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多汗单纯用止汗药可以吗?
2024
04-26

多汗单纯用止汗药可以吗?

前面多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多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大体质探析及调理方法,现在医学对于多汗症的认识),这篇文章谈谈多汗能否单纯用止汗药治疗和中医典籍如何认识多汗的。

谈到多汗,很多人肯定首先会想到用止汗药,止汗药确实对于减少出汗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多汗是因为疾病或体内平衡失调所致,单纯的止汗效果不大,特别对于某些外感疾病或内热很重之人,单纯大剂量使用止汗药不仅不能减少出汗,反而会导致闭门流寇,从而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或燥热异常。

对于多汗的治疗,首先必须找到多汗的原因,才能针对性的治疗,否则单纯使用止汗药往往难以见效。下面看看中医典籍是如何认识多汗的:

《黄帝内经》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对此条进行了解释,提到“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打个形象的比喻,阳气就好比太阳,阴精就好比水,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逐渐蒸发,出汗就好比阳气蒸腾阴精使其从皮肤排出体外,所以阴阳的失调是导致多汗的常见原因。

《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化液,在心为汗”,提出了汗和心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心气虚、心阴虚、心阳虚、心血虚、心火旺都容易导致多汗,且出汗过多也容易出现心气虚、心阴虚、心阳虚、心血虚的加重。

古籍将多汗分为自汗和盗汗,记载“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提出人在清醒的状态下不断出汗属于自汗,但饮食过热、过辣、干活、剧烈运到之后出汗不属于异常出汗;睡着时候出汗称为盗汗。将多汗分为自汗和盗汗,是因为两者病因有一定区别,治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提出自汗多属于阳气亏虚,治疗以温补阳气,固表止汗为主;盗汗多属于阴虚,治疗以滋阴止汗为主。名医朱丹溪分类更细致,认为自汗多属气虚、血虚、痰湿、阳虚;盗汗多属于血虚、阴虚。《景岳全书》记载:“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以并非所有自汗都属于阳气亏虚,也并非所有盗汗都属于阴血亏虚,临床需要根据病情仔细辨别。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热逼于内,汗出于外,湿瘀乎热,汗出必黄,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湿热之理,名曰黄汗”,提出黄汗是因为体内湿热很重所致,黄汗指的是汗液的颜色很黄,如黄柏汁样,常表现为出汗后衣服呈黄色。《诸病源候论》记载:“黄汗……此由脾胃有热……”,提出黄汗是因为脾胃有热所致。所以黄汗治疗以清湿热,清脾胃热为主。

《惠直堂经验方》记载:“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提出红汗是指汗液像血一样红,由严重体虚兼有内火所致。

《黄帝内经》记载:“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提出湿气重也可以导致多汗,且汗多较为黏稠。《张氏医通》记载:“痰证汗自出,痰消汗自止”,也提出痰湿重会导致汗出,去掉痰湿后多汗就恢复。

《类经》记载:“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并提到“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提出内热重也会导致汗出,并提到了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会对应引起不同脏腑的内火,对于用药很有临床指导意义。

《医林改错》记载:“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提出瘀血也会导致多汗,且提出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效果很好。《证治汇补》记载:“头汗者,有瘀血内蓄”,《类证制裁》记载:“头汗,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血瘀膀胱也……”都提出瘀血内阻可以导致头部出汗。

《丹溪心法》记载:“别处无汗,独心头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并在用心,名曰心汗”,提出思虑过多会导致胸前多汗,和过度思虑劳心伤神有关。

《简明中医词典》记载:“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若手足心热者属阴亏血虚;手足发凉者属中阳不足”,提出了手足多汗常见的三种病因,脾胃有湿、阴血亏虚、中阳不足,以及三证主要的鉴别要点。

上面列举了古今中医典籍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对多汗病因的认识,常见的包括阳虚、气虚、阴虚、血虚、痰湿、瘀血、内热、湿热等,关于多汗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更多名老中医治疗多汗的观点,后面的文章会进一步的探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