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方——鳖甲煎丸
===================================================================
疟病五: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炙 半夏一分 柴胡六分 黄芩三分 人参一分 干姜三分 桂枝三分 阿胶三分,炙 芍药五分 大黄三分 厚朴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瞿麦二分 赤硝十二分 桃仁四分 乌扇三分,烧 紫葳三分 蜣螂六分,熬 鼠妇<em>三分,熬峰窠四分,炙 䗪虫五分,熬 丹皮五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病疟以此月之初一日发,五日一候,三候一气,十五日气候一变,故当愈。设其不瘥,再过一气,月尽解矣,如其仍然不瘥,此其邪气盘郁,结为癥瘕,名曰疟母。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鳖甲行厥阴而消癥瘕,半夏降阳明而消痞结,柴胡、黄芩,清泻少阳之表热,人参、干姜,温补太阴之里寒,桂枝、芍药、阿胶,疏肝而润风燥,大黄、厚朴,泻胃而清郁烦,葶苈、石苇、瞿麦、赤硝,利水而泻湿,丹皮、桃仁、乌扇、紫葳、蜣螂、鼠妇、蜂窠、䗪虫,破瘀而消癥也。
1癥瘕息肉——刘含堂医案
刘某某,男,38岁,农民。1997年4月13日初诊。平素多郁怒,1年来常感右胁疼痛,掣及胃脘,曾在乡村服中西药治疗,无效。1周前在我市某医院作B超检查,提示为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医生建议手术切除息肉,患者不欲手术,前来我院求中医治疗。
查其面色苍暗,形体消瘦,右胁下有压痛,可触及肿块(胆囊增大),食欲不振,厌食油腻,倦怠乏力。舌暗红,有瘀斑,苔白黄腻,脉弦细。诊为癥瘕(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辨证为痰瘀结聚,正气已虚。治宜破瘀化痰,益气消癥。考虑仲圣鳖甲煎丸有此功用,姑试用之,以观其效。遂处以鳖甲煎丸,嘱按说明服用。连续服用6个月。右胁已无压痛,胁下肿块消失,食欲改善,精神好转。作B超复查:提示胆囊已恢复正常大小,胆囊内息肉消失,胆囊壁光滑,透声良好。
按:本例癥瘕(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病因病机为平素多郁怒,气机不畅,久之假(瘕)血依痰,结聚胁下,正气又渐虚衰。如症见右胁有压痛,可触及肿块(癥瘕根据),舌暗红,有瘀斑,苔白黄而腻,乃癥瘕影响了胃的受纳;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说明正气已虚衰。本例虚实兼见,以实证为主,故用鳖甲煎丸以破瘀化痰消癥为主,益气扶正辅佐。
鳖甲煎丸,现代主要用于疟疾、疟母(疟疾反复发作致脾脏肿大)、急性热病脾肿大、肝炎肝肿大或发热不解、肝脾肿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血吸虫病、热病后等引起者)、肝硬化腹水、恶性肿瘤、白血病、胃小弯癌性溃疡、黄褐斑、卵巢囊肿等。辨证要点为痰瘀结聚为癥瘕,正气虽虚而不甚者,癥瘕不拘于任何部位。《经方治病经验录》
2肝脾肿大——姜春华医案
彭×男,41岁。患慢性肝病已四年,现肝脾肿大,肝肋下一指半,脾肋下半指,两胁胀痛,纳差,大便溏薄,唇、咽、舌尖均红,苔白,脉细弦。治拟健脾疏肝,活血理气,以四逆散加味及鳖甲煎丸同用:
柴胡9克延胡9克白芍9克枳壳9克甘草6克丹参9克丹皮6克连翘9克神曲6克,方5剂,另鳖甲煎丸6克,分2次吞服。
药后显著进步,续方5剂。后以鳖甲煎丸单服一个月左右。经西医内科检查,肝脾肿大显著缩小。
按:本例肝脾肿大,由慢性肝病所致。始以四逆散加味,健脾疏肝,活血理气。再以鳖甲煎丸攻癥瘕积聚之证,疗效显著。
3疟母脾肿大——赵明锐医案
