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6条 观其脉症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2024
05-28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6条 观其脉症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原创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1-25 11:12 广东

[1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所坏病也。不可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桂枝汤法谓风薄肌层,邪留皮内,阳失所卫,则外者内侵,内者外溢,桂枝汤力辅生阳,祛邪翼正,正胜则邪负,风因亦汗解矣。若汗不出者,为寒客肤层,毛孔闭拒,设仅以桂枝分解肌层,邪从何出?转致反戈内溃,祸乱弥深,故必麻黄汤洞开万窍,斯御纵有方。常须识此,珍重珍重。

柯琴《伤寒论注》:《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汗不解者,须当更汗。吐、下、温针之法,非太阳所宜,而三日中亦非吐下之时也。治之不当,故病仍不解。坏病者,即变症也。若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症;妄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症;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症;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阳奔豚等症。是桂枝症已罢,故不可更行桂枝汤也。桂枝以五味成方,减一增一,便非桂枝汤。非谓桂枝竟不可用,下文皆随症治逆法。

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内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若脉浮紧,是麻黄汤脉;汗不出,是麻黄汤症。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势必内攻,为害滋大耳,故叮咛告诫如此。桂枝之去其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

尤怡《伤寒贯珠集》:若,与或同。言或汗、或吐、或下、或温针,而病仍不解,即为坏病,不必诸法杂投也。坏病者,言为医药所坏,其病形脉证不复如初,不可以原法治也,故曰桂枝不中与也。须审其脉证,知犯何逆,而治随证依法治之。

仲景既详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曰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用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故惟中风发热,脉浮缓,自汗出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则是太阳麻黄汤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曰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仲景叮咛之意至矣。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太阳病三日,已三阳为尽,发汗则肌表之寒自解,若吐则中膈之邪当解,若下则肠胃之邪当解,若温针则经脉之邪当解,当解而仍不解者,此为医者误治坏病,坏病不关肌腠,故桂枝汤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或随其发汗之逆,或随其吐下温针之逆,分各证而救治之可也。且更有必不可与者,不得不重叮咛,桂枝汤本为解肌,与麻黄汤为肤表之剂迥别,盖邪之伤人,先伤肤表,次及肌腠,惟风性迅速,从肤表直入肌腠,则肌腠实而肤表虚,所以脉浮缓汗自出,不曰伤而曰中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明明邪在肤表,不在肌腠,不可与也。甚矣哉,桂枝汤为不汗出之大禁,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苓散,预去其湿寒。处治不差,病在太阳一经,自当应药而妥,不成坏病。医不知此,实其实而虚其虚,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补泻异施,遂成坏病,非复太阳本色矣。坏病者,即后日之阳明与三阴也。阳盛而泄其阴则入阳明,阴盛而亡其阳则入三阴,桂枝麻黄之证变为亢阳孤阴,是以曰坏。至于阳明,俟其府热内实,一下而愈,犹为逆中之顺,然而府邪伤阴,失于急下,亦伏死机,则顺中之逆,正自不少;若夫三阴阴盛阳负,动罹危亡,则逆居强半,而顺不十三,仲景于是有救逆之法,随证处治,转逆为从,元通微妙,良工苦心矣。

桂枝本解肌表以散风邪,若其人脉浮而紧,发热汗不出者,是寒伤营血。营伤则束其卫气,是当去芍药之泄营血而用麻黄以泄卫气,桂枝不可与也。与之表寒不解,反益经热,是为之误。风家用桂枝所以不助经热者,以其皮毛无寒,孔窍不闭,无须麻黄发表,但以芍药之酸寒泄其营血,桂枝之辛温通其经络,血热自能外达。若伤寒服之,卫郁莫泄,经热愈增,是助邪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太阳病,至三日而已发汗,则肌表之邪已去。假使里证未除,若吐之而治其中膈,若下之而清其肠胃,若温针而理其经脉,里证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夫自败曰坏,言里气自虚而自败也。但胸膈肠胃经脉非肌腠之病,桂枝本为解肌,故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或逆在膈,或逆在胃,或逆在经脉,随其证之所在而治之可也。

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乃寒伤太阳,邪正相持,拒于肤表,非桂枝解肌者所宜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覆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也。不中,犹言不当也。末三句,言所以治之之法也,盖既不可名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斯道之一贯,斯言尽之矣。

此原所以用桂枝之奥义,因著其反而示禁,以见药有反对,勉人当精其义以求的当之意。解者,救护而释散之之谓也。肌,肤肉也。盖风中卫而卫不固,发热汗出而恶风,卫行脉外,肤肉之分也。桂枝救护之,热粥释散之,病之所以解也。故曰本为解肌。浮,病在太阳也。紧,寒也。汗不出,亦寒也。不可与,言病不对,禁勿妄投也。然则桂枝汤之发汗云者,奥义也。识,记也,记其政事谓之识,言当常常用心以记其事,勿忘勿怠,而不可使有一忽之失误。盖有寒不得用桂枝,故致戒警如此,其言亦甚深切着明矣,而人犹自误,亦独何哉?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纷纭错出者,俱是为前治所坏,后人切不得执成法以救逆。所以前证虽属桂枝,若坏则桂枝亦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盖欲反逆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随证用法,非头痛医头之为随证治之也。

