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经络学习笔记|任脉
2024
05-07

经络学习笔记|任脉

“别道奇行”的特殊通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别道奇行的特殊通路,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为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的总称,主要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脉的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的作用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全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任脉起于胞中,其主干行于前正中线,按十四经流注与督脉衔接,交于手太阴肺经。联系的脏腑器官主要有胞中(包含丹田、下焦、肝、胆、肾、膀胱)、咽喉、唇口、目。

任脉运行的路线和人体的生殖系统相对应,从会阴出来,沿着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与女子经、带、胎、产等关系密切,是女性一生的保护神。

任脉循行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循腹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再上行环绕口唇,经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

经穴歌诀

任脉经穴二十四,起于会阴承浆停,

强壮为主次分段,泌尿生殖作用宏,

会阴二阴中间取,曲骨耻骨联合从,

中极关元石门穴,每穴相距一寸均,

气海脐下一寸半,脐下一寸阴交明,

肚脐中央名神阙,脐上诸穴一寸匀,

水分下脘与建里,中脘上脘巨阙行,

鸠尾歧骨下一寸,中庭剑胸联合中,

膻中正在两乳间,玉堂紫宫华盖重,

再上一肋璇玑穴,胸骨上缘天突通,

廉泉颌下舌骨上,承浆唇下宛宛中。

任脉上潜伏的疾病

任脉失调,可出现以下疾病。

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各种妇科炎症、不孕不育、白带过多、小便不利、疝气、小腹皮肤瘙痒、阴部肿痛、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疾病等。

上腹部消化系统及胸部呼吸系统疾病:腹胀、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慢性咽炎、哮喘等。

任脉的保养方法

任脉上有几个重要的穴位,重点对它们进行刺激,可以对任脉起到保养作用。

选取中脘、气海、关元三个穴位,用中指指腹进行按摩,每次5分钟左右,以有微微的麻胀感为佳。也可以用艾条进行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对于女性生殖系统有良好的保健养生作用,能保养整个生殖系统,预防早衰。保养任脉没有特定的时间。

会阴CV1 疏导水液、生发任脉经气

【命名】会,交会的意思;阴,指阴液会阴”的意思是指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本穴物质来自人体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后为交会状,所以名会阴”,也名“下阴别穴”“屏翳穴”“金门穴”“下极穴”“平翳穴”“海底穴”。

【主治】

①按摩这个穴位,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的作用,对溺水窒息、产后昏迷不醒具有明显的疗效。

②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男女性功能障碍、生殖器官疾病,对阴痒、阴痛、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小便难、大便秘结、闭经、阴道炎、睾丸炎、阴囊炎都有良好的疗效。

③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癫狂、疝气、腰酸、气虚、畏寒、月经不调都具有很好的调理和保健功能。

【位置】在会阴部,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配伍】

便秘:会阴配支沟、上巨虚。

难产:会阴配中极和肩井。

产后暴厥:会阴配三阴交。

癫痫:会阴配神门。

溺水窒息:会阴配水沟。

【一穴多用】按摩:用中指指腹按揉会阴1~3分钟,会有酸胀感,对生殖器官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曲骨CV2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带下、少腹胀满。

【位置】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上。在下腹部,正中线上,下腹部向下摸到一个横着走行的骨性标志,上缘即是。

【配伍】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曲骨配肾俞、三阴交。

【一穴多用】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曲骨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疝气、阳痿、遗精。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脱肛、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少腹痛等疾病。

中极CV3

【命名】中,与外相对,这里指穴内;极,屋的顶部横梁;“中极”的意思是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时,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所以名“中极”,也称“气原穴”“玉泉穴”“膀胱募穴”“气鱼穴”。

【主治】

①按摩这个穴位,有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的作用,能治疗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脱垂、早泄、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等病症。

②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遗溺不禁、疝气、不孕、崩漏、白浊、积聚疼痛、阴痛、阴痒、阴挺等症状,也具有很好的调理和保健作用。

③配膀胱俞穴,有调理脏腑气机的作用,能治疗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异常;

配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有化气行水的作用,能治疗尿潴留、淋症;

配阴交穴、石门穴,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治疗闭经、恶露不止;

配中封穴、脾俞穴、小肠俞穴、章门穴、气海穴、关元穴,有调养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能治疗白带、白浊、梦遗、滑精。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4 寸,前正中线上。

【配伍】阳痿、月经不调:中极配肾俞、关元、三阴交。

【一穴多用】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中极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月经不调、阳痿。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癃闭等疾病。③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癃闭、淋证。④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癃闭、淋证等疾病。

关元CV4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命名】关,关卡的意思;元,元首的意思;“关元”指的是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处不得上行。因为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到达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此穴位就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样,所以名“关元”。

【主治】

①按摩这个穴位,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能够治疗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子宫脱垂、闭经、遗精、遗尿、小便频繁、小便不通、痛经、产后出血、小腹痛、腹泻、腹痛、痢疾、完谷不化等症状。

②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全身衰弱、尿路感染、肾炎、疝气、脱肛、中风、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消化不良等疾患,都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有调理、改善的功能。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配伍】

