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新编金匮要略方论》9~16篇
2025
02-08

《新编金匮要略方论》9~16篇

〇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1]治 第九

论一首 证一首[2] 方十首[3]

【校注】

[1]吴本“脉证”下有“并”字。

[2]吴本作“证一条”。

[3]吴本作“方一十首”。

9.1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1]。阳微阴弦[2],即[3]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4]。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太过不及”作“太过与不及”。

[2]阳微阴弦:阳,谓寸脉,主上部;微,主不及,主阳虚。《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第一》:“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谓尺脉,主下部;弦,主寒,主水饮。

[3]《脉经卷第八·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即”作“则”。

[4]《脉经卷第八·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作“以其脉阴弦故也”。

9.2 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9.3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1],短气,寸口脉沈而迟[2],关上小紧数,括蒌[3]薤白白酒汤主之[4]。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5]

括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6]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7],分温再服。

【校注】

[1]吴本“胸背痛”作“胸苦痛”。

[2]迟zhì:等待。沈而迟,沉取时等待脉动而不至,谓沉取不得。“寸口脉沈而迟”,所谓“阳微”也。

[3]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括蒌”作“栝楼”。

[4]俞本“括蒌薤白白酒汤主之”作“用下方主之”。

[5]吴本无“括蒌薤白白酒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6]吴本作“栝楼实壹枚,捣;薤白切,半升;白酒七升”。按,据下文“括蒌薤白半夏汤”的“薤白三两”,“枳实薤白桂枝汤”的“薤白半斤”之例推之,“薤白半升”疑当作“薤白半斤”。

[7]吴本下有“去滓”。

9.4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蒌[1]薤白半夏汤主之。

括蒌薤白半夏汤方[2]

括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升][3]

白酒一斗[4]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5],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吴本“括蒌”作“栝楼”。

[2]吴本无“括蒌薤白半夏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半夏半升,洗,切”;赵本、徐本“斤”亦并作“升”。兹据吴本、赵本、徐本改。

[4]吴本作“栝楼实壹枚,捣;薤白切,半升;半夏半升,洗,切;白酒七升”。

[5]吴本下有“去滓”。

9.5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1],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3]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括蒌一枚,捣[4]

右五味[5],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6],去滓,内诸药,煮数沸[7],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8]

人参

甘草[9]

干姜

白朮各三两

右四味[10],以水八升,煮取三升[11],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抢qiānɡ:冲撞。胁下逆抢心,感觉有气从胁下往上攻冲心。

[2]吴本“人参汤亦主之”在方后另出一条。

[3]吴本无“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字属上“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后。

[4]吴本作“枳实炙,肆枚;厚朴炙,肆两;薤白切,半斤;桂枝去皮,壹两;栝楼实壹枚,捣”。

[5]吴本下有“㕮咀”。

[6]俞本作“取一升”。

[7]吴本作“煮三沸,去滓”。

[8]吴本作“理中汤亦主之。方”。

[9]吴本下有“炙”。

[10]吴本下有“㕮咀”。

[11]吴本下有“去滓”。

9.6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1]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2]。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3]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箇

甘草一两[4]

右三味[5],以水一斗,煮取五升[6],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7]。)

橘枳姜汤方[8]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9]

右三味[10],以水五升,煮取二升[11],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福福如[12]满,噎塞,习习如[13]痒,喉中涩,唾燥沫[14]。)

【校注】

[1]吴本“杏仁”作“杏人”。

[2]吴本作“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方”,在方下煎服法“不差,更服”后,另出一条。

[3]吴本无“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字属上“茯苓杏人甘草汤主之”后。

[4]吴本作“茯苓叁两;杏人伍拾个,去皮尖;甘草壹两,炙”。

[5]吴本下有“㕮咀”。

[6]吴本下有“去滓”。

[7]吴本“不差,更服”作“不差,更合服”,大字正文。

[8]吴本、徐本作“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方”。

[9]吴本作“橘皮壹斤;枳实弍两,炙;生姜半斤,切”。

[10]吴本下有“㕮咀”。

[11]吴本下有“去滓”。

[12]吴本、赵本、徐本“福福”作“愊愊”。愊愊如:充塞的样子。

[13]习习如:阵作的样子;频作的样子。

[14]吴本下有“是也”,徐本“喉中涩,唾燥沫”作“喉中涩燥,唾沫”。

9.7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1]。

薏苡附子散方[2]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3]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4]。

【校注】

[1]吴本作“薏苡人附子散主之”,俞本作“用后方主之”。

[2]吴本无“薏苡附子散”,“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薏苡人拾伍两,大附子拾枚,炮”。

[4]吴本下有“一云服半钱匕”夹注。

9.8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姜枳实汤方[1]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2]

右三味[3],以水六升,煮取三升[4],分温三服。

【校注】

[1]吴本无“桂姜枳实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2]吴本作“桂枝叁两,去皮;枳实伍枚,炙;生姜叁两,切”。

[3]吴本下有“㕮咀”。

[4]吴本下有“去滓”。

9.9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赤石脂丸方[1]

蜀椒壹两。一法二分

乌头壹分,炮

附子半两。一法一分

干姜壹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壹两。一法二分[2]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3]。)

【校注】

[1]吴本无“赤石脂丸”,“方”字属上“主之”后。

[2]吴本作“乌头炮,去皮,壹分;附子炮,去皮,半两(一法壹分);赤石脂壹两(一法弍分);干姜壹两(一法弍分);蜀椒壹两,汗(一法弍分)”。

[3]俞本无此五字夹注,吴本“不知,稍加服”作“不知,稍增之”,大字正文。

9.10 九痛丸治九种心痛[1]。

附子三两,炮

生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2]

右六味,末之[3],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4]。弱者二丸。〇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5]口如常法。

【校注】

[1]吴本作“治九种心痛方”。

[2]吴本作“附子叁两,炮,去皮;巴豆去皮心,壹两,熬,研如脂;生狼牙炙令香,壹两;人参,干姜,吴茱萸各壹两”。

[3]俞本作“沫”。

[4]吴本“炼蜜丸”作“鍊蜜和丸”,“日三服”作“日一服”。

[5]吴本“忌”作“禁”。


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1]治[2]第十

论一首[3] 脉证十六条[4] 方十四首[5]

【校注】

[1]吴本“脉证”下有“并”字。

[2]赵本无“治”。

[3]吴本无“论一首”。

[4]吴本作“脉证一十八条”。

[5]吴本作“方一十三首”,俞本作“方十五首”,徐本作“方十三首”。

10.1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1],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必便难”作“必下部闭塞,大便难”。

10.2 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实)[痛][1]者,为实,可下之。舌[2]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校注】

[1]吴本、赵本、徐本、《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实”并作“痛”,义长,据改。

[2]舌黄:舌苔黄。

10.3 〇腹满时减,复如故[1],此为寒,当与温药。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作“减复如故”。

10.4 〇病者痿黄,躁[1]而不渴,胸[2]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校注】

[1]躁:读若“燥”,口干。寒性凝冱干燥。

[2]胸:当作“胃”。“胸”或作“胷 ”、“[凶下月字]”,故“胃”“胸”常互误。

10.5 〇寸口脉弦者,即[1]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即”作“则”。

10.6 〇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嚔。

10.7 〇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嚔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10.8 〇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1]。

【校注】

[1]俞本、赵本“痞”下有“也”字。

10.9 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1]。

厚朴七物汤方[2]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3]

右七味[4],以水一斗,煮取四升[5],温服八合,日三服。〇呕者,加半夏五合。〇下利[6],去大黄。〇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作“腹满痛,厚朴七物汤主之”,“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为下“厚朴三物汤”所主。

[2]吴本无“厚朴七物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厚朴半斤,炙;甘草炙,大黄,各叁两;大枣拾枚,擘;枳实伍枚,炙;桂枝弍两,去皮;生姜伍两,切”。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下有“去滓”。

[6]吴本下有“者”字。

10.10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1],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2]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3]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切qiè痛:剧痛。切,急;重。

[2]吴本无“附子粳米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附子壹枚,炮,去皮,破八片;半夏半升,洗;甘草壹两,炙;大枣拾枚,擘;粳米半升”。

10.11 痛而闭者[1],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2]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3]

右三味[4],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5],内大黄,煮取三升,温(分)[服][6]一升,以利为度[7]。

【校注】

[1]吴本“痛而闭者”作“腹满脉数”。《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作“病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

[2]吴本无“厚朴三物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厚朴半斤,炙;大黄肆两;枳实伍枚,炙”。

