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陈士铎 化痰散结 痰核 脂肪瘤 健脾化痰、行气散结  治顽痰成块而塞在咽喉者为顽痰,留在胸膈而不化者为老痰也。石室秘录 气治法 痰治法
2025
10-19

陈士铎 化痰散结 痰核 脂肪瘤 健脾化痰、行气散结  治顽痰成块而塞在咽喉者为顽痰,留在胸膈而不化者为老痰也。石室秘录 气治法 痰治法

陈士铎(清代医家)在《石室秘录》《辨证录》等著作中记载的化痰散结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痰核(皮下结节、脂肪瘤等痰湿凝结之症)。其治法以健脾化痰、行气散结为核心,常用药物如贝母、半夏、茯苓、陈皮、白芥子等,并根据患者体质进行加减化裁。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陈士铎治痰核的经典方剂

陈士铎主张痰核形成与脾虚生湿、痰气互结相关,治疗需标本兼顾。其常用基础方如下:

组成:贝母(浙贝母)15g、茯苓12g、陈皮9g、半夏9g、白芥子6g、甘草3g。

用法: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功效:贝母清热化痰散结,茯苓健脾利湿,陈皮理气化痰,半夏燥湿消痰,白芥子涤痰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二、治疗思路与配伍特点

化痰为主,兼顾理气

痰核多因痰湿阻滞经络,气机不畅,故用陈皮、半夏行气燥湿,破除痰浊壅滞。

健脾以绝痰源

痰湿生成与脾虚运化失职相关,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切断痰湿生成之源。

软坚散结通络

贝母、白芥子为关键药对,前者软坚散结,后者辛温走窜,专消皮里膜外之痰。

三、随证加减建议

陈士铎强调辨证施治,需根据患者体质调整:

痰核坚硬难消:加牡蛎、夏枯草增强软坚散结之力。

气滞明显(如胸胁胀闷):加香附、郁金疏肝理气。

脾虚重(食少便溏):加白术、党参增强健脾益气。

兼有血瘀(结节刺痛):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

饮食禁忌:忌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食物,避免加重痰湿。 

体质差异:阴虚火旺者(口干舌红)慎用白芥子、半夏等温燥药,需搭配麦冬、天花粉。 

疗程与观察:痰核消散需长期调理,建议连续用药1-3个月,定期复诊调方。 

外治法配合:顽固痰核可外用冲和膏(紫荆皮、独活等)贴敷,内外同治。 

五、现代应用与案例参考

现代临床中,陈士铎的化痰散结思路常用于治疗脂肪瘤、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等。例如:

脂肪瘤:以基础方加苍术、山楂,增强祛湿消脂作用。

甲状腺结节:加玄参、连翘清热散结,配合夏枯草调节内分泌。

总结

陈士铎治痰核的核心理念是“痰由湿生,湿由脾虚”,通过健脾化痰、行气通络消除痰核病灶。治疗需结合个体差异调整药物配伍,并重视生活方式调理,避免久坐、过食生痰之品。具体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套方。 

石室秘录

气治法

论气逆痰滞 论气虚痰多 气虚痰寒 气虚痰热

天师曰∶气治者,气病实多,吾亦举其大者言之,如气逆痰滞是也。夫痰之滞,非痰之故,乃气之滞也。苟不利气,而惟治痰,吾未见痰去而病消也。方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三钱,陈皮一钱,天花粉一钱,白芥子一钱,神曲一钱,苏子一钱,豆蔻三粒,水煎服。(〔批〕顺气活痰汤。)此方之妙,在治痰之中。而先理气,气顺则痰活,气顺则湿流通,而痰且不生矣。此气治之宜知,可即一方,而悟滞气之法。

张公曰∶气治法甚多,天师方甚略,吾再传二方。可以悟治法矣。气虚痰多之症,痰多本是湿也,而治痰之法,又不可徒去其湿,必须补气为先,而佐以消痰之品。方用人参三钱,茯苓三钱,薏仁五钱,半夏三钱,神曲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批〕助气消痰汤)。此方虽有半夏、陈皮消痰,然而不多用人参,则痰从何消。有人参以助气,有薏仁、茯苓之类,自能健脾以去湿,湿去而痰自除矣,此气治之一法也。

