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内家拳劲力的区别:放松状态下重力下坠,拳劲为何能像活蛇钻透?
2025
11-27

内家拳劲力的区别:放松状态下重力下坠,拳劲为何能像活蛇钻透?

内家功夫的修炼,是一场关于身体与能量的深刻对话。它不在于外在的刚猛,而在于内在的凝聚与流转;不是肌肉的蛮力,而是筋骨的开合、窍劲的运化与丹田的觉醒。

这是一门艺术,将人体的潜能通过特定的方法唤醒、整合,最终达到收发由心、透劲于无形的境界。你看那古代的图腾,龙盘玉柱,正是能量螺旋上升的暗喻。练拳也是如此,发心要正,志向要大,道业方能精进。

有些拳劲,原理一说就懂,但真想练出彩,非得反复揣摩,下足功夫,才能摸到那个窍门。而所有的窍门,都离不开“窍劲”。人体有关节,有穴窍,这些节点如同枢纽,打通了,能量才能顺畅传递。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个窍劲,一个丹劲,都是内家拳必修的功课。好比赛车,想在弯道上做出漂亮的漂移,基础的马力必须足够强大。练丹田,就是给身体这台发动机升级换代,提升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说到开肩,很多人以为是用力气去拽开肩关节,这是误区。真正的开肩,肩关节本身要保持松活,关键在开发它周边的潜力。多练斜方肌,就是脖子后面那两条大筋,它们的弹性超乎想象。

当这两条大筋被完全抻开,韧性会变得极强,连带的手臂也会感觉更沉。这时你无需故意用力,肩膀松着,一掌劈下去,劲力反而能打得更透。想象一下,云门穴内部,包括腋下,似乎能容纳一个小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打拳时,用意念运动这些无形的“空间球”,肩关节自然而然地就打开了,空间就出来了。有些人看着体格魁梧,肌肉饱满,但浑身是“稀”的,筋骨没有整合,支撑力薄弱。一到关键时刻,就合不住劲。

硬与沉,是天壤之别的两个概念。硬是死板的,不会变化,容易丧失节奏。沉则是活的,是放松状态下,身体重力自然下坠并被巧妙运用的结果。它富有节奏感,仿佛全身的重力被包裹着,随时可以调动。

沉劲可以融入任何劲力之中,比如整体的沉坠、粘连的沉粘、旋转的沉旋。高手行拳,外形看似未动,内里的窍穴却在暗中开合。丹田微微一振,裆劲便自然下沉塌住,步子又快又稳。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你看八卦掌,始终在走转绕圈,每一步踏出,都不是虚浮的,而是用丹田的意识去“踩”这个步点。起落转折,必有根源。真正把髋关节练开的人,自身的重量能稳妥地落在胯上,而胯又像灵动的车轮,既活泛又沉实。

具备了这个基础,无论练习何种拳法,都能迅速增长功夫。从另一个角度看,裆也可以看作是另类的脚底。裆劲一沉,步法自然就活了,既绵密又稳健,并且能衍生出无穷变化。

练习太极拳,若能练到裆下劲路活泼,那是极佳的境界。功夫深厚的人,甚至连会阴穴都能参与细微的开合,一松一紧之间,整条脊柱都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人体的运动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脊柱的传导。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虚灵顶劲,提吸会阴,这些要领都是为了激发脊柱的活力。一个真正冷静沉着的人,他的脊柱往往是通畅无阻的。拳劲,从来不是绝对的死力。太极拳尤其注重身体结构的支撑与动态的平衡。

动作从不单一:向前按掌时,背后必然有相应的开张之力;向下挂肘时,骨盆会有上卷的微动;向左右伸展手臂时,肱骨(大臂骨)要有向内裹缠的意涵。头颈一向上虚领,裆劲立刻向下塌沉。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脚步一迈出,重心已同步沿弧线移动。左胯深深内掖,右胯旋转而出。双臂向前抱合,后腰(命门处)则向后充盈,如填沧海。打拳时,身体时而呈正弓,时而呈反弓,身法在开合中变换。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是至今为止,非常经典的传统武术拳理心法书,值得珍藏。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