[4]吴本作“右三药,咀”(ⅩZ:吴本作「右药㕮咀」。本书误处较多)。

[5]吴本下有“去滓”。

[6]吴本、赵本、徐本“温分”并作“温服”,据改。

[7]吴本“以利为度”作“腹中转动,更服;不动,勿服”。

10.12 按之心下满痛者[1],此为实也[2],当下之,宜大柴胡汤[3]。

大柴胡汤方[4]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5]

右八味[6],以水乙[7]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8],温服一升,日三服[9]。

【校注】

[1]吴本“按之心下满痛者”作“病腹中满痛者”。

[2]《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作“按之心下满痛,为实”。

[3]俞本下有“主之”。《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无“宜大柴胡汤”。

[4]吴本无“大柴胡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5]吴本作“柴胡捌两;黄芩叁两;芍药叁两;半夏半升,洗;枳实肆枚,炙;大枣拾弍枚,擘;生姜伍两,切”,无“大黄二两”。俞本“芍药三两”作“芍药二两”,“大黄”误为“大枣”。

[6]吴本作“右七味,咀”。

[7]俞本、赵本“乙”作“一”。

[8]吴本下有“取三升”。

[9]吴本无“日三服”。吴本、《伤寒论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下有“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也”。

10.13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1],宜大承气汤[2]。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消三合[3]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消,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馀勿服[4]。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当须下之”作“当下之”。

[2]吴本下有夹注:“方见痉病中。”《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无“宜大承气汤”。

[3]俞本“三合”作“二合”。

[4]吴本无“大承气汤方”至“得下,馀勿服”部分文字。

10.14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

大建中汤方[2]

蜀椒二合,汗[3]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右三味[4],以水四升,煮取二升[5],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5]后[6]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校注】

[1]俞本“大建中汤主之”作“用后汤”。

[2]吴本无“大建中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邓本“汗”字漫漶,吴本作“蜀椒二合,汗”,俞本作“蜀椒二合,去汁”,徐本无“汗”。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夺去“煮取二升”。

[6]吴本“二升”作“二升许”。

[7]吴本无“后”。

10.15 胁下偏痛,发热[1],其脉紧弦[2],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3]。

大黄附子汤方[4]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5]

右三味[6],以水五升,煮取二升[7],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8]。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无“发热”。

[2]吴本“紧弦”作“弦紧”。

[3]俞本作“宜用后汤”。

[4]吴本无“大黄附子汤”,“方”字属上“宜大黄附子汤”后。

[5]吴本作“大黄叁两;附子叁枚,炮,去皮,破;细辛弍两”。

[6]吴本下有“㕮咀”。

[7]吴本下有“去滓”。

[8]吴本作“分三服”。

10.16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2]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佳)[桂][2])

乌头二两,炮[3]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附子弍两,炮,去皮。射罔壹枚,如枣大][4]

右六味[5],末之,内真朱[6]为色,炼蜜丸[7]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8],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9]。

【校注】

[1]吴本无“赤丸”,“方”字属上“主之”后。

[2]吴本、俞本、赵本、徐本“佳”作“桂”,据改。

[3]吴下有“去皮”。

[4]吴本下有“附子弍两,炮,去皮;射罔壹枚如枣大”,据补。

[5]赵本作“右四味”。

[6]俞本“真朱”作“真珠”,徐本作“真硃”。

[7]吴本“炼蜜丸”作“鍊蜜和丸”,俞本“炼蜜”倒为“蜜炼”。

[8]吴本“下三丸”作“服一丸”。

[9]吴本“稍増之,以知为度”作“二丸为度”。

10.17 腹痛,脉弦而紧[1]。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2];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3],即[4]为寒疝。寒疝遶脐痛,若[5]发,则白汗[6]出,手足厥冷[7],其脉沈弦者,大乌头煎[8]主之。

乌头煎方[9]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10]

右[11],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12]。

【校注】

[1]吴本“腹痛,脉弦而紧”作“寸口脉弦而紧”。

[2]吴本“即恶寒”上重“卫气不行”。

[3]吴本“邪正相搏”作“弦紧相搏”。

[4]《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即”作“则”。

[5]俞本、徐本“若”误作“苦”。

[6]白音伯。白汗,大汗。说详拙著《黄帝内经素问校补》该条。

[7]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厥冷”作“厥寒”。

[8]《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大乌头煎”作“大乌头汤”。

[9]吴本无“乌头煎”,“方”字属上“主之”后。

[10]吴本作“乌头拾伍枚,熬黑,不咀”。

[11]吴本作“右一味”。

[12]吴本作“慎不可一日再服”,下有夹注:“邓氏:“乌头大者五枚”,’十’字必误也。”俞本、赵本作“不可日再服”。

10.18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2]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3]

羊肉一斤

右三味[4],以水八升,煮取三升[5],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朮一两[6]。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校注】

[1]俞本“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作“宜用后方”。

[2]吴本无“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下有“切”。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下有“去滓”。

[6]吴本作“朮一两”。

10.19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1]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2]。

乌头桂枝汤方[3]

乌头[4]

右一味,以蜜二(斤)[升][5],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6]之,令[7]得一升后[8],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9]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10]

右五味,剉[11],以水七升,微火[12]煮取三升,去滓。

【校注】

[1]吴本“若”作“者”,笺云:“’者’字误,当作’苦’。”

[2]“抵”当作“祇”;当,合也。祇当,只适合。俞本作“抵当用后方”。

[3]吴本无“乌头桂枝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4]吴本作“乌头伍枚,实者,去角”。

[5]“斤”当作“升”。参前乌头煎,彼作“二升”。

[6]解:稀释。

[7]邓本“令”字漫漶,兹据吴本、徐本录正。

[8]吴本“一升后”作“一升许”,俞本、赵本无“令”。

[9]邓本“五”字漫漶,兹据吴本、俞本、赵本、徐本录正。

[10]吴本下有“擘”。

[11]吴本“剉”作“㕮咀”。

[12]吴本无“微火”。

10.20 其脉数而紧乃弦[1],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2]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3]。

【校注】

[1]乃:若。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其脉数而紧乃弦”作“夫脉浮而紧乃弦”。

[2]吴本“紧大”作“双弦”。

[3]吴本此节在“附方”下。(xz:吴本此节在“附方”乌头汤之后)

附:

【校注】

[1]吴本、俞本作“附方”。

《外台》乌头汤[1]治[2]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3]攻五脏[4],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5],使[6]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7])

【校注】

[1]吴本“《外台》乌头汤”作“乌头汤”。

[2]吴本“治”作“主”。

[3]吴本“入”作“入腹”。

[4]吴本“脏”作“藏”。

[5]吴本“发作有时”上有“叫呼”。

[6]俞本“使”误作“廋”。

[7]吴本“方见上”作“用上方,见《外台》”。按,《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四·贼风方一十二首》:“又乌头汤: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叫呼、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乌头十五枚,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枚,擘;生姜一斤;桂心六两。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别取乌头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减五六合,内汤中,两三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间食。强人三合。以如醉状为知,不知,渐增。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深师同)。”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1]。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2]

右九味[3],以水六升,煮取三升[4],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吴本作“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外台秘要卷第七·寒疝腹痛方》“心腹卒中痛”亦作“寒疝腹中痛”。

[2]吴本作“柴胡肆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去皮,生姜切,各壹两半;甘草壹两,炙;半夏弍合,洗;大枣陆枚,擘”。俞本“半夏二合半”亦作“半夏二合”。

[3]吴本下有“㕮咀”。

[4]吴本下有“去滓”。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1]。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2]

右二味,以绵缠[3],搥[4]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5]。

【校注】

[1]吴本“《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作“卒疝,走马汤主之。方”。

[2]吴本作“杏人弍枚,去皮尖”。

[3]吴本“以绵缠”作“取绵缠”。

[4]吴本“搥”作“槌”。

[5]吴本下有“并见《外台》”夹注。

10.21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〇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1]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2]。

【校注】

[1]俞本“反”误作“及”。

[2]吴本下有“方见痉病中”夹注。《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无“大承气汤主之”。

10.22 〇脉数而滑者,实也[1],此有宿食,下之愈[2],宜大承气汤[3]。

【校注】

[1]邓本“也”字漫漶,据吴本、赵本、徐本录正。

[2]《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此有宿食,下之愈”作“有宿食,当下之”。

[3]吴本下有“用上方”夹注。(xz:吴本夹注为“方见痉病中”。也许我的版本不同?)《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无“宜大承气汤”。

