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诊面部
面部的色泽表现,一般表现于整个面部。如面色㿠白、潮红、紫暗,或润泽、枯晦等,均以整个面部为准。这是临床所常用的察色方法。
2、分部诊察
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相应的部位。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内在脏腑与面部部位是内外相应的。上以应上,中以应中,下以应下。因此观察面部色泽变化反映于何部,便可据以判断病属何脏腑。这是古人从整体观念出发,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五脏大多排列于面部中央,而肾脏偏偏排列在两颧。结合临床实践,肺肾阴虚,相火亢旺,刑金灼络,痨嗽咯血,骨蒸潮热,多表现两颧发赤。治宜滋肾润肺,壮水制火,即是明证。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尚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掌握,不能机械套用。面部分部诊断,有几种分法,下面分别介绍。
(1)以明堂为主划分色部
《灵枢·五色篇》谓:“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直,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此即后世以明堂为主划分色部的根据(参见图1、2)。
明堂即鼻部,下端称准头或面王,属脾;鼻端双侧鼻翼称方上,属胃;前额称庭或颜,属首(头)、面;眉间称阙,阙上属咽喉;阙中称印堂,属肺;阙下称山根或下极,属心;下极之下称年寿,属肝;肝部之左右属胆;两颊之下称中央,属大肠;大肠之上,胆之下,属小肠;挟大肠处,属肾,面王以下,唇上人中两侧,属膀胱、子处(子宫)。
(2)以五脏分部划分色部
《素问·刺热论》谓:“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即是说:“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颜部(又称为额)属心,鼻部属脾,颏部属肾(参见图3、4)。
这种分属方法,后世医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万全说:“欲观气色,先分部位:左颊兮青龙属肝;右颊兮白虎属肺;天
庭高而离阳心火;地角低而坎阴肾水。鼻在面中,脾通土气。观乎色之所现,知其病之所起。”
(3)以五官划分色部
《灵枢·五阅五使篇》谓:“五官者,五脏之阅也。”以五官划分色部,认为: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
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以上三种面色分部诊断方法,后世多参合运用,且可据五脏与五体的联系,诊断皮、肉、气、血、筋、骨之病。如《灵枢·卫气失常篇》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赤黄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赤黄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4)面部九分法
简注:面部当分九行,正中一行,左右各四行也。正中为天庭,为阙上,为阙中,为下极。为方上,为面王,为中央(此中央为人中也),为承浆,为下颏,其侧当内眦以下,为目内眦,为面王以上,为面王以下。次侧当目睛以下,为巨分(一名法令),为颐口角。次侧当颧以下,为颧(一名頄,音求),为中央(此中央为颊中央也)。此侧当颧后耳前,为顑(一作颔,以其动与颔应也),为颧后(一名䪼,音拙,即颧后横骨),为循牙车以下。次侧在面部之外,为蔽,耳门也;为蕃,颊侧也。侠绳而上者,绳为面部两侧之转角处也。下当颧,上当额角,如引绳者。侠而上,即侠额角也。方上谓正当面王之上,即鼻柱与准相接,稍见低栀之处,能候胃气盛衰,胃有瘕聚,即生黯皯,胃气虚怯,即见低陷,方之为义,与《本腧》篇“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正同,旧谓两迎香上者未妥。综观其位,五脏次于中央(五色篇言中央有三而义各不同),而肾居膀胱下;六腑侠其两侧,而胃居脾上;肢节又居六腑之外也。《刺热论》谓颊下逆颧为大瘕(大瘕泄即痢疾也,有谓五更泄者未是),是大肠病也,是中央诊膝,又诊大肠也,故大便久秘,即其处发热。颧后为胁痛,是颧后诊臂,又诊胁也。下牙车为腹满,是牙车以下诊股,又诊腹也。且股与股里,膝膑与膝,似俱不当两出;疑巨分股里,当作腹裹也。颊上者,膈上也,是颧后横骨之上也。(参见图5、6所示)
现将临床对面色分部及主病,图示如下,供参考(图7、8):
至于面部内应脏腑的道理,古代医家认为,有以筋所结,有以脉所过,有以气化所通,有以神明所发。如上文《五色篇》及《刺热论》所叙,盖气化之事也;若内眦膀胱,外眦小肠,上唇人中大肠,下唇环口胃,耳前后耳中三焦胆,则脉络之事也;目上纲太阳,下纲阳明,鼻足太阳,耳中手太阳,头右角足少阳,左角手阳明,则筋络之事也;舌心、耳肾、鼻肺、唇脾、目肝、眉胆,则神明之事也。病在筋者,视筋络之部;病在脉者,视脉络之部;病在气化者,视气化之部;病在神明者,视神明之部。知此则分部之法虽各不同,则用各有当,可随证而适其用也。
3、辨面色走向、端满和不等
察面色走向,以辨别疾病发展趋势和轻重。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从外走内,部处起;色从内走外者,病从内生,从内走外,部处陷。病生于外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病生于内者,先治其内,后治其外。若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此上为逆,下为从也。
面色端满者,指面部五色表现,正色满面,此不为病,或虽病不重。若病则邪色独见,则或聚或散而不能端满矣。华佗谓面色俱等者不病,不等则病矣。谓其色独见异于他部也。故察色,以其起大如拇指者为准。
《灵枢·五色篇》谓:“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
知病处。”
具体治疗和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谨遵医嘱。
本文选自周信有《决生死秘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89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