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可通过多种方法治疗打鼾打呼噜,中医辨证治疗打鼾打呼噜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2025
04-18

中医可通过多种方法治疗打鼾打呼噜,中医辨证治疗打鼾打呼噜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一,中医可通过多种方法治疗打鼾,以下是一些常见方式:

 

中药调理

 

– 辨证论治:中医将打鼾的病因分为多种类型。若为痰湿阻滞型,常见症状有形体肥胖、痰多胸闷等,常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对于肺气不足型,表现为气短乏力、易感冒等,可用补肺汤加减,以补肺益气。而对于血瘀型,可见舌质紫暗等,会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来活血化瘀通窍。

 

– 中成药:如鼻渊通窍颗粒,对于因鼻炎、鼻窦炎等导致鼻窍不通引起的打鼾有一定疗效。还有参苓白术散,可用于脾虚痰湿导致的打鼾,能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针灸治疗

 

– 体针:常选取迎香、鼻通、印堂、合谷等穴位,以宣通鼻窍。对于痰湿盛者,加丰隆、足三里等穴位,以健脾化痰。

 

– 耳针:取耳部的鼻、咽喉、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通过针刺或埋针的方式,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打鼾症状。

 

推拿按摩

 

– 鼻部按摩:用双手食指轻轻按揉迎香穴,每次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可促进鼻部血液循环,改善鼻腔通气。

 

– 颈部按摩:按摩颈部的廉泉、天突等穴位,以及颈部两侧的肌肉,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对气道的压迫。

 

其他疗法

 

– 中药熏蒸:用辛夷、苍耳子、白芷等具有通窍作用的中药进行熏蒸,通过热气和药物的作用,使鼻腔黏膜血液循环改善,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

 

–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可多吃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山药、白扁豆等。少吃辛辣、油腻、甜腻的食物,以免助湿生痰,加重打鼾。

 

中医治疗打鼾需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且需一定疗程。若打鼾严重,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必要时结合西医方法治疗。

二,中医对打鼾的辨证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痰湿蕴肺证

 

– 症状:鼾声重浊,痰多色白,胸脘痞闷,身重困倦,舌胖大,苔白腻,脉滑。

 

–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利咽。

 

– 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能降气化痰。常用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是治疗痰湿所致病症如打鼾等的常用方剂,以下是其剂量、功效、方解、用法等相关内容:

 

一般剂量

 

– 二陈汤:半夏9g、橘红9g、白茯苓6g、炙甘草3g。

 

–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6g、白芥子6g、莱菔子6g。

 

– 加减:可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适当添加厚朴6g、杏仁6g以增强理气化痰、降气止咳平喘之功;若脾虚明显,可加白术9g、党参9g以健脾益气。

 

功效

 

–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降气消食。可用于治疗痰湿壅盛所致的打鼾、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胸膈痞闷、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方解

 

– 二陈汤: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可降逆止呕,为君药。橘红理气行滞,使气顺则痰消,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由生,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三药合用,共奏降气化痰、消食之效。

 

用法

 

– 一般将上述药物加水浸泡后,大火煮沸,再小火煎20-30分钟,取汁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由医生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方剂的使用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不可自行用药。

2,肺气亏虚证

 

– 症状:鼾声低微,气短乏力,动则尤甚,易感冒,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 治法:补肺益气,通利鼻窍。

 

– 方剂:补肺汤加减。该方有补肺益气的功效,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等,可加用白芷、辛夷等通窍之品。

 补肺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以下是补肺汤加减的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常用剂量

 

– 基础方剂:人参10g、黄芪15g、熟地12g、五味子9g、紫菀10g、桑白皮10g。

 

– 加减用药:若兼见喘促较甚,可加蛤蚧6g(研末冲服)、胡桃肉10g以纳气平喘;若自汗较多,可加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以敛汗固表;若兼有咳嗽痰稀,可加款冬花10g、半夏10g以化痰止咳。

 

功效

 

– 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主要用于肺气亏虚所致的多种病症,如打鼾伴有气短乏力、咳嗽气喘、声音低怯、自汗畏风、舌淡苔薄白、脉虚弱等。

 

方解

 

– 人参:大补元气,为补气之要药,能补肺脾心气,恢复脏腑功能,为君药。

 

– 黄芪: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与人参相伍,增强补气之力,为臣药。

 

– 熟地:滋阴养血,补肾填精,肺肾相生,补肾即能益肺,为佐药。

 