中风脱症:关元配气海、肾俞和神阙。

虚劳、里急、腹痛:关元配足三里、脾俞和公孙

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关元配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一穴多用】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关元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疝气、阳痿。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各种虚劳。

③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癃闭、淋证。

④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淋证、痢疾、糖尿病等疾病。

石门CV5

【主治】闭经、带下。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上。

【配伍】生殖系统疾病:石门配关元。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石门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腹胀、腹痛、泄泻。

气海CV6

【主治】小腹疾患、妇人疾病、肠胃疾患、虚证。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2横指处。

【配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气海配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一穴多用】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气海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四肢乏力、月经不调、痛经。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各种气虚证候及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

③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癃闭、水肿、水谷不化。

④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遗精、阳痿、形体羸瘦等疾病。

阴交CV7 腹泻不止轻揉阴交

【命名】阴,阴水之类;交,交会的意思;“阴交”的意思是指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涨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所以名“阴交”,也称“少关穴”“横户穴”“少目穴”“丹田穴”“小关穴”。

【主治】

①按摩这个穴位,有调经固带利水消肿的作用。

②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治疗腹痛、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等疾患。

③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鼻出血肠炎、睾丸痛、子宫内膜炎等疾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保健、调理作用。

④配涌泉穴,有行水通淋的作用,能治疗小肠气撮痛连脐、小便淋漓不尽;

配石门穴,有通经活血的作用,能治疗崩漏带下、小腹硬痛;

配行间穴,有养阴清热、行气化湿的作用,能治疗痞气、肠鸣腹痛;

配阴陵泉、带脉,能治疗赤白带下;

配子宫、三阴交穴,治疗月经不调;

配天枢穴、气海穴,治疗腹胀肠鸣、泄泻。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上。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1横指处。

【配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阴交配三焦俞、肾俞、三阴交。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阴交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月经不调、腹痛。

​神阙CV8 温阳固脱、健运脾胃

【命名】神,尊、上、长的意思,这里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的意思。“神阙”的意思是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此穴位也称“脐中”“脐孔穴”“气合穴”“命蒂穴”等。

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人体的长寿大穴。它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呼吸的,属于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穴,生命就不复存在。

【主治】

①按摩这个穴位,有温阳固脱、健运脾胃的作用,对小儿泻痢有特效。

②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治疗急慢性肠炎、痢疾、脱肛、子宫脱垂、水肿、中风、中暑、不省人事、肠鸣、腹痛、泻痢不止等疾患。

【位置】在脐区,脐中央。在下腹部,肚脐中央即是。

【配伍】

腹痛、腹胀:神阙配天枢、内关、足三里。

久泻不止、肠鸣腹痛:神阙配关元。

脱肛:神阙配百会和膀胱俞。

泻痢、便秘、绕脐腹痛:神阙配公孙、水分、天枢和足三里。

脱肛、小便不禁:神阙配长强、气海和关元。

【一穴多用】艾灸:用艾炷隔盐灸,能回阳救逆,用于治疗昏厥四肢厥冷。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肠鸣、腹痛、泄泻、脱肛等疾病。

水分CV9

【主治】水肿、泄泻、腹痛。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1横指处。

【配伍】腹水:水分配天枢、地机。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水分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腹胀、腹痛。

下脘CV10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呃逆、泄泻。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上。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3横指处。

【配伍】消化不良:下脘配天枢、梁门。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下脘200次,每天坚持,能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建里CV11

【主治】胃脘痛、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4横指处。

【配伍】浮肿:建里配水分。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建里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胃脘痛、腹痛。

中脘CV12

【主治】脾胃疾患、神志疾病。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在前正中线上,剑胸结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

【配伍】哮喘:中脘配膻中、天突、丰隆。

【一穴多用】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腹痛、疳积、哮喘等疾病。

上脘CV13

【命名】上,上部的意思;脘,空腔的意思;“上脘”的意思是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所以名“上脘”,也称“上管穴”“胃管穴”“胃脘穴”“上纪穴”。“胃管”的意思是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上纪”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

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仅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所以是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交会穴。

【主治】

①按摩这个穴位,具有和胃降逆、化痰宁神的作用。

②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反胃、呕吐、食不化、胃痛、纳呆、腹胀、腹痛、咳嗽痰多、积聚、黄疸、虚痨吐血、胃炎、胃扩张、膈肌痉挛、肠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在前正中线上,中脘上1横指。

【配伍】

纳呆:上脘配丰隆。

嗳气反酸:上脘配天枢和中脘。

腹胀、腹泻:上脘配天枢、中脘。

【一穴多用】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疾病。

巨阙CV14

【主治】胸痛、心痛。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在前正中线上,中脘上3横指。

【配伍】呃逆:巨阙配章门、合谷、中脘、内关。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巨阙200次,每天坚持,能治胃痛、呃逆。