张璐《伤寒缵论》:寒伤营之脉证,不可复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收敛寒邪,漫无出路,留连肉腠,贻患无穷,故为首禁。

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其法备施,病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由施治失宜也。此时即有表证,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脉证,知所误犯者何逆,而随证治之,不可以成法拘也。

喻嘉言《尚论篇》:相传伤寒过经日久,二三十日不痊者,谓之坏病,遂与过经不解之病无辨,此古今大误也。仲景止说病三日,即五六日亦未说到;且此条止说太阳病,连少阳亦未说到,故谓桂枝偏表之法不可用。观下条太阳转入少阳之坏证,有柴胡证罢四字,可见此为桂枝证罢,故不可复用也。设桂枝证仍在,即不得谓之坏病,与少阳篇内柴胡证仍在者,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之文,又互相绾照也。岂有桂枝、柴胡之证尚未罢,而得指为坏病之理哉!故必细察其脉为何脉,证为何证,从前所误,今犯何逆,然后随其证而治之,始为当耳。

已见寒伤营之脉证,即不可误用风伤卫之治法。用之则寒邪漫无出路,留连肉腠,贻患无穷,故为首禁。

钱潢《伤寒溯源集》:此一条,真乃桂枝汤之禁例也。浮紧,伤寒之脉也。发热汗不出,伤寒之证也。具此脉证,其为寒伤营而为麻黄证也明矣。桂枝汤之本义,盖以桂枝辛温发散,为解肌和卫之药。药酸收敛液,所以救营弱而汗自出者也。唯其卫强故以桂枝汗解其卫分之风邪:唯其营弱,故以药收敛其营中之阴液。今寒既伤营,则寒邪闭于营分,郁而为热,汗不出而头痛项强,身腰骨节皆疼,恶风而喘矣。宁可仍用桂枝,舍营分之阴邪不发,反空发卫分之阳邪乎?更不知肃杀之寒邪在营,而反以酸寒收敛之芍药固之,岂非误治反治乎?故曰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非调桂枝反能收汗固卫也。

历代名家,如成无己,但随文顺释而不能辨。王好古谓麻黄治卫实,桂枝治卫虚。以致方氏之辨,有风中卫而卫不固,发热汗出而恶风,桂枝救护之,热粥释散之。曾不思风中于卫,若非桂枝发汗解肌,岂一粥之所能释散乎?遂至世俗不晓其中意义,更忘桂枝汤原文中,有“复发其汗,当以汗解”句,及服桂枝汤法中云,“汗出病差,不汗更服”等语,而谓麻黄发汗,桂枝闭汗,故一遇汗出,便用桂枝。不知麻黄汗解营分之寒邪,桂枝仅解卫分之风邪。所以桂枝与芍药同行,一以汗解其卫邪而卫气和,一以救其营弱而汗液收矣。若必以为桂枝止汗,岂不见麻黄汤中亦有桂枝乎?岂有用麻黄而欲发其汗,又以桂枝收之乎? 唯此义未明,所以方氏于麻黄汤论中,有用麻黄而监之以桂枝,为节制之妙,此皆相沿相习之惑也。盖麻黄为肺经之专药,杏仁所以助麻黄而利肺气,开皮毛而定喘者也,皆为发泄魄汗之要药。其所以亦用桂枝者,既欲泄脉中营内之寒邪,有不先开脉外一层之卫气乎?此皆仲景制方之妙,深得《内经》“客者除之,结者散之,开之发之”之意也。《尚论》不知桂枝汤义,亦但云使寒邪漫无出路,贻患无穷,岂亦仍方氏之旧说欤?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则肌表之邪当解;若吐,则中膈之邪当解;若下,则肠胃之邪当解;若温针,则经脉之邪当解。仍不解者,此因误施汗吐下温针之法,而为医所坏之病也。坏病不关肌腠,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或为发汗所逆,或为吐下所逆,或为温针所逆,随其所逆之证而治之可也。

