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第十五章祛湿剂—温化寒湿—真武汤
2024
10-2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第十五章祛湿剂—温化寒湿—真武汤

真 武 汤

(《伤寒论》)

【组成】

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g)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阳利水。

【主治】

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冨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以腰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真武汤是《伤寒论》上的一个经方。而且这个方,从历史到现代都很有名。这个方和前面的青龙汤、白虎汤一样,是当时用天上的五颗星来命名的。北方就改为玄武,到清代以后因和康熙皇帝的玄烨那个玄相同,为了避讳就要叫真武。真武汤在《伤寒论》布局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真武是北方镇水之神,很多县城里城北修真武庙,就是真武大帝管水。北方气候比较寒冷,所以从真武汤这个名称来说,它是治寒的,用温热药。有镇水作用,能治水的,所以从名称可以推导它的功能。

病机分析:

这个方主治阳虚水泛证。阳虚指的是脾肾阳虚,而且以肾阳虚为主。肾阳虚的表现,畏寒肢厥,也就是说畏寒怕冷,平素就比一般人怕冷,肢厥容易四肢厥逆。在临床上看这类病人很多在冬天的时候,睡觉一晚上膝盖都睡不热。脾肾阳虚,畏寒肢厥。水湿泛滥呢?阳虚水泛,水湿泛滥,它的前提是水湿内停。水湿内停表现为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受阳虚的影响,小便不利,合而不开。小便不利,水湿就要泛滥。所以从它的共同特点来讲,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可以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的特点。水湿泛滥有哪些可能性呢?真武汤在临床上运用范围是很广的,正是由于它水湿泛滥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下到上,由内到外,产生诸多水湿内停泛滥的表现。我们由上下内外水湿泛滥的一些表现看,水饮向上上干清阳,造成头部可以眩晕;水气凌心可以造成心悸,心中悸动;饮邪,寒饮之气上逆迫肺干胃,引起咳喘呕逆,饮迫肺胃了;寒饮流注肠道造成泄泻;脾肾阳虚,阴寒内停,阴寒之寒性收引凝滞,不通则痛,可以伴随有腹痛;水湿由内向外泛滥,如果泛滥肌表可以出现水肿,水邪浸渍在筋肉,浸渍筋肉里面可以造成肌肉冨动。《伤寒论》中说到真武汤证,身冨动。冨,眨眼睛,就是肌肉像眨眼睛一样,肌肉的跳动。饮邪泛滥阻滞在骨节、经络,可以造成人一时的站立不稳,或者四肢可以出现沉重疼痛,这是寒水泛滥阻滞骨节、经络所造成的。所以从主治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都是寒饮内停以后泛滥到各个部位,泛滥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可以出现各种表现。从舌脉来看,舌质淡是阳虚的表现,舌质胖是水湿壅滞,我们在诊断学上学过了,舌体的胖两种情况居多,一种情况是水湿壅滞,一种情况是血分热毒充斥。这里舌质淡、舌体胖那是水湿壅滞,水湿壅滞这种胖就显示出嫩的特点。由于舌体胖嫩,和牙齿相挤,病程较长,就产生齿印,所以舌质淡胖嫩有齿印是真武汤证水湿内停泛滥的舌象上特点。舌苔一般是白滑的,即是说水湿内停较重了。脉可以沉细,沉细是脾肾阳虚,阳气不足了。所以从这个病机分析来看,根本是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阳不化气,水湿内停。病证表现在阳虚水湿泛滥,影响到上下、内外,范围很宽。

治法:

从病机分析看出来,脾肾阳虚是根本,水泛是标。标本兼顾,治法方面就要温阳利水。本方体现了温阳利水的功效。

方义分析:

方中附子作君药,附子可以温阳。臣药白术、茯苓和生姜,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可以散水。这三味药药性都很平和,共同特点都可以解除水湿为患,针对水湿为患。而且它们作用在水湿方面来说,恰恰体现了治水三焦分消的特点。生姜擅长于温胃散水,又能和胃降逆,对呕恶这些它本身有和胃降逆作用,但在这里它可以散水,温散,作用以上焦为主。白术可以健脾燥湿,有除湿作用,作用以中焦为主。茯苓擅长于健脾渗湿利水,渗湿利水使水液从小便排出。那样对停蓄在人体之水液上中下三焦分消,实际上反映一个缓治法。因为药性平和,全方适合于较长时间服用。然后在不同的方面可以加减,增加它上中下的祛水力量。这个方里的佐药是芍药,芍药在唐代以前赤、白芍不分,现在一般用白芍。这个白芍在这里起的作用,历来在历代医家方论中讨论较多,它第一个作用就是《神农本草经》里提到芍药的利小便作用。实际上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光看利小便三个字,要看它前后的话,它说芍药能够破阴结,除血痹,利小便。除血痹带有活血的意思,利小便带有利水的意思,血和水都属于阴液的范围,从语气上,是从破阴结下面所延续下来的。所以不是说它直接利小便,是破阴结基础上利小便,应该这样理解。但是《神农本草经》这样提了以后,历版教材在谈到芍药在真武汤运用当中,都直接提到它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利小便,所以我们教材还是这样写,但要正确地理解它。因为现在已很少单用芍药来利小便了。芍药在本方里第二个意义是有缓急止痛作用,可以止腹痛。前面我们谈到主治阴寒凝滞,可以见到腹痛。芍药可以缓急舒筋,对于解除肌肉冨动也有一定作用。芍药还能够制约附子的燥热,是佐制药。我认为芍药在这里制约附子燥热这一点不容忽视,因为本方是基础方,针对的是阳虚水泛的基础病机。其病程都比较长,所以服药时间也较长,因为用了附子,如果服用时间较长,温燥就容易伤阴,而芍药属阴柔之品,既能益阴养血,又能缓和制约附子的温燥,使得这个方能够较长时间服用。这一点在我们实践当中、运用当中有这个体会。我开附子往往和芍药同用。尤其那些要服用多剂的,缓治的,一般芍药都要用到附子三分之二用量以上,附子量越大,芍药量增加也越多。所以经常我看有些老中医附子有用到一两、二两,芍药用到附子的三分之一,甚至于等量,来制约附子的温燥,有助于能较长时间服用。

辨证要点:

首先是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者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这是共性。畏寒肢厥也是一个临床辨证很重要的方面。

我们把真武汤证的基本证候组成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要确定它的疾病的性质,整体是个阳虚,往往这类阳虚的时间还较长,所以畏寒肢厥是简明扼要地把握它的阳虚的一种基本见症。第二部分是水泛证。在每个应当运用真武汤的病人身上可能侧重出现一部分,或者饮邪上干清阳;或者饮邪迫肺,饮邪犯胃,饮邪凌心;或者饮走肠间;或者饮泛体表;或者饮渍肌肉等等,这是基本的阳虚见症,加上部分的水泛见症。第三部分就是加上比较标准的舌象、脉象的佐证。佐证是一种参考校正的依据。

随证加减:

水寒射肺用干姜、细辛,干姜可以增强附子的温阳作用,同时干姜能够温脾肺,细辛能够散水,既能助附子温阳,又能散水,也有助于宣肺,可以治喘咳。如果用于水湿泛滥肠道这种阳虚泄泻,可以不用芍药,加干姜,如果腹痛当然还是要用芍药了。加干姜是增强附子温阳力量,姜附同用增强温阳力量。水寒泛胃主要表现在呕逆,方中的生姜用量要增加,可以增加它的和胃降逆作用。或者可以加吴茱萸、半夏,吴茱萸本身有温胃祛寒作用,也能和胃降逆;半夏长于和胃降逆,它的燥湿也有助于针对水湿内停泛滥。这是常用的临床加减。

【附方】

附子汤(《伤寒论》)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g)

 茯苓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白术四两(12g)