10.23 〇下利,不饮[1]食者,有宿食也[2],当[3]下之,宜大承气汤[4]。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5])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饮”作“欲”。

[2]吴本“有宿食也”作“有宿食故也”,《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作“有宿食”。

[3]邓本“当”字漫漶,据吴本、赵本、徐本录正。《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无“当”。

[4]《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无“宜大承气汤”。吴本下有夹注:“用上方。”徐本作“见前痉病中”。

[5]吴本无“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10.24 宿食在上脘[1],当吐之,宜[2]瓜蒂散[3]。

瓜蒂散方[4]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5]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6],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7],以快吐为度而止[8](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9])。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脘”作“管”。在胃脘之意上,管、脘是古今字。

[2]吴本“宜”作“可与”。

[3]《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无“宜瓜蒂散”。

[4]吴本无“瓜蒂散”,“方”字属上“瓜蒂散”后。

[5]吴本“煮”作“熬”。

[6]吴本“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作“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热汤七合,煮取汁,和散”。

[7]吴本“少加之”作“少少加之”。

[8]吴本“以快吐为度而止”作“快吐乃止”。

[9]吴本“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作“亡血、虚家,不可与之”,大字正文。

10.25 脉紧[1]如转索无常者[2],有宿食也[3]。

【校注】

[1]吴本“脉紧”下有“者”字。

[2]《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脉紧如转索无常者”作“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

[3]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并无“也”。

10.26 〇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1]。

【校注】

[1]吴本、俞本、徐本下并有“一云寸口脉紧”夹注。按,吴本10.25、10.26在10.22前。

新编金匮方论卷上[1][2]

【校注】

[1]吴本作“金匮要略方卷上”,俞本作“新编金匮要略方卷上”。

[2]北京大学藏本卷后有杨守敬题跋一则:“《金匮要略》以明赵开美仿宋本为最佳,次则俞桥本,然皆流传绝少。医统本则夺误至多。此元刊本与赵本悉合,尤为稀有之籍。光绪丁酉三月得见于上海寄观阁,因记。宜都杨守敬。”



新编金匮方论 卷中[1]

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 林亿等诠次

晋 王叔和 集

 汉 张仲景 述[2]


〇五藏[3]风寒积聚病脉证并[4]治第十一

论二首[5] 脉证十七条[6] 方二首[7]

【校注】

[1]吴本作“金匮要略方卷中”。

[2]吴本作“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臣林亿等诠次”。按,吴本此下有“第十一”至“第二十”篇目次:“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杂疗方第二十。”

《杂疗方第二十》下有夹注:“加减柴胡饮,诃梨勒丸,备急丸,寒食散,救卒死,尸厥,客忤,缢,暍死,溺死,马坠。”

[3]俞本、赵本、徐本“五藏”作“五脏”。

[4]徐本无“并”。

[5]吴本作“论一首”。

[6]吴本作“脉证二条”。

[7]吴本作“方三首”。

11.1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11.2 〇肺中寒[1],吐浊涕。

【校注】

[1]吴本作“肺中寒者”。

11.3 〇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11.4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11.5 〇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1]。)。

【校注】

[1]吴本“咳,食已吐其汁”作“饮食已,吐其汁”。

11.6 〇肝死藏,浮之弱[1],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校注】

[1]《脉经卷第三·肝胆部第一》作“浮之脉弱”。

11.7 〇肝著,其人常欲蹈[1]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復花[2]汤主之。(臣亿等校诸[3]本旋复花汤方皆(问)[同][4]。)

【校注】

[1]蹈tāo:读若“搯”tāo,叩击。

[2]吴本作“旋覆花”。下同,不复出校。

[3]徐本“诸”作“者”。

[4]吴本“皆问”作“本阙”。俞本、赵本、徐本作“皆同”,据改。

11.8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1],食即呕吐[2]。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心中饥”下有“而欲食”三字。

[2]《脉经卷第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食即呕吐”作“食则呕”。

11.9 〇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11.10 〇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11.11 〇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1],按之益躁疾者,死。

【校注】

[1]《脉经卷第三·心小肠部第二》作“浮之脉实如豆麻击手”。吴本“麻豆”亦作“豆麻”,徐本“浮之实如麻豆”作“浮之丸”。

11.12 〇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1]。

【校注】

[1]《脉经卷第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为癫”“为狂”上有“即”字。

11.13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肉][1]瞤瞤而短气。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六·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目”并作“肉”,义长,据改。

11.14 〇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1]状如摇者,死[2](臣亿等详[3]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亡失][4]极多,去古[5]既远,无它[6]可以补缀也。)

【校注】

[1]洁洁:读若“挈qiè挈”,急疾貌。

[2]《脉经卷第三·脾胃部第三》此节作“脾死藏,浮之脉大缓,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状如摇者,死”。按,“絜絜”亦同“挈qiè挈”。

[3]俞本、徐本“详”作“计”。

[4]吴本“极多”上有“亡失”二字,据补。

[5]俞本“古”误作“右”。

[6]吴本、赵本、徐本“无它”并作“无文”。

11.15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1]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2]

麻子仁贰升

芍药半斤

枳实乙斤

大黄乙斤

厚朴乙尺

杏仁乙升[3]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4],饮服十丸,日三[5],以知为度。

【校注】

[1]吴本“麻子仁”作“麻子人”。下或同,不复出校。

[2]吴本无“麻子仁丸”,“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麻子人弍升;芍药半斤;枳实壹斤,炙;大黄壹斤;厚朴壹尺,炙;杏人壹升,去皮尖,熬焦”。俞本“乙”作“一”。俞本、徐本“贰”作“二”。

[4]吴本“梧子大”作“如梧子大”。

[5]吴本“日三”作“日三服,渐加”。

11.16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1]中冷,如坐水中[2],形如水状[3],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4]。病属下焦[5]。身劳汗出[6],衣(一作表[7])里冷湿[8],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9]。甘姜苓朮汤[10]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方[11]

甘草

白朮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12]

右四味[13],以水五升,煮取三升[14],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校注】

[1]吴本作上“要”下“月”。

[2]《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如坐水中”作“如冰状”。

[3]《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无“形如水状”。

[4]吴本、《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饮食如故”作“食饮如故”,《脉经》下有“是其证也”。

[5]《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下焦”作“下膲”。

[6]吴本、《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身劳汗出”上有“从”字。

[7]吴本“表”误作“里”。

[8]《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衣里冷湿”下有“故”字。

[9]《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作“肾著之为病,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

[10]吴本作“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

[11]吴本无“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12]吴本作“甘草弍两,炙,干姜肆两,茯苓肆两,白朮弍两”。

[13]吴本下有“㕮咀”。

[14]吴本下有“去滓”。

11.17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1],益下入尺中者,死。

【校注】

[1]《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丸”作“圆”。

11.18 问曰:三焦[1]竭部,上焦[2]竭善噫,何谓也?〇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令][3]噫耳。下焦竭,则[4]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5]愈。

【校注】

[1]俞本“三焦”作“三噍”。

[2]俞本“上焦”作“上噍”。

[3]吴本“能”作“令”,义长,据改。

[4]吴本、俞本、赵本、徐本“则”并作“即”。

[5]吴本“则”作“自”。

11.19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1]血,亦令淋秘[2]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3];有热者,必痔。

【校注】

[1]吴本“尿”作“溺”。

[2]吴本“秘”作“闭”。

[3]《脉经卷第六·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血”作“脓血”。

11.20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1]为谷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2]。尺中[3],积在气冲[4]。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5];脉两[6]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7]之。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五藏积聚脉证第十二》“复发”作“愈复发”。

[2]俞本“少腹”作“小腹”。

[3]《脉经卷第八·平五藏积聚脉证第十二》“尺中”作“尺”。

[4]《脉经卷第八·平五藏积聚脉证第十二》“气冲”作“气街”。

[5]《脉经卷第八·平五藏积聚脉证第十二》“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作“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

[6]两:同时。

[7]处:决断:诊断。


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1]

【校注】

[1]吴本作“方一十八首”。俞本、徐本作“方十九首”。

12.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〇师曰:有痰饮[1],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痰饮”作“淡饮”。

12.2 〇问曰:四饮何以为异?〇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1]。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2],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痰饮”作“淡饮”。

