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医圈里有句话:“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晨不食姜。”可这话被人传着传着,就变了味——干脆全年忌姜,炒菜不敢放,喝汤要挑出来。其实,错的不是姜,是咱们对它的误解。
前阵子有个53岁的阿姨来复诊,体检报告一出来,医生都愣了:“你这两年是不是吃什么特殊保健品?”血糖稳、血脂正常、血压也不高,连脂肪肝都轻了。她笑着说:“没吃啥补品,就是炒菜顿顿放姜,坚持两年了。”
这不是个例。姜,用对了,是药;用错了,才成“火上浇油”。
吃对生姜,身体悄悄出现4个变化
先说变化,再讲道理。我观察过不少长期合理食用生姜的人,有四个反应特别常见:
第一个,早上不犯困了。很多人起床头晕、嘴里发黏,那是脾阳不振,湿气重。姜能温中散寒,一早上胃里暖了,阳气就提得上来。就像烧锅做饭,先得点着火。姜,就是那根火柴。
第二个,肚子不胀了,大便也规律了。尤其是饭后容易胀气、屁多、大便黏马桶的人,多半是中焦寒湿。生姜辛温入脾肺,能促进脾胃运化,湿气一走,肠道自然通畅。
第三个,手脚慢慢暖起来了。很多女性一到冬天手冷脚冷,夏天又怕空调,本质是阳气推不动。姜能助阳通脉,长期吃,阳气慢慢养起来,循环好了,冷也就退了。
第四个,感冒次数少了。别小看这点。姜有宣肺散寒的作用,每天饮食里有一点姜,等于给体表加了一层“防护层”。风寒刚想进门,就被挡住了。
这些变化不是立竿见影,但坚持两三个月,细心的人就能感觉到。关键是——要会吃。
生姜怎么吃?推荐这种家常吃法
很多人问:姜是好,可怎么才算“对”?我直接说我的建议:日常做菜放鲜姜,别怕,也别过量。
那位阿姨,就是每顿炒菜放三四片薄姜,爆锅用,不挑出来。炖肉、煮粥、烧鱼,都放一点。她不吃姜片,也不喝姜茶,就是融在饭菜里,温和持久。
为什么推荐这种吃法?因为饮食调养,贵在“常”字。一天猛喝一杯姜茶,不如天天炒菜放两片。脾胃喜欢的是细水长流,不是猛药突击。
特别提醒:早上吃姜最好,晚上少吃。因为早上阳气升发,姜助升阳;晚上阳气内收,吃姜可能影响睡眠。但这也不是绝对,如果你晚上吃的是温热的姜汤粥,量少,反而助眠——关键看体质和用量。
还有人担心“上火”。其实,真正上火的人,舌头红、苔黄、口干口苦,这类人确实要少吃姜。但大多数人是“虚火”,表面长痘、口疮,实则是下焦寒、上焦热,越清火越虚。这种人反而更需要姜来温中,把上下气机调顺。
另外,阴虚火旺、实热证的人不宜多吃,比如长期熬夜、手心发热、盗汗、舌红少苔的,姜要慎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21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