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两手桡骨茎突寸口桡动脉处为“脉之大会”,属手太阴肺经,为气血循环起始之处,脉气流注肺而总会于寸口,故五脏六腑之盛衰,营卫气血之盈亏,均可直接从寸口脉象上反映出来,且寸口脉位置表浅,其脉气感触极为灵敏,便于医者诊按,故千年以来,医家诊脉,莫不以寸口脉为主。寸口脉象也确实能够全面反映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如患者身材高大医者瘦小,寸口脉布指宜稀疏,患者身材矮小医者壮硕则布指宜紧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抓到寸口脉的脉体。
至于诊脉时间,本人认为一般至少需要(3 分钟以上,指下才有所得,手未离脉前,建议医者不要问诊察舌,也请病患闭口不言为妙,以免影响脉象真假。整个切脉过程,要从容不迫,严肃认真,切不可草率随意按触,疑难病例心中无定,仔细诊脉5分钟以上又有何不可?医者仔细认真,病家更是欢喜信任,正如仲圣在《伤寒论序》中所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近百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现代医学新技术新项目层出不穷,许多同道对中医脉诊这一- 古老技术已越来越不够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当然更无深研之心,诊病之时,手持病腕,全不知寸口分部,按寸不及尺,按关不及寸,肆意谈笑,指下全无神意灌注其中,要想以脉测证,实在很难。
噫!道心已失,脉诊仅沦为摆设而已,悲哀至极。亦有人过度夸大脉诊神奇,门诊既不问诊,也不察舌,诊脉毕即处方给药,患者诉说病情,或有疑问,顿露不悦之色,甚至一按脉便曰“肝脏肿瘤”“胃中息肉”,以炫奇取宠,既有如此水平,要现代“B超”“CT”何用?
古人创立脉诊,本为探察人体寒热虚实真假、脏腑功能气血紊乱之病机,很朴素的一门学问,却被一些人搞得玄奥难测,而社会有很多人偏偏好这一口,我在中医门诊时就经常有人来考脉诊水平,问诊绝然不语,双手一摊,要求诊脉,表示脉诊对了,就服你药,一有偏颇,掉头就走,让人哭笑不得,医者能医人病,却不能医其心,可叹!
以上医者极左极右这两种对脉诊的态度,我认为均是对病人相当不负责任,是对中医学瑰宝一脉学的亵渎,对个人学术提高更无半点好处,真正的脉学实际上是极其朴素和实用的门学科 ,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于国于民于己都会有莫大好处。
诊脉时我们要全神贯注,凝心于医者手指与病人寸口之间,以神会神,仔细去体会指下脉管细微变化。由于六淫骤然从外侵犯机体,脉象一定会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较快,常使脉无定体,变化迅捷,但舌苔短时间内却变化不大,故“外感重舌”;喜怒忧思悲恐惊及劳欲内伤脏腑,其脉象变化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故“内伤重脉”,“外感重舌,内伤重脉”这两个“重”字是重视的意思,并不是说完全舍弃舌与脉任何一方,许多复杂疾病病程较长,往往外感与内伤交结缠绵,已难分彼此,更宜舌脉并重,四诊合参,才能做到识真烛奸.病无遁形。临证中,脉理需要我们去深究,四诊更是不可偏度,术至于细,才能精深。
记得初学中医的时候,亲戚朋友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来,给我号个脉!要不就是:学的咋样了?会号脉了没有?普通老百姓看来,把脉就是学中医的第一道门槛,不会把脉,就不是一个正宗的中医,会把脉,才称得上是个中医高手。不仅老百姓有这样的看法,很多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也都有这样的想法,总想找个把脉厉害的老中医,把这门绝技学到手;
像书上写的、电视剧里演的神医一样,手搭在脉上,病人不用说一句话,大夫就能说得头头是道,让病人心服口服;只是这样的神医难找,这样的技艺也只存在于传说中,那么,脉诊真的这么神奇?学中医的,难道真要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学这难以琢磨的脉诊吗?
但遇上患者,手搭于脉,很多时候并不能跟书上所描述的脉象完全对上号,于是一直归咎于自己学艺不精,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脉诊。
学好脉诊,需要大量的实践,也是需要悟性的;你必须有大量的实践,你才能体会到脉象和疾病的对应;所谓悟性,就是说对同一种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这儿有个患者,我们十个老中医来把脉,可以把出十种脉象,但是都能开出对应的方子,开出的方子也都有效;这就像我从西安去北京,坐火车可以去,坐高铁也可以去,坐飞机也能去,自己开车也可以去,最终都能到达那个地方,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方向不错,条条大路通北京,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说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悟性的问题。
我临床看病,把脉主要就是辨个虚实,舌诊主要就是辨个寒热,我曾经把它总结为两句话,就是“脉看虚实,舌辨寒热”;我们中医看病,辨证方法很多,但是最基本的就是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就是个大的分类,我们可以先放在一边;表里我们一般指的是外感病和内伤病的区别;后面四个字虚实、寒热,这个就用的比较多了;不管是外感病,内伤病,男人病,女人病, 大人病,小孩病,它都牵扯到寒热虚实;虚实寒热最简单的定性方法应该怎么定呢?就是我刚才说的“脉看虚实,舌辨寒热”,先把这个大方向搞清楚了,我们看病就不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分不清寒热虚实,可以说就是个庸医,来了个病人是寒证,你把他当做热证来治疗,运用大量苦寒药,伤了阳气,雪上加霜,越治越重;本来是个热证,应该用苦寒辛凉的药,你用附子肉桂干姜的,那你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这就是说,我们中医治病先不说水平高低,首先要把方向辨准,那要怎么来辨呢?主要就是通过脉诊和舌诊;脉诊最简单的,不要照着教科书上学,不太好学,28种脉象背的滚瓜烂熟,临床还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我前面说的“脉看虚实”,主要就是看脉的有力或无力;有力无力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分辨出来吧?
