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成药,既能健脾燥湿,又能温脾振阳,温脾,健脾,调脾,滋脾,不在话下
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不少年轻人都把什么冰的辣的来者不拒,这样脾胃怎么可能会好?
古人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从中医的观点来看,脾为后天之本,就是人体内的太阳。脾主运化,统血,因此脾的功能正常,则脏腑、经络、气血都会旺盛,那么,脾最怕什么呢?
脾喜燥而恶湿,脾喜温而恶寒,脾胃是承接、运化营养的地方,这个营养是要供给全身的活动的。
脾又对应了五行的“土”,你想想,要是土地寒冷、缺少肥料,那大树还能长出来吗?
再回到脾胃本身的功能,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
脾胃虚寒,不仅影响食欲,更可导致呕吐便溏。
呕吐者,胃气上逆也;便溏者,脾气下陷也。此皆脾胃虚寒,升降纳运失职所致。
患者食欲不振,日渐消瘦,精神萎靡,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也就是百病丛生的状况。
其实这都怪自己,想想有没有久坐不动,饮食不节,让脾胃越来越虚;空调冰箱的寒气,冷饮瓜果的寒湿,有没有多吃,这些到了脾胃就成了寒,脾胃虚寒就这样产生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中成药,既能健脾燥湿,又能温脾振阳,温脾,健脾,调脾,滋脾,不在话下,它就是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为脾胃虚寒的人量身打造。核心思想很明确,就是补脾、健脾、温脾的思路,是在医圣张仲景《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增强了驱寒的力量。
先来看组方。
附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炮附子。
人参,补脾气第一药,相当于给土壤施肥。
脾胃虚的人,如同土壤太贫瘠了,首要任务就是给土壤施肥。
补脾离不开人参和山药,人参偏重于补脾气,山药擅长补脾阴,脾胃功能不足的,选人参;脾胃阴分不足的,选山药。
白术,健脾第一药,相当于给土壤排水湿。
所以,健脾的第二个重要任务是除湿。
白术最善燥湿健脾,方中用来排出脾胃寒湿,改善脾土环境。
干姜,它药性辛温,能达到温脾的作用,进入到虚寒的脾胃后,就像是初升的太阳,能将脾胃照的暖洋洋的,再加上附子这个扶阳佳品,它们就能合理驱散脾胃中积累的寒气。
最后加了炙甘草,调和脾胃,补充中焦能量,让药力持续发挥。
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效。
总的来说,这五味药虽然简单,但一点也不低效,一个个的火力全开,直攻脾胃虚寒的原因。
患者40岁,头每天晕晕沉沉,睡眠不好,而且日常手脚冰凉,晚上睡觉要穿袜子才能睡着,体寒怕冷,吃点冷的辣的就拉肚子,大便也不成型,刚开始看有人说附子理中丸好,就买了盒吃,刚吃效果确实挺好,但是吃了半盒后发现手脚心发烫,睡不着觉。上火很严重,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鸣都出来了,病情反复折磨,不想再吃药了,就来找我调理。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也好理解,附子理中丸属于大辛大热的药,体内阴虚就不适合了,不然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这个时候只要停药就没有问题了,但如果在上火之后肚子仍旧怕冷,这就意味着寒并没有彻底驱散出去。
开方:白术、党参、干姜、甘草、熟地黄、山药、酒茱萸、炮附片、肉桂、茯苓等的合方加减。
服用十五天后,反馈说咽喉肿痛,耳鸣情况好转,原方加减服2个月余,二诊上火症状消失,胃寒情况好转,三诊,症状消失,面色红润。之后随访一切良好。
所以我还是建议吃中成药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再去服用,这样才能对症!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018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