桂枝为解肌之品,而非肤表之剂也。夫邪之中人,必先于皮毛,而及于肌腠。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邪在皮毛而不在肌腠,不可与之。恐人误以桂枝为发表之药,故曰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与266条一起论】此二条,乃申明伤寒误治,就太阳少阳言之,而六经为病可类推,不立法所以神于立法,示禁甚深也。伤寒病分六经以太阳为首,其始风因、寒因,风寒两因,治之不过二三大法而已。不明者误用多歧,变证亦不一,如太阳病初感,约三日之间,太阳必未必罢也,此时或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自是治与病舛,故所治之病为医所坏,亦如器物为拙工所损也。本风因者宜桂枝汤,然治之既坏,则桂枝汤未必中与矣,推之而麻黄汤,大小青龙皆然,岂仲师太阳篇中立三大法,有效有不效哉,亦用之者误之,罪在医不在方也。于此不应执一而论当谛审其源,何脉证作何治法,成何脉证,便知汗下吐温针坏之之故,何处为逆,即于何处为救,苟非详求于望闻问切之中,徒自高其神奇之术,不明致坏之由,辙思率意以图,未有不一误再误致不可救也。医者临时审慎而出之,仲师不能代为区画于千载之上矣。再或本太阳病不解,递传而由阳明转少阳,其证为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此洵为少阳之证也。再诊其脉而未经吐下,即得沉紧,沉为人里而不浮,紧为不缓而带弦,则脉又少阳之脉也,小柴胡汤必应与也。若不出乎此,而于少阳初传之时,即施吐下或发汗,温针,则失所治半表半里之义矣。于是由阳明欲透少阳而出之邪,复反于胃,又为诸误,内伤津液,评语更作,以致柴胡证反罢,则在阳明之邪,无复能传少阳藉以宣泄矣。名之曰坏病,亦如太阳之谓,罪在医而不在方也,亦当谛审而知其所犯者何逆,匡救者何法,以法治,不可执一,亦与太阳坏病,随证而治无不同也。推之于三阳,更推之六经,更推之杂病,每逢误治之坏病,皆当察其顺逆之情,明其救正之治,何非业医者,所当究心乎。喻注因柴胡证罢,补出前条桂枝证罢说是盖有病经误治,而其病未坏者,则所谓桂枝柴胡等证未罢是也。仍用原法,仲师有明条矣,又岂可舍之别寻道路耶?此又仲师所不必言而注家言之,亦不妨过明者也。坏病之成,不必若吐若下若温针,一误再误三,方谓之坏病,但应与不与,不应与而与,以致病变他证者,皆坏病也。即屡误至再至三,而病未尝变,虽误又何尝坏乎,仍以本证之法治之,治其误而坏否亦同法也。所以名之为坏者,由于误,误必救之,救其逆而反于顺也。故坏病不必论为重为轻,视其本病及误坏之治,各有轻重焉。治法亦救其可救,不必震于坏误之名遂束手也,不能救其不可救者,固以前医药之咎,然人生有命,正于此可参观矣。

阳明不列坏症者,误不过如太少之误,知误随治,亦不过各如其经之证治,举二隅而以一隅反,尚可言医乎。

郑钦安《伤寒恒论》:太阳证,既经汗吐下、温针,治皆不愈,总其未得病之源委而误用之也,仍究察其何逆,而随机治之,然亦不得为之真坏证也。

章楠《伤寒论本旨》:太阳病仅三日,汗吐下温针遍试之,邪仍不解,再误三误,气血搅乱,证状错杂,只可名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也。当观其脉证,细审来因,知犯何逆,随其所逆之证而治之。

此特明桂枝汤为调营卫之法,非发汗之方也。营卫在肌肤之间,故解肌则营卫调和,桂枝汤为此而设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寒伤营而卫气闭,须用发汗之方也。若误用桂枝汤,而中有芍药,则卫不能开,反闭其营,邪无出路,故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书太阳病,为足太阴书也。曰三日已,已训止,病未止而止,必其气当上而不上也。独是未经误下,气不上冲者亦其常。如欲征明地气之奉上,当从食谷上讨消息。例如少阳篇所云,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认定阳明之降,可识太阴之升矣。彼条曰三阴不受邪,又可悟地气上必有汗以却邪,桂枝中与矣。以有其气在,能收放药力故也。苟置阴气于不问,阳汗必一发而无余,虽解汗亦作发汗论,况昧昧者尤不止此。若吐若下若温针,是其惯技,曰仍不解者,遑有解法哉?此为以法坏法,汗坏吐坏下坏针坏。坏无差等,而病无主名,故以坏病名之。此外独少阳篇仅一见耳。彼则有谵语无脉证,少阳之转枢决不灵,故日柴胡证罢。此则有脉证无谵语,太阳之变端几莫测,故曰桂枝不中与也。何以不立方立法耶?犯逆不止一端,见证亦不止一端,断非一方一法所能收拾,此坏病所为病不胜病也。合治之反不治,分治之庸可治?惟有递观其脉证,便知先见之逆犯何逆,随证治之,治其一而后及其余,亡羊补牢斯已耳。法法具在下文,不曰以法治之者,在少阳则以本篇为前法,在本条则以上条为前法。前法已想焉不用矣,后法尚侈陈乎哉!

肌字看似外字之讹也。胡不曰桂枝本为解外耶?肌肉非太阳所主,解外而及于肌,又篇内之创见也。长沙正恐人于解外二字见之熟,以为桂枝但走毫毛,遂滥用市上疏散品,以代行桂枝,就令桂枝可与亦不与矣。医者亦知桂枝汤先阖后开乎?其原动力则收回皮毛之汗,还入肌理。其反动力则提挈肌理之汗,续出皮毛。苟未明分肉之间,本有漆漆之汗为涵濡,则末矣。盖浮升太阳之阳者汗,沉浸太阳之阴者亦汗。其本阴若不胜谷气者然,正阴弱汗自出之候也。若其人脉浮紧,何来一脉如出两人乎。阳则开而阴则阖,此反弱为强之紧脉,欲闭拒外邪者也。独惜外邪不为其所拒,而汗则被拒。宜其发热证具,足征阳尚浮。汗出证不具,显非阴亦弱。是中风证仅有其一,伤寒脉又类其半,无非麻桂二证不悉具,殆不关于余邪之幻相,乃其人足太阳之脉象与人殊。不为手太阳之汗脉,打通其消息,反无解肌之足言。虽有将息法在,桂枝徒为其足脉所愚弄耳,不可与也。得毋麻桂二者必居一于此耶?亦不尽然也。下文脉浮紧之麻黄证则如彼,非麻非桂之脉浮紧证又如彼,叮咛之曰:须当识此。识此难,因此识彼为尤难。警告之曰:勿令误。一误之误误其人,勿令再误之误误人人也。

