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曾用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以肝脏脂肪堆积和代谢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大多没有特异性症状,仅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腹部胀满不适、纳呆、胁痛、倦怠乏力或其他消化系统相关的症状。随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等代谢疾病患病率的提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成为慢性肝病的一大主要病因,涵盖了从脂肪变性到炎症和纤维化以至发生肝硬化的一系列病理表现。现代研究表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长期处于一种全身低度慢性炎症状态,易诱发多种肝外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脂质代谢异常、遗传、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关,目前西医尚没有治疗的特效药物。
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李佃贵从事中医内科临床6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应用化浊解毒疗法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抄方,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该疾病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病因病机
中医根据其临床症状,将该病归属于“肝癖”“胁痛”“肥气”“痞满”“积聚”“痰浊”“胀满”等范畴。《黄帝内经》中提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饮食不当会导致湿热内生,影响脾胃运化,进而引发脂肪堆积。究其病变原因有二,在于脾与肝。从脏腑生理功能来看,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浊内生,久则成痰,痰湿积聚于肝,形成脂肪肝;肝主疏泄,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引发脂肪肝。《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功能相互影响,脾虚则水谷不化精微,反生痰浊;肝郁则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肝。《丹溪心法》有云“气郁则痰凝”,也强调了气滞与痰湿的关系。痰湿阻滞气机,久则血行不畅,形成痰瘀胶结的病理状态。
李佃贵通过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创新性地提出浊毒理论并应用至临床。他认为,浊毒之邪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关键因素。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所食肥甘不能化生输布,反聚而为湿为痰为瘀,蕴积于体内,化为浊毒。《临证指南医案》:“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当浊毒客于肝络,损伤肝体,导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形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散水谷之精入肝,浸淫滋养全身之筋。《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脾气健运、肝气调达,水谷得以化生精微,为机体提供能量;肝气疏泄适度、脾胃升降调达,气机通畅,使三焦气化、水道通畅,一方面浊毒不易产生,另一方面可通过汗液、二便排出体内浊毒,使肝体洁净。
而在病理情况下,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升清降浊失司,精微不化、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通,全身气血津液生成、输布、代谢发生障碍,产生脂浊、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体内,化为浊毒,侵犯肝体。而肝体因浊毒受损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加重,全身气血津液生成、输布、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导致浊毒再生,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加重。
角药的运用
本病病位在肝,病变脏腑在肝、脾、肾,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虚、肝郁为本,浊毒为标。其核心病机为浊毒内蕴,肝脾失调。故李佃贵运用化浊解毒大法,常用三味角药配伍精当,灵活多变,肝脾同调,通补兼施。
三降方
茵陈、虎杖、绞股蓝此三味药有清热利湿、解毒降脂之功效。茵陈归脾胃肝胆经,可清利湿热、疏肝利胆,为治疗黄疸要药;虎杖归肝胆肺经,化瘀解毒、泻热通便,适用于热结便秘的人群;绞股蓝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三味配伍,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化瘀之功效,共降肝络浊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虎杖可降低肝酶,抑制炎症因子,绞股蓝则能抑制脂肪合成,调节脂质代谢。
三消方
白术、茯苓、荷叶此三味药能够健脾祛湿、消脂降浊。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荷叶归肝脾胃经,能够升发清阳、清暑化湿,三味药共调中焦气化之功。药理研究表明,白术能增强胃肠功能,改善脂质代谢;茯苓具有利尿、抗氧化作用,可减轻肝脏负担;荷叶中的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脂肪吸收,降低血脂。三药合用,适用于脂肪肝、肥胖症等属脾虚湿盛者。
三舒方
柴胡、郁金、丹参此三味药,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升阳举陷的功效;郁金辛香不烈,先升后降,具有行气活血、解郁止痛的功效,不宜与丁香同用;丹参凉血消癥,改善肝郁血瘀,可用于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等病症。三味药都归肝经,共调肝气、化瘀血、清肝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抗炎、保肝、调节免疫的作用;郁金可改善微循环、抑制肝纤维化;丹参能抗氧化、抗炎、改善肝脏血流。三者协同作用,有助于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郁血瘀之症。
三通方
大黄、枳实、决明子此三味药,共奏通腑导滞、泄浊排毒之效。大黄泻热通肠,枳实行气消积,决明子润肠降脂,促进浊毒从肠道排出。《温病条辨》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通过此方通腑降浊,调和升降,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三味药配伍,具有通腑泄热、行气导滞、清肝明目之功效。现代研究大黄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枳实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决明子可降血脂、保护肝脏,抑制脂肪堆积。
三清方
龙胆草、黄芩、栀子此三味药,清肝泻火、解毒利湿。龙胆草清肝胆实火;黄芩清中焦湿热,燥湿解毒;栀子善于清三焦之热,又可凉血解毒。三药合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肝火亢盛所致的脂肪肝,尤其适合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草具有抗炎、保肝作用;黄芩能够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保护肝细胞;栀子具有降酶、利胆、抗炎作用。
