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4014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验方是他人摸索的宝贵临床经验,也是我们临床的取效捷径,同时还可让我们拓宽思路,学习组方格局,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本文约2718字,预计阅读7分钟—
效方拾零
作者/张鹳一
本文摘自《张鹳一医案医话集》(2005)
作者介绍:张鹳一(1919-2000),男,名思中,字贯一,河南省遂平县人。河南省名老中医,20岁自学伤寒论,后拜师罗逸仙,五年后返回故里,随张道明学医并开设赞化堂诊所,建国后在温县等地行医,52年拜承淡安为师,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690部队针灸教员,江苏泗洪县卫校教师、教研室主任等,著有《腧穴证治贯珠十二阵》《针灸实践二十年》《老鹳医谭》等书。
一、黑神丸
黑神丸见于《本草纲目》乌头条下,系主治风湿痹证的一则验方。
原方:“草乌头连皮生研炖、五灵脂各等分,为末,六月六日滴水丸,弹子大。四十岁以下分六服,病甚一丸作二服,薄荷汤化下,觉微麻为度”。
本方用于风湿寒性关节痛及其残疾顽症,具有较好疗效。
- 案例
1948年,我在信阳执教,右邻挚友蓝云祥君(安阳名医,解放后任省政协委员)以此方化裁,曾治愈数例风湿类疾患所致之足臂痿废残疾。处方川乌头(去皮脐)150g,五灵脂(去砂土)150g,共研细末,加入冰片、麝香各1.5g,混合为丸,姜汤送服。我亲见其治疗一少妇,因幼年抽风所遗左臂枯细,手指拘挛,经服上药后,渐渐恢复了上肢功能。1958年夏,我在江苏泗洪县亦用此方先后治疗路某、胡某两少年,皆因风湿病致右足足跟挛缩,足掌呈下垂形,行走艰难,服上方二三剂后,皆痛止挛舒,行走几如常人,方知此方疗效之神奇。该方虽然药味少,但功效大。川乌头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之功;五灵脂甘温无毒,直入血分,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效;冰片、麝香辛香走窜,引药直通络隧,搜剔顽邪,故获殊效。
个人经验,为减少方中川乌之毒副作用,剂量上应慎重,每次应以3g为准,早晚各1次,服后如无不适,可递增至每次6g。
二、咳血验方
我于60年代初,得一治咳血验方。
组方炒莱菔子6g,陈皮炭9g,条芩炭9g,生地炭9g,炙百部6g,炙白前6g,炒枳壳3g,黑栀子3g,大、小蓟炭各4.5g,姜厚朴1.5g,海浮石9g,生龙骨、牡蛎各1.5g,代赭石9g,黛蛤散6g(布包),水煎服。此方主治支气管扩张、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引起的咯血,其效甚佳。尤其对肺金失其肃降,肝火炽迫犯肺之急症咯血,用之得当,常常随手起效。急症咯血患者,多属痰热壅阻,灼伤肺络,肺失清肃,肝急血燥所致。其病变虽在肺,但与肝有密切关系。
唐容川云:“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故金清火伏……金不制木,则肝火旺,火盛刑金,则蒸热、喘咳、吐血、痨瘵并作”。
叶天士亦认为,血热之证,动血之源在肝,肝火上炎,龙雷之火升腾莫制,灼伤血络,以致出血不止(《香岩诊案》)。可见肺热、肝火是病因病机中心。该方以清肺泻肝,止咳化痰为大法。用赭、龙、牡、黛蛤镇潜平肝;海石、栀、芩、百部、白前清降肺热;生地炭、大小蓟炭凉血敛营,厚朴、莱菔子、枳壳、陈皮疏理气机。通过临床验证,还可随症加入板蓝根、白芍、桑皮、枇杷叶、川贝母等药,疗效会更好。
- 案例
曾治予内兄,形容癯瘦,常年患咳。1988年1月,骤然咯血不止,经西药安络血以及仙鹤草针、三七片等治疗2日不效。
