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常识健康 常识健康 2025年10月28日 08:00 广东
如今的中医去痰湿的方法都讲究了“先辨清其根源再下手”的原则,简单的随便找种化痰的药吃都难以见效。但不同的人对痰的质性则各有所不同,如有的痰中更见偏寒之痰就需要通过温化之法来起到化痰之功的;又有的痰中更见夹热的痰就更需要通过清泄的作用来起到清痰之功的;更有脾虚生痰的就先要通过补脾胃的方法来起到“化痰”之功的等等。今天我们就顺着这条痰湿的痛点来说说,通过对5种中成药的深度解析,让我们各自对准自己的痰湿靶子,从而一剑封喉地将体内的痰湿都给铲掉吧!
01
二陈丸 —— 痰湿初起、痰多胸闷的 “基础方”一早起来就觉得嗓子都被糊了似的,咳出的痰都像白花花的稀水似的,吃了点油腻的东西还都觉得肚子里闷闷的、喘不上一口气的感觉都有了,这时就能用点二陈丸的了。其以燥湿化痰的半夏为“主力”,不仅能将体内的黏腻的痰湿都“化掉”,还将陈积的气机都引导出来让气机得以通畅不再堵滞;而用了茯苓健脾祛湿,从根本上就减少了痰湿的生成;最后又用了甘草来调和了药性的疏泄作用,从而使得这道中药的药效更为的温和,更加的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经典方剂——二陈丸的调理痰湿的独到之处就体现了出其“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的特点。尤其要注意本品的偏温燥的性质对阴虚体质的患者(如平常口干舌燥、痰少而黏等人)均不宜长期服用,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易加重阴虚,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同时服用本品时也要注意别吃太多的甜腻、生冷的食物,否则会使“养痰”而对药的疗效也就大打折扣。
02
香砂六君丸 —— 脾虚痰湿、气短乏力的 “补消方”有的人不光痰多,还总觉得浑身没劲儿,走几步就喘气,吃点东西就腹胀,大便黏马桶冲不净 —— 这是典型的 “脾虚生痰湿”。脾是 “生痰之源”,脾胃弱了,水湿代谢不出去,就会变成痰湿。香砂六君丸在 “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加了木香、砂仁,既能补脾胃,又能化痰湿,一边 “补” 一边 “消”,从根上解决问题。《医方集解》对其亦有所提及,尤其对脾胃虚弱又痰湿重的产后、术后妇女均有较好的治效。不过感冒发热时别吃,会让病好得更慢;服药期间可以多吃点山药、莲子,帮脾胃 “加把劲”。
03
半夏天麻丸 —— 痰湿阻窍、头晕头重的 “通窍方”痰湿堵在脑袋里是什么感觉?比如早上起来昏昏沉沉,像裹了层湿布;看东西时偶尔发晕,低头再抬头就天旋地转;有时还伴有恶心、痰多 —— 这是痰湿阻住了头部经络。半夏天麻丸里,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能把脑袋里的痰湿 “清掉”;再加上黄芪、白术健脾,陈皮理气,既除已生之痰,又防新痰生成。该药灵感源自《医学心悟》的 “半夏白术天麻汤”,书中称其 “治痰厥头痛,眩晕如坐舟车”。要注意,阴虚阳亢者(平常头晕还伴有耳鸣、手心烫)慎用,不然会加重上火;服药时别熬夜,熬夜会让痰湿更难清除。
04
三子养亲汤(丸)—— 痰湿阻肺、咳喘痰多的 “宣肺方”一到天冷就咳嗽不停,咳出来的痰又多又稠,晚上躺下更严重,甚至咳得睡不着?有时还伴有胸闷、气短,这是痰湿堵在了肺部。三子养亲汤(丸)只用了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三味药:紫苏子降气化痰,莱菔子消食化痰,白芥子温肺化痰,三药搭配,能把肺部的痰湿 “宣发” 出去,让呼吸变顺畅。《韩氏医通》中记载此方 “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痰湿咳喘。不过该药温性较强,肺热咳嗽者(痰黄稠、嗓子痛)别用,会加重肺热;服药时可以多喝温水,帮肺部稀释痰液。
05
苓桂术甘汤(丸)—— 痰湿停饮、胸闷水肿的 “利水方”体内痰湿太重,还会变成 “水饮”,比如胸口总觉得发闷,像压了块石头;早上起来眼睑肿、脸肿,按一下还会凹陷;有时喝水后肚子胀,甚至觉得恶心 —— 这是水饮停在体内的表现。苓桂术甘汤(丸)里,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甘草调和,能把体内的水饮 “排” 出去,还能防止水湿再变成痰湿。此方源自《伤寒论》,张仲景称其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需注意,阴虚津少者(平常口干、喝水多还不解渴)慎用,会让身体更缺水;服药期间别吃生冷食物,生冷会加重水饮。就像越堆越多的黏稠的湿泥巴一样,体内的痰湿也会越积越多,越难以彻底的清除干净。借助找对合适的中成药,合理地配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慢慢的就能将体内的痰湿“一一铲除”脾胃也就更加的旺盛了,呼吸也就更顺畅了,身体也就越来越轻松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80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