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篇》:本文“仍不解者”,见得当解而仍不解也。三日中阳明、少阳经气相值,岂无可吐、可下、可针之证乎?本文只说坏证不宜桂枝汤,非谓吐、下、温针即成坏证也。坏病,柯公指变证言,如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误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清谷、胀满等证,火逆则有圊血、发黄、惊狂、奔豚等证。是桂枝证已罢,不可更行桂枝汤也。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三日”当活看,非谓二日之后,四日之前也。论中凡言日数者,皆不可泥。太阳病须六七日而罢,若始病三日左右则犹在太阳时期,本可与桂枝汤,至坏病,则非下后其气上冲者比。以其桂枝证已罢,故桂枝不中与之。不中与,犹言不当与不宜与也。

此条言桂枝证、麻黄证之鉴别法,在于脉缓自汗与脉紧无汗。脉紧无汗之伤寒,禁桂枝汤,以桂枝虽能祛毒,不能开汗腺之闭,芍药又收而不泄故也。凡用桂枝、葛根之剂,通常谓之解肌,用麻黄者,则谓之发汗。然有时麻黄亦称解肌,丹波氏所引是也。桂枝亦称发,本论云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又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是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太阳病,汗、吐、下、温针病仍不解,仲师但言桂枝不中与,又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然未尝标明何证何方,令人无从揣测,此当研求而得其大要,以为临证标准。假如发汗温针亡阳,则有脉微身寒之变,宜桂枝加附子汤。吐伤中气,气逆脉促者,宜生姜半夏汤。下之而寒水下陷,利遂不止,脉濡滑者,宜四逆理中辈。汗、吐、下、温针之后,阳明生燥,脉洪渴饮者,宜人参白虎汤。发汗烧针阳浮于外,吸引少腹之气上冲,欲作奔豚者,则宜桂枝加桂汤。发汗后脐下微有水气,欲作奔豚,则宜苓桂甘枣汤。散见于《伤寒》、《金匮》者,不胜枚举,略标出之以侯学者类推。

桂枝解肌,所以别于麻黄之解表,而于发热有汗恶风者宜之。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邪正方相持于皮毛,所赖营气未虚,血热足与外寒相抵,奈何在表之寒邪不驱之外泄,而反引之入里乎?不特此也。皮毛不开,而张发肌理之阳气,外不得泄,而郁于皮毛之内,不病喘逆,即增烦躁。近人不明此理,反谓桂枝汤为敛汗之剂 (陈修园亦不免)。前论与后文“当以汗解”、“复发其汗”诸条,显相抵悟。按之“解肌”二字,已不可通推原其故,皆由李时珍本草误人。盖因本方有芍药,李时珍《纲目》不知何所依据,目为酸寒,市医以耳为目,于是谬谓芍药监桂枝之燥,及敛肝阴之邪说。不知芍药在《本经》但言苦平,苦者主泄,故能通营分之凝结。肌理为孙络满布,风袭肌理,营气凝闭而不解,故用芍药以泄之。妇人腹痛及疮疡肿痛皆用之,亦正以解血络之凝闭也 (今人内证用白芍外科用赤芍,其实则一)。然则桂枝汤之解肌,芍药实为主要,反谓监桂枝之燥烈,有是理乎?予尝亲试之,白芍甘而微苦,赤芍则甚苦,而皆无酸味 (黄坤载《长沙药解》亦以为酸寒,真是糊涂万分)。明乎此,仲景立方本旨,乃可大白也。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太阳病有二三日,已与发汗,或已与吐法,或已与泻下,或已与温针,而病仍不解者,则此为不良症状,桂枝汤已不中与之矣。应观察其脉形与症状,知其所犯为何种之逆治。由汗而致欤?由吐而致欤?抑由下或温针而致欤?当随其脉证而治之。

