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葛根芩连汤治疗带下病
2025
11-23

葛根芩连汤治疗带下病

王某,女,32岁,2025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带下量多10天。患者10天前外出受凉后全身酸痛伴发热,服用感冒清热、布洛芬等症状缓解,后出现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于某医院就诊,行妇科检查后诊断为急性阴道炎,予以口服抗生素、外用妇炎洁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故来诊。刻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气味臭秽,阴部灼热瘙痒,伴小便黄赤,大便可,日1行,口干不苦,动则汗出,微恶风。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偏数,右关脉滑。

辨病性:患者带下色黄稠、气味臭秽,阴部灼热,小便黄赤,口干,舌红苔黄,提示一派热像,脉滑数正气尚不虚,故其病性为阳证。辨病位:据带下伴口干小便黄赤判断病位在里;患者动则汗出,微恶风,考虑存在表不解;患者无口苦等孔窍及胸胁不适,暂不考虑半表半里证。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湿热下注兼表邪不解),故确定治法,表里同治,解表清里,清热止带。

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30g,黄芩10g,黄连6g,生甘草6g,黄柏10g,土茯苓15g。3剂,颗粒剂,沸水冲服,日1剂。

10月20日二诊:服上药后带下明显减少,色转淡黄,阴部灼热瘙痒减轻。原方续服5剂。

10月25日三诊:诸症悉平。

按 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认为六经辨证主要是依据人体患病后的症状反应,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与两个病性(阴、阳)的有机结合得出六经。其中在表的阳证为太阳病,在里的阳证为阳明病。胡希恕还强调每个方剂有其特定的应用指征,只要证与方对应,即可应用,不受病名所限。《伤寒论》第34条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中葛根具有解肌发表、升津止利之功。胡希恕认为,葛根有治下利的作用,大量用也可解表。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止利。胡希恕特别强调,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药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能治下利。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解表清里、清热燥湿之功。

根据“异病同治”的思想,不同疾病若病机相同,则可用同一方剂治疗。葛根芩连汤在《伤寒论》中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下利,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病机相通。带下病多因湿邪为患,若湿郁化热,或外感湿热,导致任带二脉失约,则形成湿热型带下,此与葛根芩连汤证的湿热下注病机高度一致。胡希恕认为,方剂的应用不应拘泥于原治病种,而应着眼于当下的证。葛根芩连汤的方证核心是里有湿热、病位在下,故无论此湿热表现为大肠之下利,还是胞宫之带下,只要病机相同,皆可应用。因此,本案符合葛根芩连汤证病机,投之效如桴鼓。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带下病应用时需注意与相关方证进行鉴别:龙胆泻肝汤证湿热更重,病位偏重于半表半里,兼见胁痛、目赤、耳肿等症。易黄汤证之湿热下注,属阳明太阴合病,见带下色黄,兼有腰酸、乏力等虚象。二妙丸证湿热较轻,病位主要在下肢,见膝关节肿痛、下肢湿疹等。

根据“随证治之”的原则,葛根芩连汤治疗带下病时还可作如下化裁:湿热重,加黄柏、栀子、龙胆草,增强清热燥湿之力;带下量多,加车前子、土茯苓、薏苡仁,增强利湿止带之功;阴部瘙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祛风止痒;少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兼有血分热,加丹皮、赤芍、生地黄,凉血活血;兼里虚,加山药、白术、茯苓,和中化湿。(王海龙  河北省易县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