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痰分寒、湿
分型——寒痰
汤药及配比: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茯苓 12g、甘草 6g、五味子 6g、干姜 9g、细辛 3g。
功效:温肺化饮。
用法: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 30 分钟左右,然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煎煮约 30 分钟,倒出汤汁;再加入适量清水,重复上述步骤,将两次的汤汁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适用情况: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容易咳出,常伴有怕冷、鼻流清涕、舌苔白滑等症状,多因外感寒邪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所致。
中成药:小青龙颗粒。主要成分有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等。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口服,一次 13g,一日 3 次。
分型——湿痰
汤药及配比:二陈汤加减。半夏 9g、陈皮 9g、茯苓 12g、甘草 6g、苍术 9g、厚朴 9g。
功效:燥湿化痰。
用法:把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浸泡 30 分钟后,大火煮开,小火煮 30 分钟左右,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适用情况:咳嗽痰多,痰色白而黏稠,容易咳出,伴有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舌苔白腻等症状,多因脾失健运,湿聚成痰。
中成药:橘红丸。主要成分有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等。能清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咳出,胸闷口干。口服,大蜜丸一次 2 丸,小蜜丸一次 12g,水蜜丸一次 8g,一日 2 次。
黄痰——热痰
汤药及配比:清气化痰丸加减。胆南星 6g、黄芩 9g、瓜蒌仁 9g、陈皮 6g、枳实 6g、茯苓 9g、杏仁 6g、半夏 6g、姜汁(少量)。
功效:清热化痰。
用法:将除姜汁外的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浸泡 30 分钟,然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煮 30 分钟左右,取汁后加入少量姜汁,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适用情况:咳嗽,咳痰黄稠,量多,或伴有发热、口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腻等症状,多因外感风热或内火炼液成痰。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主要成分有浙贝母、桑白皮、前胡、麦冬等。能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用于肺胃热盛,感受时邪,身热头晕,四肢酸懒,咳嗽痰盛,咽喉肿痛。口服,一次 1 丸,一日 3 次。
黑痰——瘀血痰
汤药及配比: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 9g、红花 6g、当归 9g、生地黄 9g、川芎 6g、赤芍 6g、牛膝 9g、桔梗 6g、柴胡 3g、枳壳 6g、甘草 3g、半夏 6g、陈皮 6g、茯苓 9g。
功效:活血化瘀,化痰止咳。
用法: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浸泡 30 分钟后,大火煮开,小火煮 30 分钟左右,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适用情况:咳痰色黑,质地黏稠,或伴有胸痛、口唇紫暗、舌有瘀斑等症状,多因瘀血阻滞,痰瘀互结。常见于久病入络,气血瘀滞,同时伴有痰湿内阻的情况。
中成药:复方丹参片。主要成分有丹参、三七、冰片。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对于黑痰伴有瘀血症状者,可辅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口服,一次 3 片,一日 3 次。
绿痰——风火痰
汤药及配比:银翘散合黛蛤散加减。金银花 9g、连翘 9g、竹叶 4g、荆芥 5g、牛蒡子 9g、薄荷(后下)3g、桔梗 6g、淡豆豉 5g、甘草 3g、青黛(包煎)3g、海蛤壳(先煎)12g。
功效: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用法:海蛤壳先煎 15 – 20 分钟,加入其他药材(青黛包煎、薄荷后下),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30 分钟左右,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适用情况:咳嗽,咳痰呈绿色,常伴有发热、咽痛、头痛、目赤等症状,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与体内痰湿相互搏结,或肝胆风火,炼液成痰。
中成药:清开灵颗粒。主要成分有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等。能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对于外感风热,痰热内盛有一定疗效。口服,一次 3 – 6g,一日 2 – 3 次。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978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