[2]吴本“咳逆倚息”上有“其人”。

12.3 〇水在心,心下坚築[1],短气,恶水,不欲饮。

【校注】

[1]“築”读若“笃”。厚实;坚固。吴本“築”下有重文符。

12.4 〇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12.5 〇水在脾,少气身重。

12.6 〇水在肝,胁下支满,嚔而痛。

12.7 〇水在肾,心下悸。

12.8 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水)[手]大[1]。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如水大”作“大如手”,赵本作“如手大”,徐本作“如掌大”。据赵本改。

12.9 〇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1]”)。

【校注】

[1]据上下文意,作“转甚”义长。

12.10 〇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沈者[1],有留饮。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脉沈者”上有“其”。

12.11 〇膈上病痰[1],满喘咳吐[2],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校注】

[1]吴本“膈上病痰”作“膈上之病”。

[2]吴本“咳吐”作“咳唾”。

12.12 〇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1],水停心下[2],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3];脉偏弦者,饮也。

【校注】

[1]吴本“饮水多”上有“卒”字。

[2]《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水停心下”作“心下水停”。

[3]邓珍本“后”下阙一字,吴本、《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作“喜”,赵本作“善”,徐本作“里”。兹据吴本、《脉经》补。

12.13 〇肺饮,不弦,但苦[1]喘短气。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苦”作“喜”。

12.14 〇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12.15 〇病痰饮[1]者,当以温药和之。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痰饮”作“淡饮”。

12.1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1]。

苓桂朮甘汤方[2]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朮各叁两

甘草贰两[3]

右四味[4],以水六升,煮取三升[5]。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校注】

[1]吴本“苓桂朮甘汤主之”作“茯苓桂枝朮甘草汤主之”,俞本作“用后方”。

[2]俞本“苓桂朮甘汤方”作“茯桂甘白汤方”。吴本无“苓桂朮甘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茯苓肆两;桂枝叁两,去皮;白朮叁两;甘草弍两,炙”。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下有“去滓”

12.17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1]主之(方见上[2])。肾气(九)[丸][亦]主之[3](方见脚气中[4])。

【校注】

[1]吴本“苓桂朮甘汤”作“茯苓桂枝朮甘草汤”。

[2]吴本“方见上”作“用上方”。

[3]吴本作“肾气丸亦主之”。邓本“丸”误作“九”,据吴本、俞本、赵本、徐本改。

[4]徐本作“方见妇人杂病中”。

12.18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1]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2]

甘遂大者叁枚

半夏拾贰枚[3]。以水乙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伍枚

甘草如指大乙枚,炙(一本(作)[4]无)

右四味[5],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利”下有“者”字。

[2]吴本无“甘遂半夏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下有“洗”。

[4]吴本无“作”字,据删。

[5]吴本下有“㕮咀”。

12.19 脉浮而细滑,伤饮。

12.20 〇脉弦数[1],有寒饮,冬夏难治。

【校注】

[1]《脉经卷第四·平杂病脉第二》无“数”字。

12.21 〇脉沈而弦者,悬饮,内痛[1]。

【校注】

[1]吴本无12.19、12.20、12.21三节。

12.22 〇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1]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2]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3]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4],去滓,内药末[5]。强人服[6]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7]。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8]下后,糜粥自养。

【校注】

[1]吴本无“十枣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2]吴本作“芫花熬,甘遂,大戟熬”。

[3]吴本无“先”。

[4]俞本、赵本作“取九合”。

[5]吴本无“末”。

[6]吴本无“服”。

[7]俞本作“平旦服”。

[8]吴本无“得快”。

12.23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1]。〇小青龙汤亦主之[2]。

大青龙汤方[3]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贰两,去皮

甘草贰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叁两

大枣拾贰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4]

右七味[5],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6]。汗多者[7],温粉粉之[8]。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叁两

芍药叁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叁两

甘草叁两,炙

细辛叁两

桂枝叁两,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9]。

【校注】

[1]吴本“大青龙汤主之”作“宜大青龙汤”。

[2]吴本“小青龙汤亦主之”另起一节,作“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宜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在“大青龙汤”煎服法“温粉粉之”下。

[3]吴本无“大青龙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4]吴本作“麻黄陆两,去节;桂枝弍两,去皮;甘草弍两,炙;生姜叁两;石膏如鸡子大,碎;杏人肆拾个,去皮尖;大枣拾枚,擘”。《伤寒论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大枣拾贰枚”亦作“大枣十枚,擘”。俞本“碎”作“研”。

[5]吴本下有“㕮咀”。

[6]吴本“取微似汗”作“温覆令汗出”。

[7]吴本作“汗出多者”。

[8]吴本下有“一服汗者,勿再服。若复服,汗出多,亡阳,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二十五字。又,吴本“大青龙汤”煎服法“温粉粉之”下另有一节,作“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宜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9]吴本无自“小青龙汤方”至“温服一升”部分文字。

12.24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1],其脉沈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主之[2]。

木防己汤方[3]

木防己叁两

石膏拾贰枚,如鸡子大

桂枝贰两

人参四两[4]

右四味[5],以水六升,煮取二升[6],分温再服[7]。

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汤方[8]

木防己

桂枝各贰两

人参

芒消叁合

茯苓各四两[9]

右五味[10],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校注】

[1]俞本“黧黑”作“墨黑”。

[2]吴本自“虚者,即愈”至“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主之”作“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方”,在下“木防己汤方”煎服法“分温再服”之后。俞本、赵本、徐本“芒消”作“芒硝”。

[3]吴本无“木防己汤”,“方”字属上“木防己汤主之”后。

[4]吴本作“木防己叁两;石膏如鸡子大,拾贰枚;桂枝弍两,去皮;人参肆两”。俞本“石膏拾贰枚,如鸡子大”作“石膏拾贰枚,鸡子大”。

[5]吴本下有“㕮咀”。

[6]吴本下有“去滓”。

[7]吴本此下有“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方”。

[8]俞本、赵本、徐本“芒消”作“芒硝”。吴本无“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汤”,“方”字属上“宜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方”后。

[9]吴本作“木防己弍两,桂枝弍两,去皮,人参、茯苓各肆两,芒消叁合”。

[10]吴本下有“㕮咀”。

12.25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1]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2]

泽泻伍两

白朮贰两

右二味[3],以水二升,煮取一升[4],分温再服。

【校注】

[1]俞本“苦”误作“若”。

[2]吴本无“泽泻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下有“㕮咀”。

[4]吴本下有“去滓”。

12.26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1]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2]

右三味[3],以水五升,煮取二升[4],分温再服。

【校注】

[1]吴本无“厚朴大黄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2]吴本作“厚朴壹尺,去皮,炙;大黄陆两;枳实肆枚,炙”。俞本“枳实四枚”作“枳实肆两”。

[3]吴本下有“㕮咀”。

[4]吴本下有“去滓”。

12.27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

12.28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1])。

小半夏汤方[2]

半夏乙升

生姜半斤[3]

右二味[4],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5],分温再服[6]。

【校注】

[1]吴本此夹注在下“小半夏汤方”煎服法“分温再服”后。俞本无“汤”。

[2]吴本无“小半夏汤”,“方”字属上“小半夏汤主之”后。

[3]吴本作“半夏壹升,洗,生姜半斤”。

[4]吴本下有“切”。

[5]吴本下有“去滓”。

[6]吴本此后有夹注:“《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12.29 腹满,口舌[1]干燥,此肠间有水气[2],己椒历黄丸[3]主之。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4]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乙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5],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6]。渴者,加芒消[7]半两。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口舌”作“口苦”。

[2]《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水气”下有“也”。

[3]吴本“己椒历黄丸”作“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作“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俞本“丸”作“圆”。

[4]俞本“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作“防椒葶黄”,无“丸”。

[5]吴本“蜜丸如梧子大”作“蜜和丸如桐子大”。

[6]吴本“津液”下有“止”字。

[7]俞本、赵本“芒消”作“芒硝”。

12.30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1]主之[2]。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3]

半夏乙升

生姜半斤

茯苓叁两。一法四两[4]

右三味[5],以[水]七升[6],煮取一升五合[7],分温再服。

【校注】

[1]吴本“半夏加茯苓汤”作“小半夏加茯苓汤”。

[2]《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有与此节相关内容:“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3]吴本无“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4]吴本作“半夏壹升,洗;生姜半斤;茯苓叁两(一方肆两)”。

[5]吴本下有“切”。

[6]吴本、赵本“以”下有“水”字,

据补。俞本“以七升”作“水七升”。

[7]吴本下有“去滓”。

12.31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1],吐涎沫而癫眩[2],此水也[3],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4]