 芍药三两(9g)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附子汤也是张仲景的经方。附子汤也是五个药,组成实际上就是不用生姜,改为人参二两。不用生姜,它散水力量减少了,也不是作用于肺、胃。加人参体现在气虚症状比较明显,所以仲景用附子汤来温经,温经可以祛寒,同时阳气不足,助阳,温经助阳,祛寒化湿。这个方是用来治疗寒湿引起的身体骨节疼痛,本身阳气不足,寒湿痹证疼痛。它有恶寒肢冷阳虚的表现,苔白滑就是阳虚基础上有寒湿,脉沉微,正气不足,气虚证明显。主要表现为身体骨节疼痛,用这个真武汤的基础,用附子既能温阳,又能温经散寒治痹痛。加茯苓、白术和人参相配,来增强健脾益气作用,人参、附子同用温补力量更强。温阳益气相结合温补力量更强。而且人参、茯苓、白术相配,温阳健脾,茯苓、白术能够除湿,芍药仍然制约附子之燥热,还能够止痛。这个方就侧重于治疗寒湿浸渍在身体骨节经络,造成了骨节疼痛为主,兼有阳虚的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病案举例:

真武汤是个名方,它运用涉及的范围很广。我举个病案,从中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个运用。我曾经用本方来治疗过一个肥胖病,当然不是为了美容,那真是一种肥胖病。20世纪80年代,有一次我在附属医院带进修生看病的时候,来了一位病人,她是四川省宜宾巿所属的一个县土产公司的女职工,身高是1.51米左右,当时年龄51岁。她的主诉主要是这四年胖得很快,从不到100斤增加到最重190斤。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已经不能自理,走路都需要人扶。这几年就只有在家休息,到处求医。她上我们附属医院二楼内科诊室来看病的时候,两个人扶着,如果一不留神坐下去了,两个人很久都扶不起来。手前臂都非常粗,诊脉诊不到。望舌,苔白腻,水滑,津液很多。畏寒,冬天怕冷。对这种肥胖病,辨证怎么辨?就考虑水液凝聚。人体摄入的水液能够通过气化转化为正常有用的津液,如果说气化功能障碍了,它就成为病理产物,堆积在体内。所以当时跟五位进修医生商量说这个病人用真武汤,以真武汤为基础来温阳利水。她小便还能通利,量不多,因此,要配合一些比较平和的利水药,因为这个病不是短期内能够康复的,所以当时选择了三仁汤。三仁汤三焦分消,宣畅气机,利水力量也很好。三仁汤和真武汤合方,附子用量第一次用30g,后来增加到60g,芍药用到40g。真武汤和三仁汤合方以后使用,她吃一两个礼拜觉得精神不错,一周看一次,每次来都称体重,虽然一个月之内体重变化不大,但到后面就明显了。用这个方半年后,功能恢复很好,自己能比较慢的走路,早上还慢慢走去锻炼。到半年的时候,体重从190斤左右降到150斤左右。这半年并不只是降了这40斤,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恢复,她自己基本能够生活自理,精神都比较好。后来她说她的孩子由于受了伤有骨折,她要回到家乡照顾她孩子,说明她自己生活完全能自理了。以后继续服药,通过通信修改方子。从追踪来看,体重在140~150斤之间,基本生活正常。后来,我们学校陈潮祖教授,写《中医方剂与治法》也收了这个病案。大家把用真武汤治疗肥胖病这个例子总结了,后来到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有些医院的同道们还提出来用真武汤和三仁汤结合搞减肥。也有医生报道用五苓散和三仁汤这一类利水渗湿来治疗,起到减肥作用,效果也不错。但是这个病机,古人不叫肥胖病。病机怎么理解它?病机结论怎么写?我跟进修生们讨论的时候就说,胖,从它机理来讲,《黄帝内经》说到就两个方面,一个肥人多虚,一个肥人多湿。阳气不足,气虚了,一个多湿,痰湿内停,这多余的脂肪中医看它不是津液,而是个痰湿。后来我就定了病机叫阳虚水泛,脂凝液聚。阳虚水湿泛滥,脂凝,脂肪的脂,凝聚的凝,脂液凝聚了,大家说这个还像中医病机名称,后来就这样定了。这是一个灵活运用这个方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使用这个方以启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