把刚起的脓瘀托出来,还不伤肺叶。’
定场词【忆王孙】
肺痈初起热瘀缠,
痰带腥红胸疼烦。
苇茎汤清兼透散,
浊瘀蠲,
热退痰消肺自安。
【词意浅解】
肺痈初起热瘀缠:点主症——肺痈脓未成或初成,热邪与瘀血缠结肺中,致痰带腥气、胸疼;
痰带腥红胸疼烦:明病本——痰中带血、胸口疼痛伴烦满,因热瘀阻滞肺络,气血不通;
苇茎汤清兼透散,浊瘀蠲:言治法方药——苇茎汤清热兼透散瘀滞,能蠲除(清除)肺中浊瘀;
热退痰消肺自安:述疗效——热邪消退、痰浊清除,肺自然恢复安宁。
【苇茎的’透’与薏仁的’渗’】
福德正蹲在灶边洗苇茎(得刮去外层老皮,留嫩芯),抬头问:’师父,为啥非得用新鲜苇茎?干的不行?’
‘新鲜苇茎带着水气,透热的劲更足,像刚从塘里舀的活水,清浊泥更灵,’老古拿过洗好的苇茎,’干苇茎也能用,但得多放二两,煮时先煎它——水三升煮成二升,再放薏仁、桃仁、冬瓜子,不然透热的劲出不来。你看这苇茎空心,正好通肺里的气,热邪顺着空心往上透,瘀浊跟着往下渗,比拿药硬攻强。’
芙蕖正给冬瓜子去皮(得把外层硬壳磕掉),插话说:’那咋区分啥时候用苇茎汤,啥时候用桔梗白散?’
‘看脓的’老嫩’和痰的’稠稀’,’老古指着孩子的痰:’苇茎汤治脓刚起,痰黄稠带腥、还没成米粥样,脉数滑有力;桔梗白散治脓硬了,痰像米粥、腥得冲人,脉数而实。这娃要是再拖半月,脓成了硬块,就得用桔梗白散了——现在用苇茎汤,正好在脓没硬时清透,省得遭那猛药的罪。’又嘱咐汉子:’煮药时别盖锅盖,让热邪顺着蒸汽透出去;喝药温温喝,别晾冷了——冷了碍着透热,热了嫌燥,温着正好让药劲往肺里走。’
临床实效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老古开的方:苇茎六两(鲜者佳),薏苡仁三两,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冬瓜子半升(去皮)。嘱咐’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汉子拿药回去,按嘱咐煎了——药汤熬得淡黄绿色,闻着有苇茎的清甜味,喝着微苦带点凉。头两剂喝下来,让邻居来捎话:’娃夜里能睡一小会儿了,咳出来的痰没那么红了,腥气也轻了些,按胸口不咋哭了’;连喝五日再来时,孩子能自己走了,手里还攥着根苇杆玩:’爹,我不疼了!痰是黄的,不腥了!’老古再看他舌苔——黄腻褪了,舌质红也轻了;搭脉时,数滑劲缓了,像塘里的浊水慢慢变清,不那么涌了。
‘再喝三日,把肺里的余瘀清透些,’老古让他续了药,’苇茎减成四两,加两钱山药,帮着补补脾胃。’又嘱咐:’煮点绿豆薏米粥——绿豆少放,薏米多放,粥熬得烂点,晾温了喝,帮着渗渗剩下的浊;别让娃再去苇塘玩水,怕再着凉,白天晒晒太阳,晒后背,暖着肺,比吃药养得快。’
临证广论:热瘀初成的清透方
老古坐在廊下看福德晒苇茎(切成段晾在竹匾里),徒弟们围着剥桃仁(去净皮尖,白生生的),他慢悠悠说:’苇茎汤是治’肺痈初起’的柔方子——就像给刚烂根的塘藕浇活水,光挖(猛药)怕伤藕,光晒(补药)怕浊泥更稠;得用活水慢慢冲,透热又渗浊,瘀消了热退了,藕自然就活了。现在人见了肺痈就想用’消炎药’,不知刚起的脓瘀得’清透’,消炎药杀邪不管瘀,瘀不化热难退,这方子的巧就在’清而不寒、透而不燥’。’
一是肺脓肿早期(脓未成):就像这孩子,痰黄腥带血、胸疼,用它正合适。这类病多是’热瘀刚结、还没成脓’,不是外感咳嗽(外感痰白清稀),得辨清——它和麻杏石甘汤的区别在’有无瘀’: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咳喘(无瘀,痰不腥),这方子治肺热瘀(痰腥、胸疼)。为啥?热瘀得活血透热,桃仁通瘀,苇茎透热,正好对着热瘀的劲。
