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古方密授:耳鸣非是小症状,乃是脑髓虚空征兆,传统四药可化解
2025
04-24

古方密授:耳鸣非是小症状,乃是脑髓虚空征兆,传统四药可化解

​”医者!求医者!我这耳中蝉鸣三年,如何才能安宁?”一位面色憔悴的中年男子跪倒在华佗面前,痛苦不堪。

华佗抚须沉吟:”耳鸣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黄帝内经·灵枢》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子所患非小症,乃脑髓虚空、肾精不足之重症啊!”

这番话惊得求医者面色苍白:”难道老夫命不久矣?”

“非也!”华佗目光如炬,”天地间自有奇方。古籍《金匮要略》记载:’四药同治,可通天地之气,开肾窍之门’。此方千年来少有人知,今日我便传与你。”

究竟何为四药密方?又能如何化解这看似平常实则严重的耳鸣之症?且听我道来…

建安十二年,春日。

洛阳城外,一座富丽堂皇的宅院静默肃穆。庭院中,花木扶疏,本该是赏春之际,却不见丝毫喜气。院内角落,几名老仆低声交谈。

“又一位名医摇头离去了吗?”年长者叹息道。

“是啊,已经是第十三位了。”旁边的仆人抚须长叹,”赵府往日何等荣光,如今却因老爷病症,门可罗雀。”

这宅院的主人赵仲,洛阳赫赫有名的丝绸商人,曾商贾四海,富甲一方。然而三年前开始,他被一种怪病缠身——双耳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绝,如影随形。

“听闻名医华佗从江东回来,正路过洛阳,不如请他来看看?”管家建议道。

赵仲坐在内室,面容憔悴,双目无神,右手不自觉地抚摸着耳际,神情恍惚:”华佗?那个斩蛟除妖的神医?他医得了金疮药得了疫病,可会治这虚无缥缈的耳中之声?”

“老爷,华佗精通《内经》《难经》,医道通神,或许能有法子。”

赵仲苦笑:”也罢,死马当活马医吧。”

次日清晨,华佗应邀来到赵府。但见他身着青布长衫,束发简朴,面容清瘦,却目光如电,举止从容。

华佗对赵仲行礼后,细细询问病情,又仔细把脉观察。

“赵施主,请伸出手腕,让贫道把把脉。”华佗温声道。

赵仲伸出手腕,华佗指尖轻轻按压,眉头渐渐紧锁。片刻后,他忽然开口。

“耳中如蝉鸣,且伴随头晕目眩,时常有坠落之感,近日更觉耳鸣声大,夜不能寐,是也?”华佗静观其面色,未等对方细述,便已言中病情。

赵仲大惊:”先生如何知晓?连昨夜症状加重之事都了然于胸?”

华佗微微一笑:”观君面色晦暗,青中带黄,两目神光暗淡,双耳轮廓色暗,且行步不稳,时而摇头,乃是在驱赶耳中之声。昨夜恰逢雨水将至,湿气重,故症状加剧。”

“神医不愧为神医!”赵仲喜不自胜,急问:”此症可治否?”

华佗不急于回答,继续询问:”耳鸣初起时情形如何?日常起居饮食可有异常?”

赵仲思索片刻:”始于三年前冬日,彼时我为扩展生意,日夜操劳,常熬至三更。一日夜半,忽闻耳中有蝉鸣声,起初只当是疲劳所致,不曾在意。谁知此后,声音越来越响,再未消失。”

“平日可好饮酒?”华佗又问。

“我性好饮酒,尤爱浓烈之酒,每日必饮三五杯,与宾客相聚则更多。”赵仲如实回答,”也爱吃肥甘厚味,海鲜更是常备。”

华佗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却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从药囊中取出银针。

“可否在内室为施主行针?”

赵仲引华佗入内室,躺于榻上。华佗取出银针,先是查看赵仲双耳,又以指腹按压赵仲头顶、耳后及颈部数处穴位,然后才开始行针。

银针依次刺入百会、太阳、听宫、翳风等穴位。每一针入体,赵仲都能感到一股暖流自穴位处缓缓流向耳部。奇妙的是,针刺过程中,耳中蝉鸣声竟有所减轻。

“真神了!”赵仲惊喜道,”耳中之声似乎小了些!”