更有气虚痰寒者,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钱,干姜五分足矣。

有气虚痰热者,不可用此方。当用麦冬三钱,天花粉一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白芥子一钱,茯苓二钱,神曲三分,白芍三钱,当归三钱,水煎服。(〔批〕清火消痰汤。)此方之妙在不燥而又是补气之剂,润以化痰,痰去而气自足也。得此二方,则治气无难矣。 

痰治法

论治初起之痰 已病之痰 久病之痰 论老痰 顽痰

天师曰∶痰治者,痰塞于咽喉之间,虽是小病,而大病实成于此,古人所以另立门以治之。然而所立之方,皆是治痰之标,不足治痰之本也,故立二陈汤,以治上中下新暂久之病,通治之而无实效也。今另立三方,一治初起之痰,一治已病之痰,一治久病之痰。痰病虽多,要不能越吾之范围也。初起者,伤风咳嗽吐痰是也。用半夏一钱,陈皮一钱,天花粉一钱,茯苓一钱,甘草一钱,苏子一钱,水煎服。二剂可以消痰矣。此方去上焦之痰也。上焦之痰,原止在胃中而不在肺。去其胃中之痰,而肺金气肃,何致火之上升哉。已病之痰,痰在中焦也。必观其色之白与黄而辨之,最宜分明。黄者,乃火已将退也;白者,火正炽也。火炽者,宜用寒凉之品∶火将退者,宜加祛逐之品。吾今立一方,俱可治之。白术三钱,茯苓五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白芥子三钱,栀子一钱,火痰加之,枳壳五分,水煎服。此方系健脾之剂,非祛痰之剂也。然而痰之多者,多由于脾气之湿。今健其脾气,则水湿之气下行,水湿既不留于脾中,又何从而上出,况又加之消痰之圣药,而痰有不安静速亡者乎。至于久病之痰,切不可以作脾湿生痰论之。盖久病不愈,未有不肾水亏损者,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当补肾以祛逐之。方用熟地五钱,茯苓三钱,山药三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山茱萸三钱,北五味一钱,麦冬三钱,车前子一钱,益智仁三分,水煎服。此治水泛为痰之圣药。若火沸为痰者,内加肉桂一钱。此方之妙,纯是补肾之味。而又兼祛湿之品,化痰之味。水入肾宫,自变化为真精,又安有升腾为痰者乎。此治下焦有痰之法也。有此三方,再看何症,出入加减,治痰无余事矣。

张公曰∶三方极妙,可为治痰之圣方也,然予尚有方在。初起之痰,用天师方可也。已病之痰,予方亦佳,并附于后。用白术三钱,茯苓三钱,陈皮一钱,天花粉二钱,益智仁三分,人参三分,薏仁三分。有火者,加黄芩一钱∶无火者,加干姜一钱,水煎服。此方亦健脾而去湿,且不耗气,不助火之沸腾,二剂而痰症自消。久病之痰,用予六味丸汤加麦冬、五味,实有奇功,可与天师方并传万古也。无火者,加附子、肉桂可耳。

华君曰∶予尚有二方,治痰之久而成老痰者。方用白芍三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五钱,茯苓三钱,陈皮三分,甘草一钱,丹皮二钱,天花粉八分,薏仁五钱,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芥子为君,薏仁、白芍为臣,柴胡、花粉为佐,使老痰无处可藏,自然渐渐消化。此方可用八剂,老痰无不消者,方名消渴散。

又方治顽痰成块而塞在咽喉者为顽痰,留在胸膈而不化者为老痰也。方用浙贝母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三钱,紫菀二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神曲三钱。白矾一钱,水煎服。此方妙在贝母与半夏同用,一燥一湿,使痰无处藏避,而又有白矾以消块,桔梗,紫菀以去邪,甘草调停中央,有不奏功如响者乎。二方亦不可废也。(火沸为痰,反加肉桂,此火不及水折也。李子永识。)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