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第二章 里证类方(续)
……
四、理中汤(人参汤)及其类方
(一)理中汤或丸
理中汤或丸方:人参三钱,炙甘草三钱,干姜三钱,白术三钱。水煎温服,亦可蜜丸如鸡子黄许大,研碎温水服,日三次。
【方解】
甘草、干姜合以益中的人参及燥湿的白术,温补中焦,祛寒止泻,谓为理中,其义可见。
【仲景有关的论说】
1.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附注]中虚多寒的下利,则理中即治。若大肠滑脱或食水不别,则均属下焦病。前者宜禹余粮汤,而后者当利小便。理中剂则非所宜矣。
2.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附注]霍乱,吐利。若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而饮水者,应与五苓散,兼治其表里。若寒多不欲饮者,则宜理中丸以救其里。
3.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
[附注]喜唾,久不了了,亦胃虚有寒之征,故当以本方温补之。
4.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附注]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本属实证,应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为正治。不过胃虚饮气上犯,亦出现此证,应详查脉证而用人参汤(即理中汤)。
(二)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钱,干姜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辛甘合用为理中的基本方。胃须和之以温,补之以甘,故谓理中。本方在前已解。
(三)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干姜各等分。为末,取三钱以浆水煎温服。
【方解】
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变化而来,去补中缓急的甘草,易以逐饮降逆的半夏,其为治显而易见。
【仲景有关的论说】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附注]干呕吐逆或吐涎沫,皆里寒停饮之象,宜半夏干姜散。
(四)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人参各等分,半夏倍其量,为细末,以生姜汁及米糊为丸,每服二至三钱。
【方解】
本方为半夏姜散,伍以培补胃气的人参,半夏增量一倍,再加生姜而成。既大补胃之虚,再加治呕之力。如与理中汤相比较,虽无术草则治下利不足,但多用姜夏则治干呕尤强。至于温补,二方无可差异。
【仲景有关的论说】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附注]妊娠胃虚寒,呕吐不止,因宜本方主之。然本方的为用,并不只限于妊娠呕吐病,须知。
(五)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五钱,人参三钱,生姜六钱,大枣四枚。水煎温服。
【方解】
吴茱萸温中降浊,合参枣的甘补,生姜的治呕,可知本方为理中治呕之要方。
【仲景有关的论说】
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附注]胃虚有寒,故食谷欲呕,属阳明,谓此呕属胃之意,此宜吴茱萸汤主之。然服汤后呕反加剧者,此乃属于柴胡汤证,故有别于属上焦,言外是说:与胃之虚寒无关也。
2.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附注]胃虚寒,停饮挟气上冲,故呕而上腹较满,甚则胸满,则宜本方主之。
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附注]本条所述颇似四逆汤证,然本方以呕吐为主,而四逆汤证以下利为主,不可不知。
4.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附注]里虚多寒攻冲头脑,证见呕吐涎沫而头痛,则以本方主之。
按:此证头痛用吴茱萸汤治之,疗效如神。若头晕呕吐不止,用本方亦验。
(六)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方:蜀椒三钱,干姜六钱,人参三钱,阿胶二两。三物水煎,去滓,纳胶饴微火煎化,分二至三次服。
【方解】
蜀椒、干姜大温,人参、胶大补。大温大补,大建中气之方也。
【仲景有关的论说】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里寒上迫,则心胸中大寒痛。胃虚则不能饮食。寒充于下,则腹中寒。肠因蠕动不安而上充皮起,腹部出现如有头有足样的蠕动,寒盛则痛不可触摸,则宜大建中汤温之。
(七)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二钱,半夏四钱,甘草一钱,大枣四枚,粳米五钱。水煎温服。
【方解】
附子、半夏温中逐寒湿,粳米、草、枣补中气以缓急痛,此为辛甘祛寒缓痛之法。
【仲景有关的论说】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寒气即水气,充于腹中则雷鸣切痛。迫于胃上,则胸胁逆满,呕吐。则宜本方主之。
(八)桃花汤
桃花汤方:赤石脂八钱,干姜一钱,粳米五钱。赤石脂六钱入煎,米熟去滓,纳赤石脂末二钱调服,一服愈,即停服。
【方解】
赤石脂性温收敛以止利,合以干姜温中,粳米止痛,为痢疾陷入阴证的治疗方剂。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附注]少阴病并于太阴而下利,病久便脓血者,宜桃花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附注]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时,常传里而发太阴下利之证。若下利不能止,以至便脓血,则宜本方治之。
按:便脓血多属实热证。上述为虚寒滑脱之证。必须辨明,误施害人。
(九)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禹余粮各一两至二两。水煎温服。
【方解】
二味皆温性收敛之健胃药,故治虚滑之下利。
【仲景有关的论说】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附注]见理中汤条
五、吐剂
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赤小豆各等分。为细末,取五六分,以香豉一勺,用热汤七勺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方解】
胃喜燥而恶湿,瓜蒂功能催吐而去水,合赤小豆则更能逐湿利水。吐法可伤正,更以香豉解毒除烦,最属安全不过,但亡血家、虚家慎用。
【仲景有关的论说】
1.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
[附注]病如桂枝证,指脉微浮气上冲而言。胸中痞硬,为病邪充实此部所致。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为病有自下而上迫之势。胸中有寒并非是虚寒之寒,而是胸中有寒水之毒邪。故以寒性催吐药吐之。
2.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附注]手足厥冷,脉乍紧者为病邪结于胸中的应征。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亦胃有积饮所致,宜本方吐之。
3.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宿食在上脘,应就其势而吐之,宜本方。
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为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附注]少阴病,始得病,脉弦主饮,脉迟主寒。寒饮阻碍阳气不得旁达四肢则手足寒,寒饮上冲则胸中实欲吐。此温温欲吐为里虚寒,不能用治实证的瓜蒂散催吐,也不可用下法,只能用温药四逆汤治寒饮而止吐。
按:胸中实证欲吐用瓜蒂散催吐,而胃中有寒饮欲吐用四逆汤温里。二者一实一虚,不可辨错。
刀子在说话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2024.5.5.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436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