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若为其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不论其症状如何,即当利水;水饮去则症状减。若妄加辨证,反舍近求远!这4者具体怎么区分呢?这4者,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湿者,潮湿之气,是无形之邪。水、饮、痰是有形之邪!水与饮最为相近,常并称为水饮。痰与湿差异较大,多另当别论。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水为饮,饮凝为痰。水清、饮稀、痰稠。水饮痰湿的形成,论及形态差异,可概括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水饮证的主症就是舌象。只要舌胖大苔水滑,不任是何病名,都按水饮论治。常用方剂有:【一: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①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身体里的水饮,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茯苓利水治标,白术、甘草补脾治本,从根源断了水饮的来路。桂枝温心阳、散寒气、降逆气,搭配甘草补心阳,专治水饮停在中焦往上犯的毛病。 ②苓桂枣甘汤(茯苓、桂枝、大枣、甘草):人发汗太多,心阳跟着汗液流失,就压不住下焦的水气,肚子会隐隐悸动,感觉要发作“奔豚”(一股气从下往上冲)。大枣补脾生津,和茯苓搭配,既能利水又不伤津液,重点补心阳。③苓桂姜甘汤(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因水饮停在中焦,阳气被堵,手脚发凉,还心慌,就得用这方。生姜强力驱散水饮,防止水饮往下跑到肠胃引发腹泻。 这三方的区别,就藏在一味药里:白术运脾利水,大枣保津利水,生姜散寒散水。苓桂术甘汤侧重治脾,苓桂姜甘汤侧重治胃。别看只差一味药,却精准对应不同病机。【二:半夏麻黄丸、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①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专门对付水饮跑到心脏附近,让人心慌心跳。麻黄疏通肺气,帮身体排水,半夏负责和胃降逆。不过麻黄劲儿大,容易耗伤津液②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止吐的王牌组合。要是水饮堵在胃里,总恶心呕吐,喝它准没错。半夏降逆消痞,生姜散寒止吐,两味配合,止吐效果特别好③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比起止吐,更侧重利水,把身体里多余的水排出去。 这三个方子,有的管心慌,有的止呕吐,有的重利水,各有各的拿手绝活!【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①枳术汤(枳实、白术):枳实能把肚子里的胀气往下赶,白术调理脾胃、赶走湿气。如果脾胃虚弱,水饮堵在胃里,肚子胀得硬邦邦,甚至能摸到包块跳动,用它就对了。②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要是身体阳气不足,水饮赖在心脏附近不走,肚子胀得像气球,手脚冰凉还腹泻,这方子能派上用场。它不直接利水,而是用温热的药材把阳气补起来,阳气足了,水饮自然就消散了,就像太阳出来,雾气自己就散了一样。【木防已汤】水饮堵在胸口、堵在心脏附近,胸口又硬又闷;冲到肺里,就会咳嗽气喘,连躺都躺不平;往上跑,脸会肿得发亮、发黑。这方子用桂枝打通阳气,防己把水饮排出去。但水饮久了会生热,身体也会变虚,所以再配上石膏清热,人参补元气,冷热虚实一起调。水饮方太多了,不再一一陈述了,再说2个常用的方,就结束了,否则字数也不够了【真武汤】专治肾阳不足、水液泛滥的毛病。《伤寒论》里提到,要是感冒发汗后,还一直发烧,同时心慌、头晕,身体不受控地发抖,连站稳都困难,这时候就该用真武汤。 为啥会这样?因为发汗太多伤了阳气,虚阳往上跑,所以还在发热;肾阳不足,水液乱流,冲到心脏就心慌,往上冒就头晕,侵入经络就浑身打颤。 【五苓散】《伤寒论》里提到,感冒后出现脉浮、轻微发热、小便不畅还口渴,五苓散就能派上用场。脉浮、微热是体表有寒气,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说明膀胱里水排不出去。这是体表和膀胱同时出问题了,五苓散既能发汗驱散体表寒气,又能利水排出膀胱积水,一举两得。所以五苓散主要治的是体表寒气没散,影响到膀胱功能,导致水液堆积在膀胱,又叫“蓄水证”。不过现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已经没有体表受寒的症状了。 膀胱就像家里的“蓄水池”,正常情况下,它能把水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要是膀胱功能出问题,水变不成津液,人就会口渴;水排不出去,小肚子就发胀,小便也不通畅。所以五苓散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小便不利、小肚子胀、口渴想喝水。很多人分不清真武汤和五苓散,其实它们虽然都能温阳利水,但各有侧重:五苓散对付的是膀胱“工作效率低”,病人往往脉象偏浮,肚子胀、小便不通;真武汤针对的是肾阳亏虚,脉象偏沉,最明显的症状是怕冷。简单来说,五苓散像个“通水管道工”,侧重疏通利水;真武汤像个“小火炉”,更擅长温阳化气,让身体暖起来,把多余水液蒸发掉。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70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