鸠尾CV15

【主治】胸满咳逆。

【位置】在上腹部,剑胸结合部下1寸,前正中线上。从胸骨最下端沿前正中线直下1横指处。

【配伍】胃痛:鸠尾配梁门、足三里。

【一穴多用】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胃痛、小儿脱肛等疾病。

中庭CV16

【主治】心痛、胸满、噎膈、呕吐。

【位置】在胸部,剑胸结合中点处,前正中线上。在胸部,平第5肋间,前正中线上。

【配伍】呕吐:中庭配俞府、意舍。

【一穴多用】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心痛、呕吐等疾病。

膻中CV17

【命名】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这里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变为热燥之气,如羊肉带辛膻气味一样,所以名“膻中”,也称“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如果遇到稍食即吐、胸闷、胸郁、形体羸瘦、气虚体弱这样的情况,只要按压膻中穴,就有很好的调理和保健功效。

【主治】

①按摩这个穴位,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的作用,能够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等疾病。

②长期按压此穴位,对乳腺炎、乳汁过少、肋间神经痛等病症,有很好的调理和保健作用。

③配曲池穴、合谷穴,治急性乳腺炎;

配内关穴、三阴交穴、巨阙穴、心平穴、足三里穴,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配中脘穴气海穴,治疗呕吐反胃;

配天突穴,治哮喘;

配乳根穴、合谷穴、三阴交穴、少泽穴、灸膻中穴,治产后缺乳;

配肺俞穴、丰隆穴、内关穴,治咳嗽痰喘;

配厥阴俞穴内关穴,治心悸、心烦、心痛。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是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配伍】产后乳汁不足:膻中配乳根、少泽。

【一穴多用】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膻中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胸痛、气短、咳嗽。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胸痛、咳嗽。

玉堂CV18

【主治】咳嗽、气短、喘息。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在胸部,平第3肋间,前正中线上。

【配伍】呃逆上气、心烦:玉堂配太溪。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玉堂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胸痛、咳嗽。

紫宫CV19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在胸部,平第2肋间,前正中线上。

【配伍】呃逆上气、心烦:紫宫配玉堂、太溪。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紫宫200次,每天坚持,能治胸痛、咳嗽、喉痹等。

华盖CV20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在胸部,平第1肋间,前正中线上。

【配伍】胁肋疼痛:华盖配气户。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华盖200次,每天坚持,能治咳嗽、气喘。

璇玑CV21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咽喉肿痛。

【位置】在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仰卧,从天突沿前正中线向下1横指处。

【配伍】喉痹咽肿:璇玑配鸠尾。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璇玑200次,每天坚持,能治咳嗽、气喘。

天突CV22

【主治】哮喘、咳嗽、咯吐脓血、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心与背相控而痛、瘾疹。

【位置】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仰卧,由喉结直下可摸到一凹窝,中央处。

【配伍】咳嗽、哮喘:天突配膻中。

【一穴多用】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天突200次,每天坚持,能治咳嗽。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咳嗽、哮喘、梅核气等疾病。

廉泉CV23

【命名】廉,廉洁、收廉的意思;泉,水的意思;“廉泉”的意思是指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

本穴物质为天突穴传来的湿热水汽,至本穴后散热冷缩,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收廉之处,所以名“廉泉”,也称“本池穴”“舌本穴”“结本穴”。“本池”指本穴为任脉水湿的收聚之地。“舌本”指本穴聚集的天部水湿为任脉气血的来源根本。

因为任脉气血在此位处天之下部,天之上部的气血为空虚之状,阴维脉的气血随之而入,所以此穴也是阴维任脉的交会穴。

【主治】

①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治疗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咽等疾患。

②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言语不清、口腔炎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

【位置】在颈前区,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上。仰靠,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

【配伍】

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廉泉配少商、合谷。

舌下肿痛难言:廉泉配然谷。

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廉泉配金津、玉液和天突。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廉泉200次,每天坚持,能治咽喉肿痛。

承浆CV24

【主治】中风昏迷、口眼歪斜、流涎。

【位置】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正坐仰靠,下唇下正中按压有凹陷处。

【配伍】头项强痛、牙痛:承浆配风府。

【一穴多用】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承浆200次,每天坚持,能治口角流涎、面瘫。

陈璧琉《难经白话解》谓:“任脉的循行径路,也不只是胸腹部正中线的一条。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经脉》、《灵枢·五音五味》以及《奇经八脉考》的记载,任脉的循行共有三条径路,其中行于胸腹部的有两条:①起于少腹部中极穴的下面,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上颐,循面入目;②从鸠尾穴处分出,散布于腹部。但另有一条却是由背部转出于腰部,开始时起于胞中,贯脊,上循背部正中,其浮而外出的,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

任脉交会穴图

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肤皮痛,虚则痒搔。 

【笺注】 任脉的别络,名曰尾翳。尾翳又名屏翳,其脉在下会阴部至鸠尾,散布于大腹,经气实则腹皮痛,虚则血虚而腹皮瘙痒。 

 《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 

【笺注】 左右两缺盆之间的正中线,是任脉陷中的天突穴,上行距正中旁开第一行,而任脉旁动脉应手处,属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

​                 图文来源 |《经络穴位标准图册》 吴中朝                                                                        《图解黄帝内经》   《图解经典》编辑部                                                                                           《经络穴位按摩全书》  曲波                                                                          《奇经八脉考笺注》  孙朝宗​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