“针法只能暂解症状,无法治本。”华佗收针后,从容说道,”贵恙非小症,需找出根源,方能痊愈。”

“不知是何根源?”赵仲焦急问道。

华佗负手而立,目光深邃:”《黄帝内经》云:’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肾气旺则耳聪,肾气衰则耳鸣。观君脉象沉细无力,面色晦暗,腰膝酸软,此乃肾精亏虚,脑髓空虚之象。”

“脑髓空虚?”赵仲不解,”此为何病?可会危及性命?”

华佗沉声解释:”人之精髓,藏于肾,通于脑。《内经》曰:’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肾精亏虚,则骨中髓减,脑中髓亏,故称’脑髓空虚’。此症若不及时治疗,耳鸣只是前兆,日久则会记忆力减退,头晕目眩,甚至耳聋目暗,步履蹒跚。”

赵仲闻言,面色惨白:”如此说来,这耳鸣并非小症?”

华佗摇头:”世人多认为耳鸣只是小疾,不知其为脑髓虚空之征兆。古人云:’上工治未病’,此症若能早治,尚可痊愈。”

“不知华神医可有良方?”赵仲连忙问道。

华佗沉吟片刻,正欲回答,忽听院外有仆人来报:”少爷回来了,看起来很不舒服。”

不多时,一位面色苍白的少年被引入内室。少年约十七八岁,衣着华贵,却面容憔悴,眼神游离,右手不时抓挠右耳,神情痛苦。

“犬子赵恒,也常言耳中有声,已有半载,不知与我病情是否相同?”赵仲急忙问道。

华佗凝视少年片刻,双目微闭,仿佛在感应什么。他示意少年坐下,先查看其耳廓,又观其舌苔、察其脉象,最后长叹一声。

“令郎,可是近日与友人去了城南?”华佗突然问道。

少年面色一变,惊讶地望向华佗:”先生如何得知?”

华佗不答,又问:”可曾服食过丹砂炼制之药?”

少年更是震惊,下意识点头,又连忙摇头:”不,不曾……”

“恒儿!实话实说!”赵仲厉声喝道。

少年见瞒不过去,只得低头认罪:”孩儿确实与友人偷尝了道士所炼的丹药,说是可明目耳聪,延年益寿……”

华佗向赵仲摆手示意他不要动怒,继续询问少年:”服药后,除了耳鸣,可还有口干舌燥、心悸、头晕、腹痛等症状?”

少年点头:”耳中常有轰鸣声,像是打雷一般,且口干难忍,夜不能寐,近日还常觉心跳加速,十分难受。”

听完少年描述,华佗的神情越发凝重。他让少年先下去休息,然后转向赵仲,语气郑重。

华佗面色凝重地转向赵仲:”耳鸣有内外之分,有虚实之别。”

“耳鸣有内外之分,有虚实之别。”华佗神色凝重,眼神锐利如刀,”赵施主之耳鸣,乃数十年辛劳积累,阴精亏损,肾气衰微,脑髓不足所致,为’虚症’。脑为髓海,髓源于肾,肾虚则髓减,髓减则脑空,脑空则耳失所养,故闻异声。此症若不及时治疗,非但耳鸣愈甚,还会引发眩晕、健忘、腰膝酸软等诸多病症。”

赵仲脸色煞白:”神医所言,令人心惊。难道此症真无药可医?”

华佗摇头微笑:”天地万物,相生相克。脑髓虚空虽是重症,却有四味奇药,相配成方,可调肾气、养脑髓、通耳窍、化耳鸣。此四药…”

“此四药之首,乃熟地黄也!”华佗从药囊中取出一味黑褐色药材,放在白瓷盘中,”熟地味甘性微温,入肾经,乃补肾填精第一妙药。《神农本草经》赞其’久服轻身不老’。熟地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而不壅,填精益髓,内养五脏,外荣百骸。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足则脑髓充,脑髓充则耳窍通,耳窍通则听力复。”

赵仲好奇地看着这黑褐色的药材,轻轻抚摸:”此物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有如此神效?”

“妙药往往不显山露水。”华佗微笑,继续取出第二味药,那是红色如玛瑙般的小果,”第二味,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经,滋肾养肝,明目益精。《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二者互为滋养。枸杞入肝经则明目,入肾经则聪耳,正是’滋水涵木’之妙用。”

“第三味,菊花。”华佗取出金黄色的干花,花香立时四溢,”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肝经,散风清热,明目解毒。《本草经集注》载:’主诸风头眩,目欲脱,皮肤死肌,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菊花既能清利头目,散风热,又能平肝明目,最适合眩晕耳鸣之症。”

赵仲看着这三味药材,内心激动:”神医医术精妙,想必第四味药也非同一般?”

