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与周易的关系(一)
2024
06-18

伤寒论与周易的关系(一)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中指出:“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

《伤寒论》六经,是阐述外感热病规律的理论框架。明确六经涵义,是把握《伤寒论》的关键所在。宋代医家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中提出三阴三阳是分证的方法。继后有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以表里分析六经,又有宋·朱肱和明·汪琥等人的经络说,明·李时珍、清·程应旄(程郊倩)、清·高学山、近人章太炎等人的脏腑说,元·张子和与清代张志聪、黄元御、张锡驹、陈念祖等人的气化说,日人丹波元简、近人陈逊斋之八纲说,清代钱潢的八法说,清·柯琴的六界说,明代陶华的证候说等;至近代又有何廉臣的三焦说,陆渊雷的六阶段说,周学海、俞根初等人的六层次说,祝味菊的邪正说,姜春华的阴阳说,岳美中的时空说,赵锡武的六病说,矢数道明的六病位说,陈邦贤的症候群说等等。各家对此争论已久,莫衷一是。

《伤寒论》之六经所表述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乃是对“六爻之动”的模拟,具体来说,是对乾卦初九到上九的模拟。病的表现也是“象”,为了使“立意尽象”能“象其物宜”,《伤寒论》没有选择八卦模式而选择了六爻。因为,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变化的特征最为明显。发病时为太阳病,向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乃至厥阴病演化。与《易传·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相似,而六爻,可表示天地阴阳之多少,也能表示人在疾病过程中阴阳之多少,即《易传·说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伤寒论》贯穿了人与天地节气相合的思想,开宗明义地道出六爻和一年季节的关系:“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伤寒论》之六经,其六种病象,正合三阴三阳,与《易传·文言》及《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一年六节一致:阳气外盛为太阳,故高热在体表,是为太阳;阳气内外俱亢,体内外高热,则为阳明病;而少阳时节阳气初生,时冷时热,故当有往来寒热之特征为少阳病。六经之太阴,象于长夏,长夏多雨湿,故以水泻为主之病象为太阴病;少阴象初夏,初夏火热益升,故少阴病象常伴烦热失眠。厥阴象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时节,故厥阴病以寒热错杂为特征。上述病象如从人体部位和脏腑特征而论,太阳病在头项,阳明在胃,少阳在两侧胸胁,太阴在脾,少阴在心肾,厥阴在肝。

如上的特征和《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热论》的论说相符。明代医家张介宾在论医易的关系时,就指出《伤寒论》六经对《周易》六爻模拟的特征,他以此说:“故以爻象言之,则天地之道,以六为节。”(《类经图翼·医易义》)从太阳经阳明、少阳、太阴、少阴至厥阴的过程,可比为乾卦从初九,经九二、九三、九四、九五至上九的过程。《伤寒论》之六经之为病,从病在表到入里,转为阴证逐渐加重,到少阴为最重,而至厥阴为尽阴,两阴交尽,阳气来复,“物穷心反”。乾卦从初九的“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直至九五的“飞龙在天”,“龙”不断飞升,到上九则“亢龙有悔”,也是至极而返。这是医学家受《周易》象数观念的启导,以六种病情合六爻,法于阴阳而以六经为框架,不仅分证外感热病,而且动态地反映了病情的进展顺序。

以病象模拟六爻,还能在时间顺序上合六节,即《黄帝内经》所谓的“和于术数”。《周易》的“数”,表示一定的规律。《伤寒论》主要引用了“天以六六为节”和“七日来复”的《易》数。《易传·系辞》以“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来阐发病象与时间的关系。时间和象二者,时离象则不显,象离时则不迁,是“时不离象,象不离时”。六经的病象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如以一日分六节言,中午为太阳本气之旺时,

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时);阳明之气旺于下午,故“阳明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时);少阳之当令时间是上午,故“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时);而晚上是太阴之旺时,故“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3时);子夜是少阴经之当令之时,故“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5时);厥阴旺于黎明,故“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7时)。

《伤寒论》吸收了《周易》的时象观念,而推导出六经时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疾病的病情变化趋势。历代以来,有一派学者如张子和、张志聪、黄元御、陆九芝、张锡驹、陈念祖等人所持的气化学说就是从人之六气对应六节之时序为据提出其理论的。《伤寒论》在客观记述病象的传经特征的同时,还以“七日来复”为据,判断六经病的转归。复卦、震卦、蛊卦、巽卦、既济卦的卦辞、爻辞中记述了阴阳变化有一个“七日来复”的小周期,《彖传》称此为“天行也”。在人体上,妇女行经期为七日,急性炎症经变质、渗出、增生到愈合也七日,这是由“近取诸身”而认识到的“易数”。《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伤寒论》以“七日来复”为据,据少阳、老阴之数推论病愈的时间,在《伤寒例》中说:“病发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虽是一种“和于术数”的推理,但可以说明《伤寒论》六经和《易》数的关系。反映《伤寒论》在六经辨证时具有“象以定数”“数以征象”的特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