“若”作“或”字解。“坏”作“不良”解。太阳病,或因汗不如法,或误用吐下法、温针法等,而致其病仍不愈,乃变为不良之症状矣。仍不解者之解,非指原病如头痛、发热、恶寒、脉浮等之仍在未变也。此为坏病之坏,亦非败坏至不可救治之谓也。观下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知病已变为他种症状,仍可随其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桂枝汤本为和解肌肤之剂,若其人脉浮而紧,发热,汗不出者,与桂枝汤之主证为脉浮而缓,或浮而弱及发热、汗自出者,截然相反;脉证不合,不可与桂枝汤也。盖此证为麻黄汤证。其脉之浮紧与浮缓,汗不出与自汗出,为二方之不同点,当识而志之,勿令有所误用也。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乃外感风寒,皮肤紧缩,而内部之血则向外奔放以抗拒,于是浅层脉管之血充溢而为浮;因皮肤紧缩,血管外壁之神经亦紧张,故脉浮之中而兼紧象;与汗出皮肤弛缓,脉亦见缓者,适得相反也。发热为产热中枢功能亢进,热随血流充溢于肌表也。汗不出,汗腺受寒气之刺激而紧闭也。本证应与发汗,疏通汗腺,解散外寒。桂枝汤只能微汗,不能大汗,且有白芍之引血内行,即欲汗亦不得汗矣;故曰不可与,以与之无效也。陈修园谓“甚矣哉,桂枝汤为不汗出之大禁”云云,未免过甚其词耳。盖用之有害乃可禁,用之仅无效何得称曰大禁耶!一般注家,每以桂枝汤为解肌,麻黄汤为解表,其实“肌表”二字可以通用,如伤寒大下后,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解表宜桂枝汤。《外台秘要》有麻黄解肌汤,即此可见肌表二字,原无分别。学者应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麻黄汤证;脉浮缓、发热、汗自出者为桂枝汤证,斯辨矣。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太阳病,发于标阳之中风证,三日已,未到七日经气来复之期,乃以为邪在表,用发汗之麻黄汤不愈,又用若吐,若下,若温针,种种治法以攻其邪,仍不解者,此为治不对证,变成坏病。中风证之面目已全非,则桂枝汤亦不中与也。当观其脉证,知犯何种治法之逆,随其见证救治之,不能固执一方也。

本论坏病二字,共有两节,均由汗吐下温针,四法误施而造成。在“太阳病篇”,不指出见证,何者为坏病?在“少阳病篇”,则指出谵语一证,以彼例此,则太阳坏病,亦必以谵语为特征无疑。在太阳则云:桂枝不中与,是桂枝证罢,在少阳则云:柴胡证罢,是柴胡不中与。均指原方而言,非谓桂枝柴胡二味,不可用也。凡桂枝证罢之坏病,可用桂枝救逆汤;柴胡证罢之坏病,可用柴胡加龙牡汤。师更推广其活法,则两节皆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已。余每年挽回坏病不少,其证谕语神乱,言赛耳聋面垢枯白,二便如常,唯辨其从太阳而来,或从少阳而来,均照以上治法,投之皆愈。太阳主皮肤,阳明主肌肉,肌肉非太阳所主,何以师云,桂枝本为解肌,不云桂枝本为解外乎?乃古称皮肤亦曰肌理,杜甫诗云:“肌理细腻骨肉匀”是也。本论以气层言皆称解外,唯此节以形层言,则称解肌而已。若其人脉浮紧、发热,不云恶寒者,省文也。汗不出者,此为表证,其机为阖,桂枝汤不可与也。师诫之曰:“须当识此,勿令误也。”误则阖上加阖,太阳被困惫矣。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若”字,作“或”字解,言已汗,或已吐,或已下,或已温针也。中风证经过各种治疗而不解,遂成坏病。既成坏病,自不得再与桂枝汤,须观其脉证,审其所犯者,为何种治法之误,然后随其见证而定其治法,所谓因病制宜也。

中风证,邪在肌肉,不在皮肤,桂枝汤为中风之主方,故曰“解肌”。若脉浮而紧,则非中风证之浮缓矣发热汗不出,则非中风证之有汗矣,故为非中风证,桂枝汤自不可与。“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两句,是叮咛之词,言脉紧、无汗各证是伤寒证,不是中风证,伤寒邪在皮肤,当用麻黄汤以解表,不可误与桂枝汤之解肌也。风与寒各不同,解表、解肌治法亦异,医者宜刻刻熟记,不可有误也。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太阳病至三日,三阳传经之期将尽,病非初得,当然已发汗。而肤表肌肉之邪不解,则营卫之气伤。若吐而胸隔之邪不解,则胸中之大气伤。若下而肠胃之邪不解,则阳明之气伤。若温针而经输之邪不解,将由表传里,循络直伤脏腑之险。此为误治而成坏病,桂枝汤专为解肌肉之邪者,不中与也。观其脉,审其证,知犯何逆,随其汗、吐、下、温针所见之症救之。柯氏谓坏病即是变证,若误汗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误吐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人口即吐等证,误下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有发黄清血、亡阳奔豚等证,是桂枝证罢,故不可更与桂枝。

南阳叮咛桂枝汤本为解肌,与麻黄汤为治表专剂迥别。盖邪之伤人,先肤表,次肌肉,胸中大气一虚,外表之卫气不固,邪风从皮肤直中肌肉,肌肉实则肤表虚,所以汗自出。风性疏散,所以脉浮缓。故不名为伤而名为中。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为太阳伤寒麻黄汤症,桂枝汤不可与。医者当认识清楚,不可错误,误则病变矣。或曰:内脏血管之反应,与皮肤血管,立于反对地位,内收缩则外扩张,外收缩则内扩张。汗液分泌正盛时,于实验上,得见肠内黏膜之毛细血管收缩,故用桂枝增加末梢血管血量,同时即增其汗量。外部如此扩张,所以必用芍药,以舒放内部血管之挛急。若遇汗不出之伤寒,肤表收缩,浅层动脉愈形紧张,又无物以开其汗腺,内部之血液不得达表,其血管自然因肤表收缩而扩张,桂枝无开通汗腺之能力,即无用芍药舒散挛急之必要。姜、枣、甘草、热稀粥,无非增加荣养液,谓为养汗源则可,于汗不出之伤寒病,毫无裨益,故曰桂枝汤不可与。本科学以强解气化,得此已属不易,追责其丝丝人扣耶?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一日太阳,二三日即阳明、少阳。三日者,犹言三阳主气之日,汗吐下温针俱用过而病不愈则阳亡而传人三阴矣。桂枝表药也,病在三阴,故不可用也。观其现在之脉症如何,如见亡阳症则治以回阳之甘草干姜汤,亡阴症则救以益阴之芍药甘草等是也。又如见太阴症则以太阴方治之,少阴、厥阴则治以少阴、阴之方是也。