– 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平喘,且能生津止渴,与人参、黄芪等相配,可防肺气耗散太过,为佐药。

 

– 紫菀、桑白皮: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二者共为佐使药,可降肺气之逆,止咳平喘。

 

用法

 

– 一般先将药物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30-40分钟,取汁约200-300毫升。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饭前或饭后半小时温服。具体用法用量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3,气滞血瘀证

 

– 症状:鼾声时有时无,睡眠不安,胸闷憋气,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利咽。

 

– 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常用药物有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大枣等,可加用桔梗、枳壳等理气利咽之品。

 以下是通窍活血汤加减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常用剂量

 

– 基础方剂:赤芍3g、川芎3g、桃仁9g、红花9g、老葱3根、鲜姜9g、红枣7个、麝香0.15g(绢包,后下)。

 

– 加减用药:若鼻塞严重,可加辛夷10g、苍耳子10g以增强通窍之力;若头痛明显,可加白芷10g、细辛3g以祛风止痛;若兼见气虚,可加黄芪15g、党参10g以补气行血。

 

功效

 

– 活血化瘀,通窍活络。常用于治疗血瘀所致的多种病症,如头部、面部等瘀阻导致的打鼾,还可用于治疗头痛、头晕、耳聋、酒糟鼻等,伴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血瘀症状。

 

方解

 

– 桃仁、红花:为君药,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二者相须为用,活血化瘀之力较强。

 

– 赤芍、川芎:为臣药,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助君药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 老葱、鲜姜、红枣:为佐药,通阳散寒,温通经络,调和营卫。

 

– 麝香:为使药,芳香走窜,通行十二经络,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增强活血通窍之力。

 

用法

 

– 除麝香外,其余药物先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小火煎30分钟左右,然后加入麝香再煎5分钟左右。取汁约200 – 300毫升,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由医生调整。

 

由于麝香较为贵重且属于特殊管理药品,若无麝香,也可用石菖蒲10g等替代,但功效可能会稍逊。

4,肝火上炎证

 

– 症状:鼾声响亮,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清肝泻火,利咽通窍。

 

–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能清泻肝胆实火,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可加用射干、马勃等利咽之药。

 以下是龙胆泻肝汤加减的相关内容:

 

常用剂量

 

– 基础方剂: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9g(包煎)、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生甘草6g。

 

– 加减用药:若肝火炽盛,头晕目赤明显,可加夏枯草10g、菊花10g以清肝明目;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6g(后下)以泻热通便;若耳鸣耳聋严重,可加石菖蒲10g、磁石30g(先煎)以开窍聪耳。

 

功效

 

–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适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如打鼾伴有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以及肝经湿热下注证,如阴肿、阴痒、筋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解

 

– 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

 

–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助龙胆草加强清肝胆实火与湿热之力,为臣药。

 

– 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使湿热从水道排出。

 

– 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 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归肝胆经。

 

– 生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用法

 

– 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30分钟左右,取汁约200-300毫升。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调整。

 

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时应注意,本方药性苦寒,易伤脾胃,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5,脾虚失运证

 

– 症状:鼾声连绵,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细弱。

 

–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通窍。

 

–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等,可加用苍耳子、白芷等通窍药物。

以下是参苓白术散加减的相关内容:

 

常用剂量

 

– 基础方剂:人参10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g、山药15g、莲子肉10g、白扁豆12g、薏苡仁15g、砂仁6g(后下)、桔梗6g。

 

– 加减用药:若兼见湿盛水肿,可加泽泻10g、猪苓10g以利水渗湿;若脾胃虚寒,可加干姜6g、肉桂3g以温中散寒;若食少纳呆明显,可加焦三仙各10g以消食化积。

 

功效

 

– 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用于脾气虚弱,湿邪内生所致的多种病症,如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等,对于因脾虚湿盛导致的打鼾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常伴有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症状。

 

方解

 

– 人参、白术、茯苓:为君药,益气健脾渗湿。

 

– 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茯苓以健脾渗湿,共为臣药。

 

– 砂仁:化湿行气,和胃醒脾,防止诸药滋腻碍胃;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为佐药。

 

– 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 先将除砂仁外的药物浸泡30分钟,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30分钟左右,再加入砂仁煮5-10分钟,取汁约200-300毫升。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饭前或饭后半小时温服。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由医生进行调整。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