泽泻乙两乙分

猪苓叁分,去皮

茯苓叁分

白朮叁分

桂枝贰分,去皮[5]

右五味,为末[6],白[7]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8]水,汗出愈[9]。

【校注】

[1]吴本“悸”下有“者”字。《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无“有”字。

[2]北京大学藏邓本“癫眩”二字漫漶,据吴本、赵本、徐本录正。《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下有“者”字。

[3]《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无“此”字。

[4]吴本无“五苓散”,“方”字属上“主之”后。

[5]吴本五苓散方组成作“猪苓去皮,捌铢;茯苓拾捌铢;泽泻壹两陆铢;白朮拾捌铢;桂枝半两,去皮”。俞本“桂枝”作“桂”。

[6]吴本“为末”作“杵为散”。

[7]吴本无“白”。

[8]吴本、赵本“暖”作“煖”。

[9]吴本作“汗出即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1]。

茯苓

人参

白朮各叁两

枳实贰[2]两

橘皮贰两半[3]

生姜四两

右六味[4],水六升[5],煮取一升八合[6],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7]。

【校注】

[1]吴本自“《外台》茯苓饮”以下作“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饮。方”。

[2]邓本“贰”字漫漶,据吴本、俞本、赵本、徐本录正。

[3]吴本作“壹两半”。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作“以水六升”。

[6]吴本下有“去滓”。

[7]吴本下有夹注:“见《外台》,出《延年》。”

12.32 咳[1]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2](方见上)。

【校注】

[1]邓本“咳”字漫漶,据吴本、俞本、赵本、徐本录正。

[2]吴本“十枣汤主之”作“可与十枣汤”。

12.33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1],宜十枣汤[2](方见上)。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作“或一岁”。

[2]吴本作“与十枣汤”。《脉经卷第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作“可与十枣汤”。

12.34 久[1]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2]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校注】

[1]俞本“久”作“人”。

[2]俞本“苦”误作“若”。

12.35 咳逆倚息不得卧[1],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及肺痈中[2])。

【校注】

[1]吴本无“不得卧”。

[2]吴本无“上及”,赵本“及”作“文”。

12.36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沈,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热如醉状[1],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2],与[3]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4]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炙,叁两

五味子半升[5]

右四味[6],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7]。

【校注】

[1]吴本作“其人面翕然热如醉”。

[2]吴本无“者”。

[3]吴本作“可与”。

[4]吴本无“桂苓五味甘草汤”,“方”字属上“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句后。

[5]吴本下有“碎”。

[6]吴本下有“㕮咀”。

[7]吴本、徐本“分三温服”作“分温三服”。

12.37 冲气即[1]低,而反更咳胸[2]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茯[3]甘五味姜辛汤方[4]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叁两

五味子半升[5]

右五味[6],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7]。

【校注】

[1]即:若。

[2]吴本无“胸”字。

[3]徐本“茯”作“苓”。

[4]吴本无“苓甘五味姜辛汤”,“方”字属上“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句后。

[5]吴本作“茯苓肆两;五味子半升,碎;甘草壹两,炙;干姜壹两;细辛壹两”。

[6]吴本下有“㕮咀”。

[7]吴本“温服半升,日三”作“分温三服”。

12.38 咳满即[1]止,而更复渴[2],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3]。服之当遂渴[4],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5],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6]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贰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7]

右六味[8],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9]。

【校注】

[1]吴本“即”作“则”。

[2]吴本“更复”作“复更”。

[3]吴本无“也”。

[4]吴本“服之当遂渴”作“此法不当逐渴”,“逐”盖“遂”之误。俞本“渴”误作“满”。

[5]吴本无“者”。

[6]吴本无“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字属上“以去其水”后。

[7]吴本作“茯苓肆两;五味子半升,碎;甘草叁两,炙;干姜弍两;细辛叁两;半夏半升,洗”。

[8]吴本下有“㕮咀”。

[9]吴本“温服半升,日三”作“分温三服”。俞本“日三”作“日三服”。

12.39 水去呕止[1],其人形肿者[2],加杏仁主之[3]。其证应内麻黄[4],以其人遂痹[5],故不内之[6]。若逆而内之者[7],必厥[8]。所以然者,以其人[9]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10]

茯苓四两

甘草叁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叁两

细辛叁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11]

右七味[12],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13]。

【校注】

[1]吴本作“水去呕则止”。

[2]吴本无“者”。

[3]吴本无“加杏仁主之”。

[4]吴本“其证应内麻黄”作“可内麻黄”。

[5]吴本“以其人遂痹”作“以其欲逐痹”。

[6]吴本“故不内之”作“故不内麻黄,乃内杏人也”。

[7]吴本“若逆而内之者”作“若逆而内麻黄者”。

[8]吴本“必厥”作“其人必厥”。

[9]吴本无“人”。

[10]吴本无“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字属上“麻黄发其阳故也”句后。

[11]吴本作“茯苓肆两;五味子半升,碎;甘草叁两;干姜叁两;细辛叁两;半夏半升,洗;杏人去皮尖,半升”。

[12]吴本下有“㕮咀”。

[13]吴本“温服半升,日三”作“分温三服”。俞本“日三”作“日三服”。

12.40 若面热如醉[1],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2],加大黄以利之[3]。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4]

茯苓四两

甘草叁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叁两

细辛叁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叁两[5]

右八味[6],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7]。

【校注】

[1]吴本“若面热如醉”作“若面热如醉状者”。

[2]吴本“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作“此为胃中热上熏其面,令热”。

[3]吴本“加大黄以利之”作“加大黄汤和之”。

[4]俞本作“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吴本无“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字属上“加大黄汤和之”句后。

[5]吴本作“茯苓肆两;五味子半升,碎;甘草叁两,炙;干姜叁两;细辛叁两;半夏半升,洗;杏人去皮尖,半升;大黄叁两”。

[6]吴本下有“㕮咀”。

[7]吴本“温服半升,日三”作“分温三服”。俞本“日三”作“日三服”。

12.41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校注】

[1]吴本“后”作“却”。

[2]吴本作“小半夏加茯苓汤”。


〇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 方六首

13.1 厥阴之为病[1],消渴,气上冲[2]心,心中疼热,饥[3]而不欲食,食即吐[4],下之不肯止[5]。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厥阴之为病”前有“师曰”。

[2]《伤寒论卷第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冲”作“撞”。

[3]俞本“饥”作“热”。

[4]《伤寒论卷第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作“食则吐蛔”。

[5]《伤寒论卷第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作“下之,利不止”。

13.2 〇寸口脉浮而迟[1],浮即[2]为虚,迟[3]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4]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5](一作紧[6])。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7],即[8]为消渴。

【校注】

[1]俞本“迟”误作“运”。

[2]《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即”作“则”。

[3]俞本“迟”误作“运”。

[4]《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劳”作“迟”。

[5]吴本“大”作“矢”。《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坚”作“紧”。

[6]俞本“一”作“乙”。吴本无夹注。

[7]溲数即坚,坚数相搏:《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两“坚”字并作“紧”。

[8]《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即”作“则”。

13.3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1],肾气(九)[丸][2]主之(方见脚气中[3])。

【校注】

[1]吴本无“小便一斗”。

[2]吴本、俞本、赵本“九”并作“丸”,据改。《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作“圆”。

[3]徐本作“方见妇人杂病中”。

13.4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1])。

【校注】

[1]吴本作“方见痰饮中”。俞本、徐本无夹注。

13.5 渴欲饮水,水入则[1]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2])。

【校注】

[1]吴本“则”作“即”。

[2]俞本无夹注。

13.6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1]

文蛤伍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校注】

[1]吴本无“文蛤散”,“方”字属上“主之”后。

13.7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1]。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淋之为病”上有“师曰:热在下膲则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下有“寸口脉细而数,数则为热,细则为寒,数为强吐”。

13.8 〇趺[1]阳脉数,胃中有热,即[2]消[3]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4]数[5]。

【校注】

[1]徐本“趺”误作“跌”。

[2]《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即”作“则”。

[3]俞本“消”误作“满”。

[4]《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即”作“则”。

[5]《脉经卷第八·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下有“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气淋”。

13.9 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13.10 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括蒌[1]瞿麦丸主之[2]。

括蒌瞿麦丸方[3]

括蒌根贰两

茯苓

署蓣各叁两

附子乙枚,炮

瞿麦乙两[4]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5],饮[6]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校注】