此言太阳病误治已变之治法也。按上节言误治未变者,仍可以桂枝原方;此节言误治已变者,则桂枝原方不可用,而当观其脉症属何经何症而治之矣。肌与肤当先为之分别,而解肌之理自明矣。按肌肌肉也;肤,皮肤也。桂枝症汗出、表虚、腠理开,邪在肌肉;麻黄症无汗、表实腠理闭,邪在皮肤。皮肤与肌肉一虚一实,治法不同桂枝汤只能解肌而不能发汗也。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为表实伤寒症,故不可与桂枝治表虚中风之方也。桂枝为扶阳益阴之药,不可用之于营实卫强之病也。夫凡病必有虚实,虚实各有主方,表虚中风以桂枝为主方也;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为表实伤寒,以麻黄为主方也麻黄主方之症,安可与桂枝治之?故为医者当须识得此中道理,切勿令人误服而丧性命也。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太阳伤寒,一般 6小时内化热转变为太阳病,当辛凉解表,而用辛温之剂发汗,大汗则伤阴,又经吐、下、温针发生变证,此为医生误治而成坏病临床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汤辛温解肌,调和营卫,临床当需与太阳伤寒发热、汗不出、恶寒脉浮紧相鉴别。王叔和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人胃,阴盛则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仲景谆谆告诫:“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太阳病已发病三日,已用发汗正治之法,若未痊愈,还需服用桂枝汤。此时如未能继续服用桂枝汤,而采用吐、下、温针这类误治之法,邪不在表,变为坏病,就不能再服桂枝汤了。就需详审其脉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不仅包括使用何种误治逆治之法,还包括误治后疾病的转归变化:或津液亡失太过而为虚证;或邪气内陷,发为陷胸汤证或阳明证;或发为阴寒重证,变证百出。现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则用承气汤,谓之“随证治之”,此四字体现了贯穿全书的中医辨证论治精神,不可轻看。从这里也可看出,只要是呈现桂枝汤证者,就可以使用桂枝汤,不必一定是太阳中风证才可使用。

本条说明桂枝汤之医疗作用不是发汗,本为解肌而设,并论述桂枝汤禁忌证即表实证。中风证病邪较深,精气不足以祛邪,邪气趁汗出之虚而入于肌肉之内,桂枝汤安中养液,增强精气,使肌肉不虚,邪气不能安处于此,再经汗出,邪气定随汗而解,此理与特为发汗而制力大效专之麻黄汤迥异。桂枝汤证脉象为阳浮而阴弱,轻取则浮,重取无力,若脉浮紧而有力,与充满气体之自行车车胎相类。说明血管内血液充斥,虽发热但精气过实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汗之一出,诸证皆消。此时如果服桂枝汤增益体液则犯《黄帝内经》“实实”之戒。临床之中,当用桂枝汤时不可与麻黄汤,当用麻黄汤时亦不可用桂枝汤。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在三日内固应解表,初用汗法后,或表已除,复见里证,或表证未除,兼见里证,或原有表里证,医见病未解,遂遍施各种治法。惟因用法不当,致伤其正气,故日坏病。夫表证已除有里证者,当然不能用桂枝汤主治。若表证未除而气血已虚者,虽不见里证,亦不当与桂枝汤以解表,此大法也(详见后93条)。勿惑于日数谓三日病应在表而为定则依表证治之也。于此可知日数之不可凭,施治之无定法,然则应依何为治乎?日:须观某脉证,由脉证测知所犯何错误。1汗后亡阳乎,躁渴语乎。2下后虚烦乎,结胸乎。3吐后内烦乎,腹胀满乎。4温针后吐切乎,惊狂乎。以上各种即是因犯错误所发生的病证,应随证而医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散肌表,与纯然发表者不同。若脉浮紧,是浅层动脉充血,水毒郁闭,必见发热汗不出,是伤寒病,非中风病。伤寒病须发汗,故不可与桂枝汤以解肌。此点常须鉴别清晰,深思细考,念兹在兹,勿误认桂枝汤为发汗剂也。桂枝汤原非发汗剂,如经文第41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又57条“伤寒发汗解,至日许后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又284条“太阳病,脉浮者可发,宜桂枝汤。”桂枝汤之解肌作用调和气血,故能止汗,复能发汗。非如麻黄汤之通九窍、开毛孔,自汗腺一扫肺部及皮肤郁积之邪,其峻烈之发表作用与桂枝汤大相径庭矣。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对一般的原则来说,当病邪在表,例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我们用汗法,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堵在下焦,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也就是下法。