手搭上脉,这个脉搏反击你手指的力量很大,就说明这个人的正气还是很足的;有人说这也有可能是邪气足,邪气足同时也说明你正气足,这才能有这种激烈的正邪斗争;如果摸着这个脉有力洪大,那我就可以把他定为实证;这个在临床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那就是说:遇到这种脉,你是不是就可以用一些泄下攻下的药?用点儿重剂药都没有问题;
如果你摸这个脉又沉又细又小、又无力,那这就是偏弱、偏虚了,这时候你用药就要谨慎了,不要用什么功伐的药,像大黄、芒硝这类的药,用了以后就犯虚实之戒了;这种脉象就提示你,用药就要很小心了,包括用补药,也不能用太大量的,比如说人参、熟地这些就不能大量用,因为他本身已经很虚了,虚不受补,只能给少量频服的办法来缓补;
我们先通过把脉,把虚实定下来,接下来就通过舌诊,把寒热分清楚;我刚才说“舌看寒热”,就是一个定病性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舌头;如果体内有热,他这个舌质一定是红的,红代表热嘛,代表患者体内的机能亢进亢奋,那这就是热症,这在感冒、传染病这些病症中特别常见;从这一点你就可以断定,这个患者就不能用温热的药,用温热的药就容易伤津;如果这个舌头有点胖大,舌苔腻,舌上有杨梅点,这实际上就是个湿热的舌相;舌两侧和舌尖都是红的,有些书上说舌两边是肝胆,舌尖是心肺,我们也不用管那么多了,反正他就是有热象;舌苔厚,那就是有食积,有湿气,合起来就定为湿热了;通过舌质的红与不红,可以定他这个证是偏热还是偏寒;
如果这个舌质是淡的,不红的,那你就可以断定是偏寒偏虚,这个在临床上给我们提示什么呢?偏虚偏寒的我们就完全可以用热药,像我刚才讲的黄芪、人参、附子干姜肉桂等等,用上去都不怕;当然,这时候就绝对不能用黄芩、黄连这类寒凉的药,那就背道而驰了;另外,用药的时候,我们要看这个舌苔的薄厚,舌苔薄一般来说是正常的;如果没有舌苔了,可能是伤阴了,阴津不足了,不足以濡润这个舌体,就要用麦冬、石斛这类滋阴的药;舌苔厚说明脾胃里头有湿热或者寒湿,进一步说明他消化不好,运化不好,导致有这么厚腻的苔;
临床看病,舌诊和脉诊我就是这样的思路,具体的脉象舌象,你临床经验多了之后,自己自然就慢慢地体会到了,是很容易掌握的;我曾经讲过,一个优秀的中医,一个好的中医,必须要“博涉治病,多诊实脉,屡用达药”;你摸得脉多了,自然就有自己的体会,所以你们现在来说,至少一年要摸1000个脉,这样你才能总结出来规律;我始终认为,学脉并不复杂,我没有老师教过我,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的;我完全是看书,自己琢磨这个脉象的;比如说我现在举个比较典型的肝硬化的脉象,书上写的大部分都是弦硬如鲠,什么叫弦硬?那就是说摸着个脉跟推粉条一样,直上直下的,那临床是不是这样的呢?我认为肝硬化有这样的脉,但大多数还不是这样的脉;那这个脉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我开始也是看李时珍《频湖脉学》,但是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那我怎么学呢?比如这个肝硬化病人来看病,开始你对脉象把握的并不准,但是患者把报告单给你看了,报告单显示这是个肝硬化,那我就可以参照他这个报告单,来体会他这个脉象;然后还可以再参照他的面相、气色,时间长了,这样的脉摸的多了,我就总结出来了,肝硬化是什么样的,肝腹水又是什么样的脉;这样的人,一般他的脸色就是乌青乌青的,这样下去,看的多了,摸的脉多了,你也不用摸几百几千的,大概摸个五六十个这样的脉,基本上就心里有数了;就这样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一个一个的脉去学,比如说感冒的、胃病的,平时没事就找朋友摸摸脉,体会正常的脉是什么样的,时间长了,是不是总结得越来越多了?这就成为你的东西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84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