[1]吴本“括蒌”作“栝楼”。

[2]俞本作“用后丸主之”。

[3]吴本无“括蒌瞿麦丸”,“方”字属上“主之”后。

[4]吴本作“栝楼根弍两;茯苓叁两;署预叁两;附子大者壹枚,炮,去皮;瞿麦壹两”。

[5]吴本作“鍊蜜和为丸如桐子大”。

[6]吴本“饮”误作“饥”。

13.11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1]。

蒲灰散方[2]

蒲灰七分

滑石叁分[3]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4]

滑石贰分

乱发贰分,烧

白鱼贰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5]

茯苓半斤

白朮贰两

戎盐弹丸大乙枚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6]。

【校注】

[1]吴本无“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2]吴本无“蒲灰散”,“方”字属上“蒲灰散主之”后。

[3]俞本“叁分”作“弍分”。

[4]吴本作“滑石白鱼散亦主之。方”。俞本无“方”。

[5]吴本作“茯苓戎盐汤亦主之。方”。

[6]“㕮咀”以下据吴本补。

13.12 渴欲饮水,口干舌[1]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2])。

【校注】

[1]俞本“舌”误作“若”。

[2]吴本作“方见暍病中”。

13.13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1]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2]

滑石[3]

泽泻各乙两

右五味[4],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5]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校注】

[1]吴本无“猪苓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2]吴本下有“微熬”。

[3]吴本下有“碎”。

[4]吴本下有“㕮咀”。

[5]俞本、徐本“烊”作“洋”。


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1]

【校注】

[1]俞本作“方十首”,徐本作“方九首”。

14.1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1]。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2],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3],不渴[4]。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沈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沈,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沈迟,身[5]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6],久不愈,必致痈脓。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水肿方一十三首》“恶风”上有“其人”。

[2]胕fú腫:胕腫同义连用,胕亦腫也。全身浮肿,程度较风水重。俞本“胕”作“腑”。《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作“浮肿”。

[3]《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下有夹注:“《要略》《巢源》作’如女’。”

[4]《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水肿方一十三首》“不渴”上有“不满”二字。

[5]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水肿方一十三首》“身”作“身体”。

[6]《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肿”上有“并”。

14.2 〇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1]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俛仰。风气相[2]击,身体洪肿,汗出乃[3]愈,恶风则[4]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5]多涎,此为黄汗。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隐”作“瘾”。

[2]吴本夺去自“搏”至“风气相”三十一字。

[3]俞本“乃”作“则”。

[4]则:乃。

[5]吴本“其口”作“其人”。

14.3 〇寸口脉沈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1]上微拥[2],如(蚕)[3]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4]。

【校注】

[1]目裹:目周;上下眼睑。

[2]《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拥”作“肿”,《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作“癕”。

[3]《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无“蚕”,据删。按,《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蚕”读若“纔”,新也;刚也;方也。《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视人之目窠上微癕,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灵枢·水胀第五十七》作“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可证。说详拙著《黄帝内经素问校补》。

[4]吴本无自“寸口脉沈滑者”至“风水”一节。

14.4 〇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1]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2]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3],其状[4]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反”上有“而”字。俞本“反”误作“及”。

[2]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无“得”。

[3]“脾胀”疑是“肺胀”之误。《灵枢·胀论第三十五》:“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肿)不能胜衣,卧不安。”《新编金匮方论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

[4]《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状”作“形”。

14.5 〇里水者[1],一身面目黄肿[2],其脉沈,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3]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汤主之[4](方见下[5])。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里水者”前有“师曰”。

[2]吴本“一身面目黄肿”作“一身面目自洪肿”。《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黄”亦作“洪”。按,“黄”与“洪”同义。“黄”从“光”声。从“光”得声之字多有“大”义。

[3]吴本无“此”。

[4]吴本无“越婢加朮汤主之”。

[5]吴本无“方见下”夹注。

14.6 〇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1]胸满短气。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即”作“则”。

14.7 〇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14.8 〇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1],热潜相搏,名曰沈。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2]热,数脉即止[3],热止相搏,名曰伏。沈伏相搏,名曰水。沈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4]为水矣。

【校注】

[1]浮脉则热,迟脉则潜:《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无两“则”字。

[2]吴本“即”作“则”。

[3]浮脉即热,数脉即止:《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无两“即”字。

[4]《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即”作“则”。

14.9 〇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1],水不沾流,走于[2]肠间。

〇少阴脉紧而沈,紧则为痛,沈则为水,小便即难。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即”作“则”,上重“卫气不行”四字。

[2]吴本“于”作“在”。

14.10 脉得诸沈[1],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脉得诸沈”上有“师曰”。

14.11 〇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1],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沈绝者,有水,可下之。

【校注】

[1]按,此误读《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素问》之“蚕”读若“纔”,新也;刚也;方也。《灵枢·水胀第五十七》作“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说详拙著《黄帝内经素问校补》。

14.12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1],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荅[2]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校注】

[1]俞本无“水”。

[2]俞本作“答”。

14.13 〇心水者,其身[1]重[2]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3],其人阴肿[4]。

【校注】

[1]其身:《脉经卷第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作“其身体”。《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作“其人身体”。

[2]《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重”下有夹注“一作肿”。

[3]吴本、《脉经卷第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燥”作“躁”。《灵枢·胀论第三十五》:“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4]其人阴肿:《脉经卷第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作“其阴大肿”,《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作“其人阴大肿”。

14.14 〇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1],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校注】

[1]《脉经卷第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作“而胁下腹中痛”。《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作“胁下腹中痛”。按,《灵枢·胀论第三十五》:“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14.15 〇肺[1]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

【校注】

[1]俞本“肺”误作“脉”。

[2]《脉经卷第六·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自“肺水者”以下作“肺水者,其人身体重而小便难,时时大便鸭溏。”

14.16 〇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1]少气,小便难。

【校注】

[1]俞本“苦”误作“若”。

14.17 〇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1]。

【校注】

[1]《脉经卷第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自“肾水者”以下作“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坚。”

14.18 〇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4.19 〇师曰:寸口脉沈而迟,沈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1],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校注】

[1]吴本无“少阳脉卑”。《脉经卷第九·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自“少阳脉卑”以下另为一节。

14.20 问曰:病者苦水[1],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2],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3]?

〇师曰:寸口脉沈而紧,沈为水,紧为寒,沈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4]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5]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6]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7],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校注】

[1]苦水:患水肿病。吴本“苦”误作“若”。

[2]脉:诊。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脉之”上有“师”字。

[3]其脉何类:其诊何法;那样的诊断是依据什么。

[4]当:读若“尚”。

[5]吴本“肾”作“紧”。

[6]《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丸”作“圆”。

[7]吴本“㹠”作“肫”,《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㹠”作“豚”。

14.21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腹痛[1],加芍药[2]。

防己黄耆汤方

防己乙两

黄耆乙两乙分

白朮叁分

甘草半两,炙

右剉,毎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3]。

【校注】

[1]吴本下有“者”。

[2]吴本下有夹注:“方见风湿中”。

[3]吴本无“防己黄耆汤方”至“良久再服”五十四字。

14.22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1],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2]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叁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贰两[3]

右五味[4],以水六升,先煮麻黄[5],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6],分温三服。〇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7])。〇风水,加朮四两(《古今录验》)[8]。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作“而无大热者”。

[2]吴本无“越婢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麻黄陆两,去节;石膏半斤,碎;生姜叁两,切;大枣拾伍枚,擘;甘草弍两,炙”。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麻黄”下有“再沸”。

[6]吴本下有“去滓”。

[7]吴本“炮”字作正文大字。

[8]吴本“风水,加朮四两(《古今录验》)”作“《古今录验》云:风水,加朮四两”,夹注在“加附子一枚炮”下。

14.23 皮水为病[1],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2]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3]

防己叁两

黄耆叁两

桂枝叁两

茯苓六两

甘草贰两[4]

右五味[5],以水六升,煮取二升[6],分温三服[7]。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作“皮水之为病”。

[2]聂,读若“擛yè”。聶聶yè,动貌。

[3]吴本无“防己茯苓汤”,“方”字属上“主之”后。俞本无“方”。

[4]吴本作“防己伍两;黄耆叁两;桂枝叁两,去皮;茯苓陆两;甘草弍两,炙”。

[5]吴本下有“㕮咀”。

[6]吴本下有“去滓”。

[7]吴本作“分温再服”。

14.24 里水,越婢加朮汤主之[1]。甘草麻黄汤亦主之[2]。

越婢加朮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3]

甘草麻黄汤方[4]

甘草贰两

麻黄四两[5]