如果是太阳中风,给桂枝汤了,已发汗以后,如果医师再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照理原本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如果病证在皮肤表面上,寒束到表面了,这时候一滴汗都没有的。这就是寒证,若其人脉浮紧,浮就是表,紧代表寒,寒就代表痛。脉分上、中、下,上就是皮表,就是诊他浮,中就是皮肌,皮和肌肉之间,下就是肌骨,骨和肌肉之间。按到骨边了,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发现脉很紧,这就是沉紧,沉就是里,紧是寒,就是里寒。若这人脉浮紧,就是表寒,不是表风,因为表风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汗发不出来,病人感觉冷,寒都在表,这是伤寒,应用麻黄汤,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力量只能达到肌肉,结果血只到达肌肉,不但汗不能出来,病人会增逆,会更烦躁。因为血出去更多,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减少,病人会觉得胸闷甚至气喘。

吕英《伤寒一元解》:

1.从第12条开始直到第18条,均在论述桂枝汤。这一条和第17条、第19条都是说桂枝汤的禁忌证。

2.汗吐下温针治疗后太阳病不解,说明本气受损、邪已不在“肌”中并且形成“坏病”,故桂枝不中与之也。中医的证即是病机,“用病机统万病”即原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属麻黄汤证。二者的区别是一表实一表虚。不再赘述。

4.桂枝本为解肌,肌即是此方的战场。肌中布满孙络,故桂枝汤与血分密切相关,第53、54条之营卫不和即阐释了厥阴中气营卫血脉这一病机线路,又为人之生机东方甲乙木(厥阴风木)和合一气失常的主方,是调和营卫阴阳的第一方,故桂枝汤证为寒热病之源。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太阳病三日,已发汗”,是说太阳病当汗,但发汗不得法,故虽经发汗但病不除。“若吐,若下,若温针”是说太阳病不当用吐、下、温针等治法,而反用了这些治法。“温针”是古代较为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针刺后在针柄以艾火加温,使温热从穴位透入,以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治疗痹证及内寒疼痛等证。本条由于治不得法或治疗上的错误,以致病“仍不解”。从“桂枝不中与也”提法上看,可知这个“仍不解者”非为太阳表证不解,而是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说是被治坏了的病,故张仲景称之为“坏病”。所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救治法则,即要求医生对“坏病”应仔细、谨慎地审查其现有的脉证,了解分析各种误治原因及所造成的后果,然后顺随客观病情,恰如其分地进行辨证治疗。这一观点,不仅对治疗坏病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治疗其他各种疾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为这一法则的基本精神就是辨证论治。

“桂枝本为解肌”,提示桂枝汤之解肌发汗和麻黄汤之发汗解表不同。桂枝汤仅仅是解肌而已,发汗力弱,又有芍药、大枣之酸敛甘补,于发汗之中有止汗之意。而“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寒邪闭表之太阳伤寒表实证,应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发散寒邪。桂枝汤无开表闭之力,反有敛荣止汗之弊,所以说“不可与也”。如误用之,可使表闭阳郁更甚而使病情加重,以致转成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或发生斑黄、狂乱等种种变证。正因为误用桂枝汤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故张仲景反复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识”,读“志”,牢记之意。即一定要常常牢记此言,不要误用桂枝汤去治疗伤寒表实证,这样才不至于发生错误。太阳伤寒表实证忌用桂枝汤,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反之,中风表虚证也要忌用麻黄汤,误用则可造成大汗不止而发生伤阳耗阴之变,“一隅三反”,这一点也千万不能忽视。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太阳病已经用过发汗方法,却没有见效,这可能是选方不当,或调护失法,或体质关系,或药物质量不好,或用量不够等因素,应当找出未效的原因,只要表证未变,还应继续使用汗法。可是医者未能察其原委,但知以药试病,错误地使用吐、下、温针诸法,以致病情恶化,证候变乱,因而名为坏病,实际是比较严重的变证。