二是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热瘀型):有些人长期咳黄痰、偶带血,胸闷疼,舌红苔黄。这是’肺络瘀热’,苇茎汤清透瘀热,比用单纯的止咳药强——止咳药堵痰,瘀不化痰难消。
三是小儿肺炎后期(热痰瘀滞):小儿肺炎烧退了,还咳黄稠痰,胸满。这是’余热瘀肺’,苇茎汤清透余热、化痰瘀,比用补药强——补药易留邪,清透才彻底。
他拿起片冬瓜子:’这方子的妙在’轻清灵动、标本兼顾’:苇茎透热不滞,薏仁渗湿不伤脾,桃仁活血不峻,冬瓜子化痰不燥。四味药像打理初烂的塘藕:苇茎透泥里的热,薏仁渗泥里的水,桃仁松泥里的结,冬瓜子清泥里的秽,各干各的又搭劲,正好把刚起的脓瘀慢慢清干净。但记着:要是痰成米粥样、腥得厉害,就得换桔梗白散;要是脉虚气短,加人参,别让清透伤了气。治病啊,对付刚起的热瘀,得靠’透’,透得及时,不用等脓成了再治,少遭多少罪。’
老古点睛 清透与排瘀的养肺妙
老古把晾好的苇茎收进竹篓,拍了拍手上的灰:’苇茎汤的巧,在’以透为清,以渗为排’——肺里的热瘀像塘底刚烂的藕根,热是’闷在泥里的燥’,瘀是’缠在根上的浊’。苇茎是’透燥的芦苇杆’,把热邪顺着空心透出去;薏仁、冬瓜子是’渗浊的活水’,把瘀痰顺着湿往下带;桃仁是’松结的细齿’,把缠在根上的瘀块轻轻解开。不是猛清(像用凉药浇),也不是硬排(像用猛药挖),是透着清、渗着排,热透了瘀松了,肺自然就透气了。’
‘这就像打理刚发浊的塘水,浑是因为泥刚烂、不是塘坏了。光放石灰(猛药)不行,伤了塘里的鱼;光等着(不治)不行,浊泥越积越厚;得先往塘里插些芦苇(苇茎)透热气,再撒些藕须(薏仁)渗浊水,慢慢搅松塘底的泥(桃仁),塘水自然就清了。你看那孩子能跑能玩了,不是药多奇,是热瘀被透出去、渗干净了,没伤着好肺叶,自然就好得顺。’
‘人总说’病了就得下重药’,其实不如’早发现早清透’。就像塘水刚浑别慌,插芦苇撒藕须慢慢调,不用等泥烂透了再挖。这方子教咱的是’见微知著’——刚起的小毛病别拖,用轻清的药透透渗渗,邪去了还不伤本,日子自然就亮堂了。’
老古望着村外随风晃的苇塘,檐下的药香混着苇茎的清甜味飘散开,又哼起支【清江引】
肺瘀初成热未僵,
汤用苇茎清透良。
心无躁时瘀自散,
何须猛药破坚墙?
透热渗浊肺自爽。
【曲意浅解】
前半阕借喻说理——肺中瘀热初成而未凝固,苇茎汤清热透散最为适宜;
后半阕直抒禅意——内心不急躁时瘀热自会消散;不必用猛药攻破如坚墙般的瘀滞,就像透散热邪、渗除浊瘀后肺自然清爽。世间事多是如此,面对刚起的瘀热别慌,找准清透的法子慢慢调,透得及时渗得巧,堵着的自然通,热着的自然消,不用总盯着’病’急,治得早了,身子自会透着舒坦。
尾注:本论道录由老古结合小儿肺痈初起案例解析《金匮》引《千金方》苇茎汤,辨其’肺热瘀滞、脓未成’之病机,详述苇茎透热、薏仁渗脓、桃仁通瘀及冬瓜子清痰的配伍精要与’先煎苇茎’之法,谈及临证于肺脓肿早期、支扩感染等的应用与鉴别,终以【清江引】曲寄寓清透排瘀的治则智慧与’见微知著’的禅意哲理,呼应’老古释金匮,于肺痈初起见清透’的主旨。
(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79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