右二味[6],以水五升,先煮麻黄[7],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8],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校注】

[1]吴本下有夹注“方见脚气中”。

[2]吴本“甘草麻黄汤亦主之”上有“又”字。

[3]吴本无“越婢加朮汤方”及夹注。俞本无“方”字。

[4]吴本无“甘草麻黄汤”,“方”字属上“甘草麻黄汤亦主之”后。俞本无“方”字。

[5]吴本作“甘草弍两,炙,麻黄肆两,去节”。

[6]吴本下有“㕮咀”。

[7]吴本下有“再沸”。

[8]邓本“取”下之字漫漶,据吴本、俞本、赵本、徐本录正。吴本“煮取三升”下有“去滓”。

14.25 水之为病,其脉沈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1]其汗即已。脉[2]沈者,宜麻黄附子汤[3];浮者,宜[4]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5]

麻黄叁两

甘草贰两

附子乙枚,炮[6]

右三味[7],以水七升,先煮麻黄[8],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9],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10]甘草石膏汤。)

【校注】

[1]俞本夺“发”。

[2]《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无“脉”。

[3]吴本作“宜附子麻黄汤”,《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作“与附子麻黄汤”。

[4]《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宜”作“与”。

[5]吴本无“麻黄附子汤方”。

[6]吴本作“附子壹枚,炮,去皮,破八片;麻黄弍两,去节;甘草弍两,炙”。

[7]吴本下有“㕮咀”。

[8]吴本下有“再沸”。

[9]吴本下有“去滓”。

[10]吴本“杏仁”作“杏子”。

14.26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1])。

【校注】

[1]俞本作“方见上”。

14.27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1](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2],脉自沈[3],何从得之?〇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汤主之[4]。

黄耆芍桂枝苦酒汤方[5]

黄耆五两

芍药叁两

桂枝叁两[6]

右三味[7],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8],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9]故也。(一方用美(酒)[清]醯代苦酒[10])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作“身体洪肿”。

[2]俞本、赵本“如蘗[bò]汁”作“如药汁”。

[3]《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脉自沈”上有“其”。

[4]吴本“宜耆芍桂酒汤主之”另起一行,作“黄汗,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方”。

[5]吴本无“黄耆芍桂苦酒汤方”。

[6]吴本作“黄耆伍两;芍药弍两;桂枝叁两,去皮”。

[7]吴本下有“㕮咀”。

[8]吴本下有“去滓”。

[9]阻读若“菹zū”,酸。

[10]吴本作“一方用美清醯代苦酒”,大字正文。作“清”义长,据改。

14.28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1]盗汗出者,此劳气[2]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即[3]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4]无汗,腰髋弛[5]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燥[6],小便不利,此[7]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8]。

桂枝加黄耆汤方[9]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贰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耆贰两[10]

右六味[11],以水八升,煮取三升[12],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服[13]取微汗,若不汗[14],更服。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暮”下有“卧”字。

[2]气:候;征象。

[3]《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即”作“则”。俞本夺“瞤”。

[4]俞本“下”误作“不”。

[5]吴本“弛”作“㢮”。

[6]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燥”作“躁”。

[7]俞本无“此”。

[8]吴本“黄耆”下有“桂枝加黄耆五两汤主之”,下有夹注云:“邓氏本无’五两’二字。”

[9]吴本无“桂枝加黄耆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10]吴本作“桂枝去皮;生姜,芍药各叁两;甘草弍两,炙;大枣拾弍枚,擘;黄耆弍两”。

[11]吴本下有“㕮咀”。

[12]吴本下有“去滓”。

[13]吴本“服”作“覆”。

[14]吴本下有“者”。

14.29 师曰:寸口脉迟而濇,迟则为寒,濇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1]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2],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3]。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5]。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6]。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7]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8]

桂枝

生姜叁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乙枚,炮[9]

右七味[10],以水七升,煮麻黄[11],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12],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校注】

[1]俞本“胁”作“肠”。

[2]劳:疲病;虚损。

[3]《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作“阳不通则身冷,阴不通则骨痛”。

[4]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阳分(表)只用麻黄桂枝解表(前通)则里之阳虚不复,阴寒不化(恶寒,骨疼);阴分(里)只用四逆汤之类温里(前通)则外之表寒不除,营卫不通(身冷、痹不仁)。言下之意,此证既要温里,也要解表,温阳解表,两个方法得一起用。

[5]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尿”作“溺”。

[6]俞本无“所作”。

[7]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俞本作“用后方”。

[8]吴本无“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字属上“主之”后。俞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方”。

[9]吴本作“桂枝去皮,生姜切,各叁两;甘草弍两,炙;大枣拾弍枚,擘;麻黄弍两,去节;细辛弍两;附子壹枚,炮,去皮,破八片”。

[10]吴本下有“㕮咀”。

[11]吴本下有“再沸”。

[12]吴本下有“去滓”。

14.30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木)[朮]汤[1]主之。

枳朮汤方[2]

枳实七枚

白朮二两

右二味[3],以水五升,煮取三升[4],分温三服。腹中耎[5],即当散也[6]。

【校注】

[1]吴本作“枳实朮汤”。邓本“朮”误作“木”,据吴本、俞本、赵本、徐本录正。下“枳朮汤方”同,不出校。

[2]吴本无“枳朮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下有“㕮咀”。

[4]吴本下有“去滓”。

[5]吴本“耎[ruǎn]”作“䎡[nuǎn]”。䎡,同“暖”。

[6]邓本“当”下一字漫漶,据吴本、赵本、徐本录正。俞本无“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耆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1]。

【校注】

[1]吴本自“《外台》防己黄耆汤”以下作“夫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故知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己黄耆汤主之(方见风湿中。见《外台》,出《深师》。)”


〇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1] 方七首

【校注】

[1]吴本作“脉证一十四条”。

15.1 寸口脉浮而缓[1],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寸口脉浮而缓”上有“师曰”。

15.2 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1]。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2]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3],浊气下流,小[4]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5]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6]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食即为满”作“食即满也”。

[2]《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即”作“则”。

[3]俞本“浊”误作“渴”。

[4]邓本原作“不”,旁注“小”字改正。

[5]《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即”作“则”。

[6]懊憹nánɡ:烦乱。《集韵·江韵》“浓江切”(nánɡ)小韵:“憹,心乱。”

15.3 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1],头眩[2],小便必难[3],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校注】

[1]食难用饱,饱则发烦:俞本两“饱”字误作“炮”。

[2]俞本“眩”作“痃”。《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头眩”下有“者”。

[3]小便必难:吴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小便必难”作“必小便难”。

15.4 〇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15.5 〇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1]了[了][2],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沈弦者,先下之。

【校注】

[1]靖言:静焉。安静的样子。

[2]吴本“了”下有重文符。《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亦作“了了”。据补。了了:清晰,明白,谓心中不烦乱。俞本误作“请言了”,赵本误作“请言小”,徐本误作“谵言小”。

15.6 〇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1]。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吐之愈”作“吐之即愈”。

15.7 〇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1]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校注】

[1]爪:抓。

15.8 〇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1],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2]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校注】

[1]俞本“者”误作“有”。

[2]俞本“而”误作“面”。

15.9 〇脉沈[1],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校注】

[1]吴本“沈”作“浮”。《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脉沈”句前有“凡黄候,其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冷,并不可治”。

15.10 〇腹满,舌痿黄,燥[1]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2]痿”)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燥”作“躁”。

[2]俞本“身”作“心”。

15.11 〇黄疸之病[1],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2];反极[3],为难治。

【校注】

[1]吴本“黄疸之病”作“黄疸病”。吴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黄疸之病”上有“师曰”。

[2]吴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十日以上瘥”作“十日以上为差”。

[3]吴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极”作“剧”。

15.12 〇疸而渴者[1],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2],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疸而渴者”上有“又曰”。

[2]吴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阳部”上有“发于”二字。

15.13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蔯蒿汤[1]主之。

茵蔯蒿汤方[2]

茵蔯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3]

右三味[4],以水一斗[5],先[6]煮茵蔯,减六升[7],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8]利,尿[9]如皂角汁[10]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11]。

【校注】

[1]邓本“茵蔯蒿”三字漫漶,据吴本、徐本录正。俞本“茵蔯蒿汤”作“茵陈汤”。下同,不复出校。

[2]吴本无“茵蔯蒿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茵蔯蒿陆两;大黄叁两;栀子拾肆枚,擘”。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作“以水一斗二升”。