桂枝汤尽管是适应范围较广,疗效良好的一张方剂,但它的作用毕竟有一定的限度,决不可能统治百病,所以说“桂枝不中与之也”。应当根据当时的脉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主要病机,然后针对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概括言之,就是“辨证论治”,这一治疗原则,不仅适用于坏病,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治都有指导意义。桂枝汤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集中到一点,那就是“解肌”,它不同于麻黄汤的开腠发汗,而是通过调和营卫来解除肌表之邪,所以脉浮紧,发热无汗的,不可用桂枝汤。误用之不但达不到汗出表解的目的,反而肌表愈闭,邪不得出而愈甚,引起其他变证。所以仲景谆谆告诫“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最可贵的经验总结,确实应该牢记不忘。方氏、尤氏对于“坏病“涵义的说明,王氏对于“逆”字的解释,张氏对“随证治之”,提出随其所逆之证而治之,均比较明确,有助于对原文精神的理解。总之,大家一致看法这条原文很重要,尤其是治误原则,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太阳病三日以内,邪气尚在肤表,吐下、温针,固然能使病情变坏,就是发汗不当,如表虚误用麻黄汤,表实误用桂枝汤,或大汗流漓等,也能造成坏病。既成坏病,则正气被伤而无外出的趋势,就不可再用桂枝汤治疗。桂枝汤的作用是解肌,但桂枝汤的解肌,不同于麻黄汤的发汗,只适用于表证汗出,表证脉弱,若表证汗不出,脉又浮紧的,是麻黄汤证,如误用桂枝汤,会因汗不得出,导致轻则烦,重则吐觑等变证。桂枝汤的禁忌,主要是脉浮紧。即在脉浮紧的情况下,发热汗不出时,桂枝汤绝对禁用。反之,若脉不浮紧而浮弱,虽不汗出,亦宜桂枝汤(如42、276 条即是)。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坏病的含义和成因:太阳病本当汗解,但如果汗不得法,太阳病亦难解除。病已经过三日,医者转而施用吐、下,或者以温针取汗,此类治法,对于太阳病皆非所宜,因而引起病情恶化,其证候已不属六经病范畴,这就叫“坏病”所以就不能再用桂枝汤解表了。太阳病误治后所形成的坏病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原有的典型的太阳病已经发生了变化,太阳病的原有证候已经不复存在;二是不属传经之变,也就是说其证候已经不属于六经病的本证;三是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坏病的治疗方法:坏病变化复杂,证候多端,所变何证,难以预料,当用何方,亦无成法可循,因此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了解既往用过什么样的误治方法。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诊断,准确辨证,按证立法,依法选方。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治疗其他各种疾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后世的医学家都认为《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书,但在《伤寒论》中并没有出现过“辨证论治”这四个字从文字表述上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个字。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脉浮紧”与“汗不出”,虽然没有提出身体痛,也足以说明了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必须用发汗的峻剂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不可以使用的。因为桂枝汤开表发汗的力量比较弱,对于太阳伤寒证就显得病重而药轻。关键还在于,一旦肤表打不开,发汗不彻底,就反而会辛温助热,导致变证百出。正因为如此,所以仲师特地告诫说“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本为解肌”一句,虽然放在条文的前面,可以看作仲师自已解释为什么太阳伤寒证不可以应用桂枝汤的道理。这个道理的关键词就是“解肌”二字。意思是说,桂枝汤是解肌的,麻黄汤是解表的,解肌与解表是有区别的。因此,病在肤表的太阳伤寒证是不能用具有“解肌”功能的桂枝汤的。

[疑难解析]

解肌一一遵循《内经》理论与读书思维的问题:后世医家一般肌与表是合称的,通过此条我们知道,原来肌与表还是有区别的。仲师也是遵循古代医家的论述而这样认为的,例如《素问·五脏生成论》论五脏所合时,就有“肺之合皮”与“脾之合肉”的区分。《素问·痹论》论五脏之痹,又有“皮痹”与“肌痹”的区别。这就证明,肌(肉)与表 (皮),在脏腑所主及部位层次的深浅内外是有差异的,具体说来,“肌”,位于表皮之里;“营”,位于卫气之内。所以,卫气的功能是充皮肤而司开合,营气的功能是行肌内而濡肌肉。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荣弱卫强”,病变涉及肌肉和营阴;桂枝汤中芍药、大枣又主要治疗的是“荣弱”,这样一来,治疗荣弱就寓含着“解肌”的意思。可知,从和营解肌的角度来说,显然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单纯解表是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是仲师称“桂枝本为解肌”的真正涵义所在。关于“解肌”问题的分析,还说明了相对性读书思维的问题。“桂枝本为解肌”,反过来,蕴含的意思就是“麻黄不是解肌”的,相对的意味十分地清晰。因此只有运用相对性思维进行分析,才可能理解其真实的涵义。由于不了解“解肌”的本意,不重视相对性思维的问题,伤寒注家及教科书都是笼统地解释麻黄汤证禁用桂枝汤,之所以禁用的具体道理仍然没有阐释清楚。另外,讨论“解肌”的问题,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认清“肌”与“表”涵义有什么不同,而在于认清桂枝汤证的病因(风性疏泄)、病机(荣弱)、病证(汗出脉弱)、治法(和营)、方药(药大枣)、煎服(啜热粥) 的特点这才体现了病脉证治、理法方药、煎服禁忌、一线相贯的整体性辨证论治思维。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当汗,但汗不得法,病不除,医者不查其原因,误用涌吐、攻下、温针等方法治疗,不仅原来的病证没有好,反致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仲景名之为“坏病”。坏病,即变证,其发生是在患太阳病已有数日,已用过发汗之法,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等方法治疗,其起因多是由于误治,故又多称为误治变证,也有不由误治而起的。变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原始证候已发生了变化,不复存在;二是不属于传经之变,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三是其证候较复杂,变化多端。由于其原始证候(太阳表证)发生了变化,故桂枝汤一类的辛温解表剂不能再使用了。这时应该全面诊察病人的临床表现,辨明因何种原因引起了什么样的严重病证,然后按证立法选方,即进行辨证论治。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变证的治则,而且对所有病证的治疗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为“辨证论治”之渊薮。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