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习/问诊咨询电话:400-016-5758本周我们台湾筋膜理疗推广中心即将辨析学习的是马来西亚李晔老师调理舌骨肌筋膜的手法。前面发的手法视频,大家应该是看过了,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看了手法视频,为什么还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辨析解读?主要是有两个缘由:开始起因,是有位网名叫“筋骨匠”的朋友在群里提问,“舌骨肌在什么位置?怎样可以把舌骨肌解开”。于是我就在群转了马来西亚李晔老师的两个调整舌骨肌的手法视频,这个视频属于公开信息,在网上都能查到,所以也不涉及版权问题。但群里有位王怀山视障同仁告诉我,他们视障群体,由于看不见,所以对这个视频操作没办法掌握,希望能够得到深度解读。责任使然,我想试图做这些愿意成长的同仁们的眼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李晔老师分享的手法视频动作很快,即使是明眼人看过这个视频,很大一部分同仁恐怕都会感觉看了一个热闹,自己做起来也会感觉无的放矢。基于这两点,借着本期和各位同仁一起研究辨析!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李晔老师其中的操作旁白! 其中有一段李晔老师给一名50多岁女性患者处理舌骨肌的视频,这位患者双肩疼痛很久,右肩臂痛需要经常按揉才能缓解,痛不定位,伴有心前区不适,甲状腺有些肿大,神情抑郁。于是李晔老师就给她用了林两传老师调理舌骨肌治疗梅核气的手法(这个梅核气类似于西医学中的慢性咽炎症状),调整舌骨肌一分钟不到,患者就舒服了。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视频中李晔老师都做了什么?为了保证视障同仁朋友们体会,我尽量讲得慢点、细点,有条件的同仁,可以请家人坐着或者站着做你体会的模特患者,没有模特的可以摸着自己的前颈部和后颈部,跟随解读来体会场景。李晔老师处于患者的右侧,面朝患者。左手虎口撑开,托住患者枕骨下缘或者双风池下缘位置,用于固定枕骨、配合下颌关节多角度晃动。右手呢,也是微张虎口,卡在前颈部上段,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右手的食指主要靠着下颌关节(通俗讲就是下巴下缘),承担晃动下颌关节调整角度作用。而舌骨肌的调整,一侧是由右手的大拇指负责、另一侧则是由中指和无名指负责。我们可以试试感受一下这个调整舌骨肌的手法姿势。李晔老师在视频中的手法,大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调整前颈部上段;第二部分,是调整前颈部下段。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晔老师在调舌骨肌时,颈后托着枕骨的左手和颈前卡住两侧的右手,是配合衔接运动的。后面的手带动头部抬头、低头,前面的食指带动下颌左转、右转,前面的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在颈部皮肤上作平推、上推、下推、侧推。动作要领,李晔老师在操作旁白中大概强调了这么几点,“手指要轻柔,要顺着肌纤维,找张力,哪高起来,向上抬起”,从画面上看,无论是前面的手指晃动推摩,还是后面的手带动旋转头部,都是幅度很小、力度很轻柔的,大家在体会上要切忌发力过猛。找张力,哪高起来,向上抬起,里面包括了触诊和调整目的,但指向是什么,李晔老师并没有提及。整个视频中,李晔老师前面的和后面的手指动作很频繁、很快。然后反复提到,“听到响声没有”,什么响,没有说。李晔老师的视频大概就是这些。我们可以再来做一遍,后面托住、前面卡住,上下左右晃动头部和下颌关节,前面手指在颈部推摩。晃动,我们能够做出来,但舌骨肌究竟怎么调整,我们重复来做,应该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我们现在把视频慢下来,一边分解,一边分析,看看李晔老师的手法动作,究竟在调节什么?第一个问题,这个视频是指向什么的手法?李晔老师在标题上指出了,是舌骨肌!那就像筋骨匠问的问题,什么是舌骨肌?在此之前,我们先要搞清什么是舌骨?我们先来摸一摸模特或者自己的咽喉部,中间是不是有一块硬硬的软骨,我们俗称为“喉结”,女性也有,只是不够那么突出。这块骨头的学名叫甲状软骨。甲状软骨往上一横指,我们会摸到一个细条的骨头,这就是舌骨。那么什么是舌骨肌呢?其实舌骨肌并不是一块肌肉,李晔老师在视频中曾介绍,舌骨肌包括14块肌肉,准确描述应该为舌骨肌群。其中比较重点的,我们可以按照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舌骨侧肌群来区分记忆。