[6]吴本无“先”。

[7]吴本作“减半”。

[8]吴本无“当”。

[9]吴本“尿”作“溺”。

[10]吴本“皂角汁”作“皂荚汁”。

[11]吴本无“也”。

15.14 黄家,日晡所[1]发热,而[2]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3]。

消石矾石散方[4]

消石

矾石烧,等分[5]

右二味,为散[6],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校注】

[1]俞本“所”作“时”。

[2]俞本“而”误作“面”。

[3]俞本作“用后方”,赵本作“用硝矾散主之”。

[4]吴本无“消石矾石散”,“方”字属上“主之”后。俞本作“消矾散方”,赵本无“消石矾石散方”。

[5]吴本作“各等分”。

[6]俞本作“为末”。

15.15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1]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2]

栀子十四枚

大黄乙两

枳实五枚

豉乙升[3]

右四味[4],以水六升,煮取二升[5],分温三服。

【校注】

[1]吴本作“栀子枳实豉大黄汤”。

[2]吴本无“栀子大黄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栀子拾肆枚,擘;枳实伍枚,炙;豉壹升,绵裹;大黄壹两”。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下有“去滓”。

15.16 诸病黄家[1],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汤主之(方见水气中[2])。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诸病黄家”上有“师曰”。

[2]吴本作“方见上水病中”,俞本作“方见水病中”。

15.17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1]。

猪膏发煎方[2]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3]。

【校注】

[1]俞本“猪膏发煎主之”作“用后方”。

[2]吴本无“猪膏发煎”,“方”字属上“主之”后。俞本无“方”。

[3]吴本“出”作“去”。

15.18 黄疸病,茵蔯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蔯五苓散方[1]

茵蔯蒿末十分[2]

五苓散五分(〇方见痰饮中[3])

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校注】

[1]吴本无“茵蔯五苓散”,“方”字属上“茵蔯五苓散主之”后。

[2]吴本作“茵蔯蒿末伍分”。俞本“茵蔯蒿”作“茵陈稿”。

[3]吴本作“五苓散方见痰饮中”,在下煎服法“日三服”后。

15.19 黄疸[1]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汁)[汗][2]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消石汤[3]。

大黄消石汤方

大黄

黄蘗

消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4]

右四味[5],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消[6],更煮取一升,顿服。

【校注】

[1]吴本“黄疸”作“黄病”。

[2]汁:吴本、俞本、赵本、《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汁”并作“汗”,据改。

[3]吴本作“宜大黄黄蘗栀子消石汤”,《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作“宜大黄黄蘗栀子芒消汤”。俞本“消石”作“滑石”。吴本无“大黄消石汤”,“方”字属上“宜大黄消石汤”后。

[4]吴本作“大黄,黄蘗各肆两;栀子拾伍枚,擘;消石肆两”。俞本“消石”作“滑石”。

[5]吴本下有“㕮咀”。

[6]俞本“内消”作“内滑石”。

15.20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渴中)。

15.21 诸黄[1],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2])。

【校注】

[1]俞本“黄”误作“劳”。

[2]吴本作“必小柴胡汤也,方见后呕吐中”。

15.22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1](方见虚劳中)。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作“当与小建中汤”。

附方:

瓜蒂汤治诸黄[1](方见暍病[2]中[3])。

【校注】

[1]瓜蒂汤治诸黄:吴本作“诸黄,瓜蒂汤主之”。

[2]邓本“中”上一字残泐,据吴本、俞本、赵本、徐本录正。

[3]吴本下有“出《删繁》”。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1]。

麻黄三两[2]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3],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4]。

【校注】

[1]吴本作“黄疸,麻黄淳酒汤主之。方”。

[2]吴本作“麻黄叁两,去节,绵裹”。

[3]吴本下有“去滓”。

[4]吴本下有夹注:“见《千金方》。”


〇惊悸吐衄[1]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2]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3] 方五首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吐衄”作“衄吐”。

[2]吴本“脉证”下有“并”字。

[3]吴本作“脉证一十二条”。

16.1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1]为惊,弱则为悸。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即”作“则”。

16.2 〇师曰:尺脉浮[1],目睛晕黄,衄未止[2];晕黄去,目睛慧[3]了,知衄今[4]止。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师曰:尺脉浮”作“问曰:病衄,连日不止,其脉何类?师曰: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溢”。

[2]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衄未止”作“衄必未止”。

[3]俞本“慧”误作“急”。

[4]今:即;立刻。

16.3 〇又曰:从春至夏衄[1]者,太阳;从秋至冬衄[2]者,阳明。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衄”上有“发”字。

[2]《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衄”上有“发”字。

16.4 〇衄家,不可汗[1],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2],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校注】

[1]吴本作“不可发汗”。

[2]吴本作“必额上促急紧”。《伤寒论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作“必额上陷脉急紧”。

16.5 〇病人面无色[1],无寒热,脉沈弦者,衄[2];浮弱[3],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色”作“血色”。徐本作“无血色”。

[2]《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作“衄也”。

[3]《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作“脉浮弱”。

16.6 〇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16.7 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1]所致也。

【校注】

[1]邓本“度”字残泐,据吴本、俞本、赵本、徐本录正。

16.8 〇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1],此名曰革[2],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3]。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相击”作“相搏”。

[2]吴本作“此即名为革”。《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第一》《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作“此名为革”。

[3]《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第一》作“男子则亡血失精”。

16.9 〇亡血[1],不可发[2]其表,汗出即寒慄[3]而振。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作“亡血家”。

[2]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发”作“攻”。

[3]俞本“慄”左从“月”。

16.10 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1],不欲嚥,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校注】

[1]吴本、《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作“其人但欲漱水”。

16.11 〇病者如热状[1],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2],是瘀血也,当下之。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病者如热状”上有“当汗出不出,内结,亦为瘀血”十一字。

[2]徐本“状”作“伏”。

16.12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捄[1]逆汤主之。

桂枝捄逆汤方[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3]

右为末[4],以水一斗二升[5],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6]。

【校注】

[1]吴本“捄”作“救”。下同,不复出校。

[2]吴本无“桂枝捄逆汤”,“方”字属上“主之”后。

[3]吴本作“桂枝去皮,生姜切,蜀漆洗去腥,各叁两;甘草弍两,炙;牡蛎伍两,熬;龙骨肆两;大枣拾弍枚,擘”。

[4]吴本作“右七味,咀”。

[5]吴本作“以水八升”。

[6]吴本、《伤寒论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下有夹注:“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6.13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1]

半夏

麻黄等分[2]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3],饮服三丸,日三服[4]。

【校注】

[1]吴本无“半夏麻黄丸”,“方”字属上“主之”后。

[2]吴本作“半夏洗,麻黄去节,等分”。

[3]吴本作“鍊蜜和丸如小豆大”。

[4]俞本无“服”。

16.14 吐血不止者,栢叶汤主之[1]。

栢叶汤方[2]

栢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3]

右三味[4],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5],分温再服。

【校注】

[1]吴本“栢”作“柏”。俞本“栢叶汤主之”作“后汤主之”。

[2]吴本无“栢叶汤”,“方”字属上“主之”后。俞本无“方”。

[3]吴本作“栢叶叁两,艾叁把,干姜叁两”。

[4]吴本下有“㕮咀”。

[5]吴本下有“去滓”。

16.15 下血,先便后血[1],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朮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作“先见便后见血”。

16.16 下血,先血后便[1],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2])。

【校注】

[1]《脉经卷第八·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作“先见血后见便”。

[2]吴本16.15节在16.16节之后,作“下血,先见血后见便,此近血也。先见便后见血,此远血也。远血,黄土汤主之。方:甘草炙,干地黄,白朮,附子炮,去皮,破八片,阿胶,黄芩各叁两;灶中黄土半斤。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二服。近血,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16.17 心气不足[1],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2]。

泻心汤方[3]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乙两[4]

右三味[5],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6]。

【校注】

[1]《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虚实第二》作“心气不定”。

[2]吴本作“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俞本“泻心汤主之”作“用后方”。又,吴本16.17节上有“附方”二字。

[3]吴本无“泻心汤”,“方”字属上“泻心汤”后。俞本无“方”。俞本、赵本并有夹注:“亦治霍乱。”

[4]吴本作“大黄弍两;黄连,黄芩各壹两”。

[5]吴本下有“㕮咀”。

[6]吴本无“之”,下有“亦治霍乱”四字,夹注:“《伤寒论》以麻沸汤渍服之。见《千金》。”


2024.01.15.xz整理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