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习养生
老杨习养生
2025年07月13日 06:00
广东https://mp.weixin.qq.com/s/XnvQeP2QaZRpmymOyeG9zg 常言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为正气强盛,风寒、湿气等外邪就无法侵入,正气受损就是从”五劳七伤”开始的。”五劳”指心、肝、脾、肺、肾劳损,具体来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喜怒哀乐忧思恐等情绪和外邪对内脏的伤害。具体分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解伤志。长时间外耗内损,伤阳气。肩颈僵硬疼痛,逐渐到脏腑里症。只要坚持练功,可以达到阴阳平衡。八段锦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也是八段锦当中的精髓,在筋骨层面:通过手臂伸直,身体旋转,扩张胸腔与腹腔,滋养气血。能够给身体松松绑在经络层面:锻炼了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肝经与脾经。《黄帝内经》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这一理论并非简单将 “情绪” 归属于某个器官,而是强调五脏通过气血运行、气机升降,调控着人的精神状态,而这个动作能间接调理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从而给这些情志的疏导开了个“窗口” 动作拆解如下一个动作调理五脏解七情!道门八段锦”往后瞧”的养生奥秘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几个细节点也要多加注意
一、颈椎代偿旋转:伤椎而非养椎
错误表现: 拼命往后“甩头”或用力“拗脖子”,只动脖子不动身,颈椎发出咔咔声。
纠正:
-
用胸椎带动转头! 想象后背有一根轴,从肩胛骨中间(胸椎)开始螺旋向上拧转,脖子只是跟随放松转动,像拧毛巾的劲从根节传到梢节。
-
转头角度:下巴微收,转到肩膀延长线即可(约60-70度),别硬转到正后方!眼睛余光看后脚跟足矣。
-
关键:脖子后侧肌肉放松! 感觉是“视线带着头转”,不是“肌肉拽着头拧”。
二、骨盆晃动:力散腰骶
错误表现:转上身时,胯骨跟着歪斜扭动,膝盖内扣或外翻,重心左右飘。
纠正:
-
骨盆如石磨稳如山! 两胯(髂骨尖)始终水平朝前,想象骨盆被水泥固定在地上。
-
膝盖脚尖稳定向前: 双膝微屈但方向不变,脚尖始终抓地,重心均匀落两脚。
-
腰腹微微收紧: 感觉肚脐轻轻贴向后腰(命门),像系了条松紧带护住腰椎。
三、身体“前倾后仰” —— 脊柱失稳!
错误表现:转体时上半身前趴或后仰,未保持身体中正
纠正:
-
脊柱如旗杆垂直地面! 头顶百会穴向上虚领,尾闾(尾骨尖)向下微收。
-
想象后背贴墙转: 转体时保持后脑勺、胸椎、骶骨在一个垂直平面上滑动。
-
双肩水平旋转: 避免一侧肩高一侧肩低。
四、眼神涣散:神不导气
错误表现:眼球拼命往后“瞥”;或眼神涣散,到处乱飘。
纠正:
-
眼神随转体自然流动: 先平视前方 → 转体时视线从肩头平缓向后延伸 → 看后脚跟(意到即可,不必看清)。
-
重点在“神光内敛”: 感觉是用后脑勺的“眼神”在看,而非用肉眼强盯,保持神意安定。
-
回正时眼神柔和收回,避免“唰”一下猛转眼球。
五、发力点错误:拉伸不足
错误表现:为了后瞧低头,未做到头顶百会穴向上虚领
纠正:
-
下颌微收,视线并非一定要看到脚后跟,意到即可
-
头向上顶,肩向下沉,使脊柱中正对拉拔长
-
一正四平:立身中正,保持两耳水平、两肩水平、两胯水平、两脚水平,使头部旋转自然准确
六、转头时肩膀上提或 “含胸驼背”
错误表现:旋转时同侧肩膀下意识耸起(如向左瞧时左肩上提),或为配合转头而含胸、驼背,导致背部肌肉紧张,胸腔受压,影响呼吸顺畅。
纠正:
旋转全程保持双肩下沉(远离耳朵)、胸部微含(不刻意挺或含),背部自然舒展。感受两肩胛骨随身体转动向脊柱中间轻微收紧,再随回正而放松,确保上半身在旋转中始终保持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七、旋转速度过快,失去 “调理” 意义
错误表现:向后瞧时快速甩头、转体,动作仓促,如同 “机械摆动”,无法让身体在旋转中感受经络疏通,反而因惯性导致头晕或重心不稳。纠正:动作需缓慢、匀速,从正位转向后方的过程约 2-3 秒,停留 1-2 秒(感受背部拉伸),再缓慢转回正位(2-3 秒),如同 “行云流水”,避免急转急停。八、左右两侧旋转幅度不对称错误表现:习惯性向某一侧(如右侧)旋转幅度大,另一侧(左侧)因肩背僵硬而转动受限,导致身体两侧受力不均,长期可能加重脊柱侧弯风险。纠正:左右两侧旋转幅度保持一致(以能轻松看到同侧脚跟或臀部为宜),若某一侧僵硬,可适当减小幅度,重点在 “对称” 而非 “幅度对等”。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改善两侧柔韧性差异,达到平衡调理的效果。
✅ 练对后的身体信号:
-
后背肩胛骨之间(膏肓穴)有温热感或轻微酸胀
-
颈椎轻柔舒展,无压迫痛感
-
腰椎稳定无牵扯
-
深呼吸时侧肋有扩张感
-
回正后双目清亮,头脑清醒
核心原则
“五劳七伤往后瞧” 的关键是 “以腰为轴、脊柱旋转、立身中正、松颈沉肩”。练习时需避免 “只转头不转体”“身体倾斜”“呼吸紊乱” 等问题,通过脊柱的螺旋式旋转带动全身气血运行,才能真正起到缓解劳损、调理内脏的作用。动作的 “质”(精准性)远胜于 “量”(幅度)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49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