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我学方记第126首丨小建中汤丨建立中气,调和肝脾之圣剂,实为虚劳诸证第一方
2025
07-03

跟我学方记第126首丨小建中汤丨建立中气,调和肝脾之圣剂,实为虚劳诸证第一方

小建中汤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组成: 桂枝三两(约9g)

芍药六两(约18g)

炙甘草二两(约6g)

生姜三两(约9g)

大枣十二枚(约6枚)

饴糖一升(约30g,烊化)

剂量精义:

芍药倍于桂枝,体现’柔肝缓急为主’;

饴糖重用为君,甘温建中。

经验:饴糖60-120g(烊化),白芍30-60g,桂枝15-30g。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太阴脾经(中焦)、厥阴肝经(气血)

病性:中焦虚寒,肝脾失调(本虚为主)

六经归属:太阴厥阴合病(土虚木乘)

核心病机:中阳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肝木横逆,克犯脾土。

经方思维点睛:

此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与《伤寒论》理中汤鉴别:

彼治纯脾虚寒(吐利冷痛),此治虚劳里急(腹中挛痛伴虚热)。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饴糖(后世):《别录》主’补虚冷,益气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芍药:《本经》主’邪气腹痛’,敛阴和营,柔肝缓急。

桂枝:《本经》主’上气咳逆’,温通阳气,助饴糖建中。

甘草:《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缓补中,调和诸药。

生姜:《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胃散寒,激发中阳。

大枣:《本经》’安中养脾’,补脾生津,滋生化之源。

药对精义: 1. 饴糖+芍药:一甘一酸,化阴缓急(治虚劳腹痛核心结构)。

2.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补中气。

3.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中焦运化。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

脉弦细而涩→腹中拘急时减时作→心中动悸虚烦不宁→手足烦热口燥咽干→舌淡苔白少津→小建中汤主之。

关键指征: 特异性症:’腹中急痛’—阵发性挛痛,喜温喜按。

必有证:虚热征(手足烦热)+虚寒征(神疲乏力)并见。 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 1. 消化性溃疡(虚寒型空腹痛)

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反复腹痛)

3. 再生障碍性贫血(气血两虚) 学术拓展: 1. 重剂建中:

晚期胃癌虚痛:饴糖120g烊化,加红参15g、三七粉6g(冲)。

放射性肠炎:合黄土汤,白芍加至60g缓急止痛。

2. 救逆法变通:

阴阳两虚(舌红无苔):加山药60g、山萸肉30g固脱。

寒凝血瘀(痛如针刺):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各10g)。

3. 煎服法要诀:

‘饴糖必烊化兑入药汁,久煎则效减;

腹痛甚者,药后啜热粥助药力。 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方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饴糖为君补脾精,芍药为臣止腹痛,桂、甘助阳,姜、枣和营,中气得建则诸症自除。’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小建中汤乃治虚劳里急之祖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

李可学术心传:’此方乃救中焦颓败之擎天柱,较黄芪建中汤少气虚多血虚,较附子理中汤少寒盛多挛急。’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黄芪建中汤:治气虚明显(气短自汗),加黄芪益气。

当归建中汤:治血虚甚(面色苍白),加当归补血。

大建中汤:治阴寒内盛(呕不能食),用椒、姜温散。 现代拓展: 1. 慢性疲劳综合征:合补中益气汤,饴糖改蜂蜜30g。

2. 更年期综合征(营卫失调):加百合30g、龙骨30g安神。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

以饴糖之甘温补太阴之虚,芍药之酸敛柔厥阴之急,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温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生津。全方融 ‘温、补、缓、调’ 四法: 1. 温中(饴糖、桂枝)→ 振中阳之衰

2. 补虚(饴糖、大枣)→ 充气血之源

3. 缓急(芍药、甘草)→ 解腹中之挛

4. 调和(姜、枣)→ 复升降之机

终成’建立中气,调和肝脾’之圣剂,实为虚劳诸证第一方。

林佳明,主任医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