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我学方记第60首丨藿朴夏苓汤丨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为法,尤擅治疗湿重于热的湿热证候
2025
08-06

跟我学方记第60首丨藿朴夏苓汤丨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为法,尤擅治疗湿重于热的湿热证候

藿朴夏苓汤 一、方剂溯源与组成 出处:清代《医原》

药物组成: 藿香6-10g(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厚朴6-10g(行气燥湿,宽胸除满) 半夏6-10g(降逆止呕,化痰散结) 茯苓10-15g(健脾利水,渗湿宁心) 杏仁6-10g(宣肺利气,通调水道) 薏苡仁15-30g(清热利湿,舒筋除痹) 白蔻仁3-6g(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猪苓6-10g(利水渗湿,通淋消肿) 泽泻6-10g(利小便,清湿热) 通草3-6g(清热利尿,通淋下乳)二、核心病机与辨证要点 1. 核心病机

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外感湿热之邪,内困脾胃,三焦气机受阻,湿重于热。 临床特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身困重、胸脘痞闷。 1. 辨证要点 舌脉特征:舌苔白腻或黄白相兼,脉濡缓或滑数。 典型症状: 头重如裹,肢体酸沉; 胸闷脘痞,纳呆便溏; 小便短赤,或伴低热; 女性带下黄白量多。三、临床应用与化裁 1.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胃肠炎(湿困脾胃型): 症见呕吐泄泻、脘腹胀满,加苍术10g、车前子15g。 案例:某患者暑季饮食不洁后腹泻如水,日行5-6次,予本方加黄连6g、葛根15g,2剂泻止。 功能性消化不良: 合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各10g,促进运化。 1. 呼吸系统疾病 暑湿感冒: 发热伴头身困重,加香薷6g、青蒿10g透邪退热。 慢性支气管炎(痰湿蕴肺型): 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g,增强化痰之力。 1. 泌尿系统疾病 尿路感染(湿热下注型): 加滑石15g、萆薢10g,清热通淋。 1. 妇科疾病 带下病(湿热带下): 加黄柏6g、椿根皮15g,清热止带。四、经典化裁与注意事项 1. 加减法 热重于湿(舌红苔黄):加黄芩10g、栀子6g; 表湿明显(恶寒无汗):加香薷6g、羌活6g; 脾虚显著(倦怠乏力):加党参15g、白术10g; 暑湿烦渴:加西瓜翠衣30g、荷叶10g。 1. 禁忌与注意 阴虚津亏(舌红少苔)忌用; 孕妇慎用厚朴、半夏;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1. 煎服要点 藿香、白蔻仁后下,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湿热胶结者,可频服少量(每日4-5次)。 六、与同类方剂鉴别

1. 藿朴夏苓汤:

病机特点为湿重于热,三焦气滞;

主症表现为头身困重,胸闷脘痞;

其用药侧重在于芳香化湿并配合淡渗利水之法。

2. 三仁汤:

病机特点是湿热并重,肺气不宣;

主症呈现为午后身热,咳嗽胸闷;

用药上注重宣上、畅中、渗下并重的原则。

3. 甘露消毒丹:

病机特点为湿热疫毒,热重于湿;

主症有高热口渴,咽肿黄疸;

用药偏重于清热解毒与化湿辟秽相结合。 总结 藿朴夏苓汤以“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为法,尤擅治疗湿重于热的湿热证候。

现代拓展应用于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统疾病,临床需把握“湿邪困阻”核心病机,结合舌苔白腻、身重脘痞等特征。使用中需注意: 湿去六七即需健脾,防祛湿伤正; 

湿热化燥时及时转方(如连朴饮)。 经典口诀:

“藿朴夏苓三仁汤,杏蔻薏苡共煎尝,湿温初起身重倦,胸闷苔腻效尤彰。”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