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抓住“临证三要",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大有可为
2024
06-07

抓住“临证三要",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大有可为

“急危重症”通常是指患者所得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症,应当尽早进行医疗干预,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或导致其死亡。我国古代名医大多善于治疗急危重症,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运用针刺、熨药、热敷配合汤剂救治虢国太子尸厥症,医圣张仲景创制通脉四逆汤治疗“元阳衰竭”之急危重症,温病大家吴鞠通首创“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之安宫牛黄丸等。不难看出,中医并非只能治疗慢性病,其治疗急危重症也大有可为。笔者不揣浅陋,基于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急危重症“临证三要”——一要抓主症,救“急”排难;二要辨病机,识“机”论治;三要崇合治,协“力”增效,旨在为各位同道治疗急危重症提供思路、方法和借鉴,助力提升疗效。

抓主症,救“急”排难

主症是指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往往反映疾病的主要矛盾。在急危重症中,主症最急,如昏厥、高热、休克等,必须积极救“急”排难。对于错综复杂的急危重症,须考虑轻重缓急、先后因果、真假从舍等,在繁杂的临床表现中迅速厘清思路,抓住主症,确定治疗方向。而急危重症之初,主症常不典型或被掩盖,当从其病史及发病之气候、环境、服药等进行推理。同时,在急危重症演变过程中,要对主症进行动态观察,如《伤寒论》第300条指出“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在临床上,抓住主症,主症得解,兼症亦除。

辨病机,识“机”论治

病机是中医临床诊疗之核心,抓住病机就掌握了疾病本质,也就掌握了治病关键环节。急危重症以病因种类多样、病机纷繁复杂、病势难以揣测为特点,厘清繁杂的病机则是重中之重。善用纯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著名老中医李可认为“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而万病无所遁形”,应对急危重症,一定要对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明察细审,司外揣内,精准把握病机,方能采取快速而有效的急救方法。此外,我们还要密切关注急危重症的动态演变,精准预测病势,抓住“先机”,化解“危机”。

崇合治,协“力”增效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崇合治”强调了中医治疗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即医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收最佳疗效。“崇合治”一方面是指采取多种治疗方法,除了中药内服,还有针灸、火罐、推拿、敷贴、耳穴、熏蒸、刮痧、药浴等多种特色疗法。此外,我们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让西医协同中医,助力急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崇合治”另一方面是指采取多途径给药,如口服、皮肤、舌下、穴位、直肠、鼻腔、阴道给药等。应对急危重症,需要灵活采用各种给药方式,选择最佳途径进行治疗,使药物尽快到达病所以发挥疗效。值得强调的是,在临床上,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平时就应完善基本急救设备,准备常用急救药品,做到“有备无患”。

应用验案

患者,女,86岁,于2017年2月13日就诊于湖北省黄石市某三甲医院。既往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等基础病,因“反复发作头晕3月余,加重3天”入院。查CT示:腔隙性脑梗死。给予系统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住院期间,出现呛咳,之后就处于昏迷状态,经中西医协同救治,收效甚微。时至会诊当天,已昏迷20余天,西医诊断为“多脏器衰竭”,中医诊断为“中风”,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刻诊: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肢体无力,无自主运动,张口呼吸。舌红干,少苔,脉滑数。

结合病史、主症、诊疗过程和舌象、脉象等,该患者病机为热毒炽盛,气阴虚脱,当以清热解毒开窍、益气养阴为法,方选安宫牛黄丸和生脉饮。考虑患者已昏迷20余天,又有消化道出血,不宜大量内服安宫牛黄丸,故开辟3条给药途径:1/3粒用于鼻饲,1/3粒做成药饼贴神阙穴(肚脐),1/3粒做成药饼贴涌泉穴。同时,用生脉饮(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9g)煎煮取汁,少量、多次鼻饲和擦拭嘴唇。

运用上述的安宫牛黄丸内服外用“三三法”,先后用3粒,配合生脉饮,3天后患者苏醒。其间,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应是正气来复,邪正交争,属于正常反应;而后,未经特殊处理,发热自行消退。后期随访,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逐渐转危为安。

按 该案患者主症原为“头晕”,后转“昏迷”,并有肢体无力、无自主运动、张口呼吸等兼症。抓住主症,主症得解,兼症亦除。明辨本案病机,热毒炽盛为标,气阴虚脱为本。“急则治其标”,当以清热解毒开窍为法,予急救经典名方安宫牛黄丸。但我们不能仅着眼于“昏迷”一端而忽视“多脏器衰竭”全局,一方面要治标,但不宜大量使用安宫牛黄丸,以免攻伐太过,损伤正气;另一方面要治本,只宜采用小量缓补,切忌贪图速效,以生脉饮煎煮取汁后少量、多次鼻饲和擦拭嘴唇,可益气养阴。值得强调的是,命门为五脏六腑之主,生脉饮具备滋养命门之功效,亦能滋养衰竭之脏腑。如此,识“机”论治,投剂之后,患者苏醒,转危为安。

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此乃正气来复,邪正交争,预示良性转归。随后,患者发热自行消退,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再次验证“正气来复”之论。若当时未能精准预测,慌乱误治,后果不堪设想。在治疗方法上,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口服中药受限,故使用鼻饲、穴位、口腔黏膜综合给药,以使药物快速吸收并发挥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胎儿时期,胎盘通过脐带吸收母体营养,同理,我们可以让神阙穴(“命门通神阙”)来“喝药”。人出生以后,肾代命门司先天之令,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第一穴,我们也可以通过“涌泉穴”来给药。(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杨燕 胡镜清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楼立理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