予素知其性躁多怒,劳而不闲,且舌色干红,脉象弦数。显系血燥肝急,乘此冬燥之令,而致肺络受损,即予上方加白茅根、鲜藕节,1剂咳血减半,再剂咳血全止,复以养阴润肺之剂善后而愈。
三、奔豚证方
此方出自《广阳杂记》,该书是清人刘献廷的笔记体文著,内容广博庞杂,记载明清杂事、历代典制,并涉及地理、象纬、民俗、医药等。其中医药尽管寥寥数则,但皆为经验之谈、实践之录。
其中记载:“有妇人患小腹中痛,气冲上不得卧,百药不效,已骨立矣。吴人诊之曰:此乃经时不谨所致。用白芍二两、香菌一两、猪外肾一对煎汤,滑石、白矾五分,共为末,以豆腐衣包之,煎汤送下。下黑血甚多,一剂而愈。亦异方也”。
- 案例
余初读此,不以为然。及至去年夏,遇一刘姓少妇,自述近月来少腹滚痛,时时气上冲,彻夜不寐,心乱神迷,并饮食锐减,已形瘦骨立。诊脉沉中弦急,舌边紫黯。余曰:此奔豚症也。予桂枝加桂汤加味,3剂,其症如故。忽忆及《广阳杂记》之方与此症颇吻合,即按原方原法,嘱病家服之。不料1剂痛即大减,冲气不作,脉亦和缓。又服1剂,病除如拿,后以调理脾胃剂,日趋健康。事后,余揣思再三,方悟此方妙在以大量白芍平肝镇冲,缓急止痛;复以香菌(即今之食用菌)、猪外肾(猪睾丸),培敛下元之气;白矾、滑石,一涩一利,对立协调中气,豆腐衣包是顾其胃气。
全方配伍精当,制用奇巧。且猪外肾甘温无毒,本草书谓之能治奔豚五瘫、邪气挛缩,更中此病要害。故药虽简单寻常,却获奇特效验。
四、家传治口疮秘方
1、药物制备与用法
绿豆7粒,白矾3g,硼砂2,青黛、冰片各0.5g。先将绿豆、白矾、硼砂装入一个蚕茧内,用镊子夹住,置香油灯上燃烧,以蚕茧焦黑、白矾开花为度,然后再掺入少量之青黛、冰片,共研极细末,贮瓶内备用。用时吹撒患处,每日3-4次。大多数患者在用本药1-2天后,即见减轻或痊愈。2、病案举例 例1:唐某,女,35岁,农民。自诉每年秋季必发口疮一次,并且遍用诸法不效,只有待20-30天后,才自行消失愈合。1980年10月5日来诊,但见口角、颊腭及舌面呈多处溃烂状,患者饮食困难,非常痛苦,曾用中药清凉泻火之剂及西药土霉素、核黄素之类,病反加甚。后改用上药吹撒,两天后溃疡面即明显缩小,继用两天痊愈。随访至今,每年入秋之季已不再复发。例2:张某,男,1岁。口腔之内多处溃烂。尤以舌面为重,得病已4日,每到哺乳之时,患儿必号哭叫闹,经用冰硼散、珠黄吹口散、珍珠层粉、龙胆紫等药无效。后用上药仅6次即愈合如初。3、体会口疮一症多见于患者的唇、舌、颊、上腭等处,发病时粘膜溃烂红肿疼痛,直接影响饮食,使患者十分痛苦。经用上方施治,疗效较快,并且价廉易得,简便易行。(原载《新中医》1985年5期)
五、解颅验方
解颅即今之脑积水也。是小儿囟部突起如土堆,囟门应合不合,反而宽大,头缝开解,头颅逐渐增大,白睛上翻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予认为病由先天不足,肾气亏虚,命门火衰所致。因为肾主水,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如精伤髓亏,脑髓空虚,或后天失养,气微骨弱,则颅囟难以闭合,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聚,蓄于颅内,故头颅渐大。予治之尝用一方,其效甚佳。处方处方:六味地黄丸500g,川牛膝、猪苓、石菖蒲、茺蔚子、当归、鹿角胶、黄芪各45g。
制用法:上药先研粉后加水共熬成膏,3岁儿每服1小匙,每日2-3次。
- 案例
如治王某,男,2岁,住遂平县石寨铺乡王平庄,1973年3月诊。患儿先天不足,时常有病,头大颅解。发热咳喘或腹泻食衰,交替无宁日。望诊:色黄神衰,指纹淡。当用培补脾肾而赞化育法。予上药1剂,月余后,体壮食增,诸症渐失,解颅亦渐闭合。现已上学,智力良好。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88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