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中的清湿热基本专方——茵陈蒿汤
2025
11-19

《伤寒论》中的清湿热基本专方——茵陈蒿汤

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90后青年中医师,中医学硕士,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目前坐诊于乐清市人民医院,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学与临床一致,不喜故弄玄虚,只求客观疗效,另对日本汉方医学及腹诊亦微有涉略,擅长以经方思维治疗内外妇儿各科杂病。      湿热证是临床上很常见的证型,其最容易辨识的要点就是舌红苔黄腻,脉滑,后世有很多清理湿热的方剂,比如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四妙散等,但笔者今天想要讲的是《伤寒论》中一首专门清热利湿的方剂,名为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以治疗阳黄而被世人熟知,但很医生就止步于此,只有见到黄疸才用此方,那就严重缩小了本方的适用范围。王付教授指出,茵陈蒿汤可以看作是《伤寒论》中的清理湿热基本方。       笔者认为茵陈蒿汤属于阳明病方剂,在阳明病中,有三类方,主要为石膏剂、黄连剂和栀子剂。在使用时有些不一样,石膏剂代表的白虎汤其热弥漫在外,一般出汗是全身性的,并且病机上是只有热,没有湿纠缠在一起,所以小便是正常不少的。而茵陈蒿汤是湿和热结在一起,所以出汗也不是全身性的,而是条文讲的“头汗出,身无汗”,同时小便也是不利的,量偏少。黄连剂代表的泻心汤是充血性为主,颜面一般发红,虽然中药学讲黄芩和黄连也可以燥湿,但实际这两个药得利湿功效远比不过茵陈和栀子。       茵陈为利湿之专药,在使用时量必须要大,30g起步,笔者在使用时都是70g以上,之所以敢大剂量应用,因为此药在很多地区是被农民拿来当炒菜吃的,非常安全。下面笔者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分析一下如何从湿热这个角度去应用茵陈蒿汤。        韩某,女,45岁,形体偏胖,口渴多年,口中粘腻不爽,有口气,观其舌,舌苔又黄又厚腻,但翘起来看看舌质却不是那么红,显得有些淡,舌体胖大,胃口不佳,大便粘腻不爽,问起喜欢喝什么水,答:喜饮热水。检索之前所服用方剂,皆为化湿、养阴之品。        考虑口黏、苔黄厚腻、大便粘腻不爽,确实为湿热重,为何前方无效?难以揣摩。想到《伤寒论》中茵陈蒿汤乃清热利湿类专方,并且条文讲到“渴饮水浆”,很符合她的口渴主诉。这里还需要但是舌质又偏淡,而且喜欢喝热水,又夹杂阳虚,于是加附子、茯苓,处方如下:        茵陈30g、栀子10g、大黄6g、附子10g、茯苓15g        服7剂后,口渴感解除。舌苔黄腻减轻,但口中仍有粘腻,加佩兰10g续服。       这个医案可能还有一个方剂比较适合,就是茵陈五苓散,此方也可以消除水湿,茵陈以可以清热利湿,但就此案来讲,难以鉴别,择一先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