舌骨上肌群,也就是舌骨到下颌关节的这个区域,主要有二腹肌(中间滑向两侧,分前腹肌和后腹肌)、下颌舌骨肌(三角形扁肌,二腹肌下)、茎突舌骨肌(后腹肌的上方)、颏舌骨肌(下巴颏、中间,深部)。这样记忆不是很清楚,因为大家对层次感不够明确,但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观察舌骨上肌群的问题,如果舌骨上缘中间比较紧、筋膜比较多,问题可能出在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因为它们在舌骨上的肌肉附着点在舌骨缘的中间;如果舌骨上缘外侧比较紧,问题可能出在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因为它们的肌肉附着点在舌骨缘的侧边。舌骨下肌群,也就是舌骨到胸骨头这个区域,这里主要的肌肉也是4条,胸骨舌骨肌(位于颈部正中线两侧),顾名思义,就是胸骨和舌骨直接连接的肌肉。肩胛舌骨肌(在胸骨舌骨肌的外侧,细长带肌,分为上腹、下腹和中间腱),肌肉很小,但很长,一端连着舌骨下缘外侧,一端连着肩胛骨上缘,咽喉疼不疼,有时得肩胛骨的状态说了算。胸骨甲状肌(在胸骨舌骨肌深面),止点在胸骨柄。甲状舌骨肌(为一块短小长方形肌肉,是前面胸骨甲状肌的向上延续部分;起自甲状软骨,止于舌骨体外侧部)。还是可以放弃深浅关系,用肌肉附着点状态来思考。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是不是可以考察胸骨头张力紧不紧、筋膜多不多;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是不是可以考察舌骨下缘外侧张力紧不紧、筋膜多不多。舌骨侧肌群,也就是在舌骨旁边对舌骨功能产生影响的肌肉。这里重点需要关注的是胸锁乳突肌(一端在乳突,一端在胸骨头、锁骨头)。 搞清楚舌骨肌的范围以及需要考察的重点位置后,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李晔老师的手法为什么在那些位置?回过头来再品品李晔老师的手法,左手托住双风池下推摩,不正是乳突的下缘吗?带动头部晃动时,其实同步带动胸锁乳突肌的张力松解。然后我们看到,在调整过程中,李晔老师的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做过几次位置调整,前15秒,中指始终在舌骨下缘的外侧推摩。接下来的10秒,中指跳跃到舌骨上缘的外侧推摩。在32秒钟的时候,中指又跳跃到甲状软骨的上缘去推摩,那不就是在考察甲状舌骨肌么?到了38秒钟的时候,中指滑向了天突,也就是胸骨头的位置,最后又回到舌骨下缘去检查,不就是对调整胸骨头张力的评估么。然后就结束询问患者体感。这样,我们通过对舌骨肌群的了解和分析,是不是就和李晔老师在视频中的动作有机地衔接起来了。那么知道了李晔老师手法位置的实践作用后,我们还要思考第三个问题,李晔老师怎么知道这些地方,究竟谁正常谁不正常?这里其实是最关键的触诊问题!我们和李晔老师把手同样放在各个位置,谁对谁不对,你都摸不出来,问题都找不到,更别谈用手法解决问题了!我结合我的临床和大家谈一些感悟和技巧。最近也是进入冬天,来了很多患者都伴随着咽喉痛,所以来一个摸一个脖子,调整一下。首先,让患者放松坐姿,一手轻轻托住患者枕骨下缘,另一手先不要去摸舌骨,因为舌骨细,不好摸,所以先去摸喉结,也就是甲状软骨。找到甲状软骨后,往两边总体感受一下,你会发现两侧基本都不对等,常常是有一侧皮下会多出来很多多余的、乱乱的东西,我们姑且看作乱掉的张力。还记得李晔老师在视频中说,去看看有没有张力、哪高出来了。所以这样我们就有了调整的方向。其次,找到甲状软骨后,顺着摸到它的上缘,用一个手指横向一比,往上一摸,就会摸到舌骨。这地方有个很好玩的现象,舌骨和甲状软骨两侧的间距不是一致的,张力乱掉的一侧,舌骨和甲状软骨常常距离很窄,反映了什么呢?当然是乱掉的张力这一侧,舌骨下肌群肌筋膜紧张痉挛!再往舌骨上去触诊,舌骨上肌群这一侧也是非常紧张的,这当然可以想明白,舌骨都偏了,偏掉这一侧的舌骨上肌群,当然会被拽紧!然后,我们再去细致地触诊舌骨上缘和下缘的筋膜张力对比,舌骨上缘或下缘中间与外侧的筋膜张力对比,舌骨两个外侧的筋膜张力对比,再就是甲状软骨上缘的两侧张力对比,还有胸骨柄头的两侧相对对比,别忘了还有两侧乳突下缘的对比。比什么,比张力的紧张、比上面边缘清不清楚,哪些有絮状堆积,哪些有明显压痛。这样,就可以把你要调整的对象筛选出来了。那么知道哪些是不对的,用手法怎么调呢?李晔老师在视频中各种抬头、晃头,完事就好了。我们自己做时,该如何实践呢?这里需要带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头部上下左右旋转有什么样的实践价值!大家可以先用手卡住自己的喉结,往上横一指找到一个软软的凹槽,凹槽上面就是我们自己的舌骨了。都找到没?一般人是不是都摸到右侧的舌骨微微距喉结近一点,一方面说明这一侧舌骨下肌群有点紧,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侧的舌骨上肌群也是紧的,比如茎突舌骨肌。好了,我们就拿它来做试验,现在是不是在左侧舌骨上缘摸到了一个小团块,这就是茎突舌骨肌筋膜紧张的体现,我们现在用手指把这个团块往茎突方向斜向上推,动作要轻点,要不该恶心咳嗽了。然后再把头转到左边,再往左上方扬下巴晃几下。现在回来正位,然后再去触摸刚才那个团块,是不是变小了?然后再加入组合手法,用中指去推那个小团块,再用大拇指向上去推左侧舌骨下缘也同步存在的絮状物,然后再把头转到左侧,再往左上方扬下巴晃几下,现在再回来正位,横一指去卡喉结到舌骨之间的凹槽,是不是两侧宽度平衡了一些。所以,我们筛选出来的问题肌张力,通过头部和下颌关节的晃动,是不是都可以有效调节。到这里,我们通过四个问题的分析、解读,是不是就完整了解了李晔老师视频中的根本之所在! 但由于时长问题,我们还有很多细节不能展开,比如患者症状与肌肉功能的对比问题,这就需要扩大肌肉触诊这个篇章;再比如患者主诉问题与触诊结论分析的对接,本来准备了四五个案例来细致说一说,特别是有个9岁孩子特别典型,甚至为此还去做了咽部手术,也确实难以展开,希望各位同仁慢慢做、多体会,自己去找到答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81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