“第四味乃决明子。”华佗最后取出一把黑色的小籽粒,与其他三味药并列盘中,”决明子味苦甘性微寒,入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千金方》中记载:’决明子汤,主风热眩晕,目暗昏花’。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故决明子清肝则目明,益肾则耳聪,二经同治,上下相应。”

盘中四味药材,色泽各异,却相得益彰。赵仲惊叹道:”此四药如何配伍?”

“此四味等分,水煎三次混合,去渣取汁。每日分三次服用,连服二十一日为一疗程。”华佗详细解释,”脑髓虚空非一日之病,药到病除,贵在坚持。三剂疗程下来,耳鸣方可渐消。”

“除服药外,还需注意何事?”赵仲问道。

“药虽重要,调养更关键。”华佗神色严肃,”赵施主须戒除肥甘厚味,节制酒色,每日静坐养神,不可再如从前般劳累。《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不摒弃旧习,再好的药方也难以奏效。”

华佗又传授了一套养耳通窍的导引法:”每日清晨,先搓热双手,以掌心贴耳,缓缓旋转百遍;再以拇指按摩耳轮百余次;最后双手十指交叉,置于脑后,按压风池、翳风等穴位各百次。此法名为’通窍导引’,能通气血,开耳窍,与服药相辅相成。”

赵仲恍然大悟:”原来耳鸣非小症,乃是脑髓虚空所致,既需良药,更需调养!”

“正是此理。”华佗点头,”《内经》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赵施主耳鸣虽久,尚属’欲病’之症,按我方调理,三月可见效,一年可痊愈。”

华佗又嘱咐道:”令郎情况不同,他是服食丹砂中毒所致,我已开具解毒方,让他服用。三日后毒素可消,耳鸣自愈。但须告诫他,切勿再贪图速效,误食丹药。”

华佗临别时留下一句话:”凡病皆有因,治病必求本。耳鸣看似小症,实为身体警示,当引起重视。通髓四药方,非仅治耳鸣,实乃养精补髓,滋养周身。”

赵仲遵医嘱,严格服药调养。初时不见效果,心中难免怀疑。华佗却早有预料,信中告诉他:”脑髓虚空,非旦夕可复。如逆水行舟,初时艰难,渐入佳境。”

果然,坚持一月后,赵仲发现耳鸣声渐小;三月后,耳鸣时断时续;半年后,耳鸣仅在极度疲劳时出现;一年后,耳聪目明,精神焕发,重掌商队。

更可喜的是,赵仲不仅耳鸣痊愈,精神大振,连年来困扰他的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等症状也一并消失。他感叹道:”原来这些不适,都是脑髓虚空所致,幸得华神医慧眼识病,妙手回春!”

赵恒在父亲康复的激励下,痛改前非,专心向学。他对医道产生了浓厚兴趣,拜华佗为师学医,尤精研耳科之学。后来游历四方,救人无数,被誉为”耳科圣手”。

华佗”通髓四药方”也因赵氏父子之传,流传于世。后世医家多有研究,《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书皆有记载。宋代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更引此方,指出:”耳为肾之外候,肾气旺则耳聪,肾气衰则耳鸣。通髓四药,实为养肾要方。”

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更进一步解释:”耳鸣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风热上扰,虚者多因肾精不足,脑髓空虚。华佗通髓四药,专治虚症,补肾填精,润养脑髓,实为妙方。”

《医宗金鉴》中总结道:”耳鸣非小症,实为脑髓虚空之征。当以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清肝明目之品治之,华佗通髓四药方,千古不易。”

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此方,针对不同体质的耳鸣患者,或增减药味,或调整药量,但根本治法不变——补肾填精,养肝明目,通络开窍。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耳鸣确与内耳血液循环不良、脑部神经传导异常有关,而华佗通髓四药方恰能改善循环,调节神经,与现代医学理论不谋而合。

华佗”通髓四药方”传承千年,疗效显著,至今仍为中医治疗耳鸣的基础方剂。其真正妙处,不在药物组合,而在辨证施治,找准病因。如《黄帝内经》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耳鸣看似小疾,实则关乎脑髓,治病求本,方能药到病除。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