三草方
夏枯草、垂盆草、鸡骨草此三味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保肝降酶。夏枯草常用于清肝泻火,散结消肿;垂盆草解毒消肿,鸡骨草利湿退黄。三药协同,适用于湿热黄疸、慢性肝炎、脂肪肝,症见湿热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等人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草具有抗炎、保肝作用,垂盆草可降低肝酶、抑制肝纤维化,鸡骨草则能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
三调方
黄连、红曲、赶黄草,此三味药利湿退黄、活血化瘀。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红曲具有活血化瘀、化浊降脂的作用。黄连、红曲合用首见于明代缪希雍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之加味滞下丸,李佃贵将其作为调节糖脂代谢的药对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赶黄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三味药共解肝络湿热瘀毒。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连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红曲可调节血脂、抑制胆固醇合成,赶黄草则具有保肝降酶、抗纤维化的作用。
三柔方
生地黄、白芍、当归,此三药滋阴养血、柔肝止痛。生地黄可以滋阴清热、凉血生津;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三药均归于肝经,适用于肝血不足兼血瘀证。李佃贵临床经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病、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癌区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的作用,白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当归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造血功能的效果。
三虫方
全蝎、水蛭、蜈蚣,此三味药,破血逐瘀、通络止痛。李佃贵善用虫类药,认为此为血肉之质,搜剔络中伏邪以松透病根,攻逐邪积。虫类药力峻猛,适用于顽固性疼痛、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证属瘀血阻滞者。全蝎专入肝经,可以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水蛭破血逐瘀;蜈蚣祛风止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全蝎、水蛭、蜈蚣具有抗凝血、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三仙方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此三味药,共奏消食导滞、健脾和胃、调理气机之效。三药均为消食导滞之品,焦山楂擅长消食化积,活血降脂,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焦神曲健脾消食,化积导滞;焦麦芽行气消食,和中下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焦山楂能促进脂肪分解、降低血脂,焦神曲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焦麦芽有助于缓解胃肠胀气、促进消化液分泌。三药配伍适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尤其适合脂肪肝伴有消化不良、血脂偏高的患者。
三益方
党参、山药、薏苡仁,此三味药有健脾祛湿、补气养阴之功效。党参味甘,性平,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但表证未解而中满邪实的不可用;山药健脾养阴,临床常适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症;薏苡仁利水渗湿、除痹、排脓,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增强免疫功能,改善疲劳;山药调节血糖,保护胃肠黏膜;薏苡仁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
三解方
蛇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此三味均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蛇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半枝莲活血消肿,适用于热毒瘀结证。三味均有抗肿瘤、增强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白花蛇舌草为公认的抗癌药物,具有抗癌活性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黄酮类及萜类。李佃贵常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肿瘤相关病症等证属热毒内蕴者。需注意药物用量及配伍,脾胃虚寒者可能会引起腹泻。
三和方
鳖甲、牡蛎、山慈菇,此三味药配伍具有软肝散结、解毒化瘀之功效。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牡蛎软坚散结、平肝潜阳;山慈菇甘、微辛,归肝、脾经,能够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李佃贵认为此方适用于肝硬化、肝纤维化等证属痰瘀互结者,需谨慎用药,不可过量服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鳖甲、牡蛎具有抗纤维化、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山慈菇则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的功能。
三顺方
枳实、厚朴、香附,此三味可行气除满、消胀止痛。枳实具有行气消积的功效,常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等病证;厚朴行气消胀、降气平喘,与枳实合用,为治疗肝脾不调常用药对;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可以疏肝理气,适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闷、胀满疼痛等症。现代研究表明,枳实、厚朴、香附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改善气滞引起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三化方
山楂、泽泻、牡丹皮,此三味药有消食化积、利水渗湿、清热凉血之功效。山楂可以活血化瘀、消食降脂;泽泻利水渗湿、清热泻火;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三味药合用,共解肝脾湿热、瘀血内阻之证,临床治疗脂肪肝、高脂血症、肥胖等伴有口苦、胁痛、舌暗红苔黄腻等,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现代药理研究山楂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泽泻利尿消肿、调节血脂,牡丹皮抗炎、抗氧化、改善肝功能。(段林雨 河北中医药大学 王绍坡 河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62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