郭某,女,52岁。五年前曾定期发寒热往来,经县医院诊断为疟疾,运用各种抗疟疗法治疗,症状缓解,但遗留经常发潮热。半年后,经医生检查,发现脾脏肿大2~3cm,予各种疗疟法,效果不佳,脾脏继续肿大。近一年来逐渐消瘦,贫血,不规则发热,腹胀如釜,胀痛绵绵,午后更甚,食欲不振,消化迟滞,胸满气促,脾大至肋下10cm,肝未触及,下肢浮肿,脉数而弱,舌胖有齿痕。据此脉症,属《金匮》所载之疟母,试以鳖甲煎丸治之。鳖甲120克,黄芩30克,柴胡60克,鼠妇(即地虱)30克,干姜30克,大黄30克,芍药45克,桂枝30克,葶苈15克,厚朴30克,丹皮45克,瞿麦15克,凌霄花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䗪虫60克,阿胶30克;蜂房(炙)45克,芒硝90克,蜣螂60克,桃仁15克,射干20克。以上诸药,蜜制为丸,每丸重10克,日服2丸。服完一剂后各种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下肢浮肿消失。此后又服一剂,诸症悉平,脾脏逐渐缩小,至肋下约6cm,各种自觉症状均消失,故不足为患。遂停药,自行调养。《经方发挥》《经方直解》《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金匮要略临床研究》
6疟病脾肿大——姜春华医案
杨×女,43岁。间日疟反复发作已数月,左肋下脾肿大质硬,疟母已成,舌见瘀斑,脉细弦。拟先截疟,继投以鳖甲煎丸,标本并治。
太子参9克柴胡9克黄芩9克常山9克草果3克,方3剂
药后疟止,每日早晚各服鳖甲煎丸6克,3周后脾肿大显著缩小。
按:本例间日疟,寒热往来,取小柴胡汤之一半,加以常山、草果截疟,此为治本。疟止后以鳖甲煎丸化瘀攻坚,治疟母癥瘕,此为治标。先本后标,病焉不瘳。《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脾肿大在左肋下,肝肿大在右肋下。
7肝肿大——钱伯文医案
秦某,男,53岁,职工,1974年10月初诊。患者于1973年春发现巩膜轻度发黄,至某医院检查发现肝肿大,肋下2cm,剑突下4.5cm,质中边钝;胸臂部见有蜘蛛痣,双手见肝掌。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5mg,白蛋白3.2g/L,球蛋白2.8g/1,麝香草酚浊度100,麝香草酚絮状试验( ),脑磷脂絮状试验( ),硫酸锌浊度140,谷丙转氨酶40U/L。诊断为早期肝硬化。曾服中西药1年余,症状略有减轻,但仍有上腹部不适,胃纳减退,自觉右上腹部有压痛和肿块前来门诊。初诊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面色黧黑,腹部胀满(有轻度腹水),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大便正常,舌苔厚腻,脉细而濡。辨证为正气虚弱,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水湿积聚。治以益气健脾利水,佐以活血消肿。以鳖甲煎丸合胃苓汤加减。处方:鳖甲煎丸6克,分2次吞服。陈皮6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9克,川厚朴6克,冬瓜皮30克,大腹皮12克,生黄芪15克,泽泻12g,茵陈15g。7剂。
上方根据临床症状略有增减(鳖甲煎丸渐增至日服12克),先后四诊共服药28剂。
五诊时腹部胀满及上腹压痛较前明显减轻,小便量也增多,胃纳增加,苔腻稍化。守方服用3个月之后,腹部胀满、右上腹压痛及下肢浮肿等症状消失,但体力较差,以益气健脾之法进行调理,数月后逐渐恢复健康,并能增加半天工作。《经方治验肿瘤病》
8肝脾肿大——钱文伯医案
陈某男,58岁,工人。患者于1974年10月患急性黄疸性肝炎,1975年5月复发1次,1978年6月下旬再次复发,10月23日查AFP放射免疫>1000ng/ml,血凝1:1000,对流( ),同位素肝扫描发现肝脾肿大,肝门放射性分布稀疏,于1978年11月21日入院治疗。入院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面颊及颈部可见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脏右肋下1.5cm,剑突下3cm,质中,未扪及结节,脾未扪及,腹水(一)。入院后肝逐渐增大至剑突下8cm,质较硬有结节。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炎后肝硬化。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诊治时,自觉肝区胀痛,胃脘不适,腹部胀满,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纳呆,苔薄微腻,质偏暗,脉弦。辨证为肝气郁滞,脾失健运。治以疏肝解郁,佐以健运。处方:鳖甲煎丸、枳壳、白术、陈皮、八月札、佛手片、柴胡、茯苓、土茯苓、生熟薏苡仁、合欢皮、生黄芪、蒲公英、皮尾参等随症加减。连续服药1年8个月左右,肝区疼痛基本消失,腹胀明显减轻,胃纳亦佳,病情稳定。复查:肝剑突下缩小至4cm,质硬可及结节,AFP扩散(一),血凝1:100,对流(一),放免正常。患者服药至今已有3年余,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中。摘自:钱伯文,杨静国.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江苏中医杂志,1982,(6):36-37《经方治验肿瘤病》
9肝硬化脾肿大——张琪医案
患者,男,62岁,1999年9月4日初诊。患者脾大平脐,面色黧黑,体质赢瘦,肝掌,蜘蛛痣,手足心热,齿龈出血,鼻衄,腹胀纳少,无腹水,大便1日1行,小便色黄,舌红、苔白厚,脉沉弦数。血常规:白细胞1.4×10°/L,红细胞2.43×102/L,血红蛋白71g/L,血小板45×10/L,白蛋白25.7g/1,谷丙转氨酶125.3IU/L,谷草转氨酶s2.21w L。辨证为肝胆血瘀,无力运化,湿邪困脾,郁而化热,水湿与邪热交互为患。
药物组成:柴胡15克白芍药25g黄芪30g红参15g虎杖20g郁金10g茯苓20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炙鳖甲30g牡丹皮15g焦山栀子15g白术20g茵陈30g黄连10g水煎日1剂。
以此方为主加减化裁,服药90余剂,B超显示脾脏已缩至止常,脾厚3.6cm。血常规:白细胞4.1×10/L,红细胞3.5×102/L,血红蛋白101g/L,血小板126×101,白蛋白30.4g/L,转氨酶(一)。患者可以上老年大学,正常学习健身,无明显不适。
按语: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张老总结肝硬化的病机,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即肝虚、脾虚、肾虚;邪实即气滞、瘀血、痰浊、蓄水、湿热毒邪内蕴,正虚与邪实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变证百出,远非常规方药所能奏效,尤其随着西医治旁的广泛普及,求治于中医的大多为西医多方治疗无效的顽固患者。因此,张老治疗本病多用大法复方,消补兼施。
对于肝炎后肝硬化,表现以脾大为主,腹胀满,胁肋胀痛,食少纳呆,张老通常以柔肝软坚与清热解毒合用,以自用心良拟之软肝化癥煎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屡用屡验。药用:柴胡20g,白芍药20g,黄芪30g,青发15g,虎枝20g,郁金10g,茯苓20g,人参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克,炙鳖甲30g,蒲公英30g,五味子15g,白术15g,茵陈30g,黄连10g。
本方以炙鳖甲软坚散结为核心,取法《金匮要略》鳖甲煎丸之意,原方用于治疗久疟、疟母。疟母为久疟积于胁下结成癖块,张老认为实则为脾肿大,鳖甲既有软坚散结之功,又有滋阴清热之力,脾大肝硬化大多出现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阴虚证候,故以鳖甲为首选;辅以青皮、郁金、虎杖、柴胡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参、芪益气;白术健脾;白芍药养阴;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全方配伍,消补兼施,以期达到“补而勿壅,消而勿伤”的效果。肝硬化,脾大者为难症、玄症,治疗颇为棘手,张老指经方鳖甲煎丸加减治疗此症,每多效验值得学习和推广。[孙元莹,吴深涛,姜德友,等。张琪运用虫类药治疗疑难病经验介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72-73]《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不读《伤寒论》,不入中医门,不读《黄元御》,不入伤寒门。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12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