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的智慧,为后人所不及。不是先人的智慧有多高,而是后人的心,沉的不够深;后人的思,寂的不够静。今年,我们将秉持“研习中医古典理论,推动中医健康成长,推广中医养生思维”的理念,积极开展各类病症的探究和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但头汗出。
太阳变证的结胸证。第二组证候,大陷胸汤证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表证未解,里热已生,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
“医反下之”,由于误下,继而伤了里气,导致外邪内陷,伤了胸膈。并和胸膈间的水饮邪气相结,引起胸中气机阻滞,出现短气躁烦。
20210607,病位:有偏中(大结胸证),有偏上(栀子豉汤),两种情况。
栀子豉汤适应证是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蕴郁心胸,郁热扰心。轻的见到心烦不得眠,重的会见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那是无形郁热扰心,所以把它叫做虚烦。
现在第二次遇到心中懊憹的证候。这是因为水热互结产生郁,所以郁热扰心,因此也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
这是病位有心下,所以这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临床表现。
成因:表证兼里热,里热没有成实,误下导致表邪内陷,热邪和胸膈中的水饮相结而形成的结胸。
主证:有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心下硬……。病位偏于中,而不是偏于上。
治疗: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这就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
阳明湿热发黄证和大结胸证的鉴别: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阳明湿热发黄证。
从病因病机来说,结胸证是水热互结,发黄证是湿热互结。
从症状来说,湿热发黄证的病人,常有胸胁的疼痛,多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两者都有心中懊憹,需要鉴别。
湿热发黄证是怎么回事:
湿热互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但是,只有“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头为诸阳之会”,湿邪是往下走的,阳热上蒸,头部的阳气最旺盛,在头部牵制不住阳气,所以只有头部和颈部出汗,身上无汗。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澹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但头汗出,身无汗”的辩证:你要判断是热郁,还是津液不足,热不能够向外发越。
l 湿热发黄证(热郁),可以有“但头汗出,剂项而还”,身上没有汗。
l 大陷胸汤证,水热互结,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可以见到“但头微汗出”。这两个方证,一个是湿热发黄证,一个是大结胸证。
l 第三个证候是火邪伤阴内热证。因为热欲外越而为汗,因为阴伤而汗出无源,所以身上没有汗,这不是热郁,而是因为阴伤,汗出无源,所以身上没有汗,残留的一点津液,仅仅能够见到头上出汗。
l 以后还会遇到其他方证,那时我们再和本文进行对照。
阳明病,变证第一,阳明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阳明病的变证,主要是阳明湿热发黄证,是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
大结胸证和湿热发黄相鉴别:
1)湿热相合,热欲外越却被湿邪牵制而不得越,出现身无汗,但头汗出;
2)湿欲下泄,却被热邪牵制而不得泄,出现小便不利;
3)湿热郁蒸体内,阻遏气机疏泄,影响了肝胆的疏泄,使胆汁不能按照常规的途径排入肠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而发为身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
对于阳明湿热发黄,治疗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如果伴有中气不足,湿热未退,黄疸未消,我们改用栀子柏皮汤,清利三焦,利湿退黄,兼以保护中焦脾胃。
如果在湿热发黄的病程中发生了外感,就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同时兼以解表。
这就是阳明病篇的治疗湿热发黄的三个方证。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桅子豉汤主之。
这里所说的阳明病,还是阳明经脉有热。
手足温,伴有身热的是病属阳明;
手足温,伴见口渴的是病属阳明。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湿热发黄的主证,或者说是阳明湿热发黄的成因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误火而黄,不是湿热发黄。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邪气的来自于阳明,而不是来自于太阳。
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一个外感病五六天的时候,又用了发汗的方法,又用了泻下的方法,这就有了一个伤脾阳的过程
20200608外感病用了发汗,泻下,都没有好。是没有护脾胃吗?是误汗误下了吗?是汗、下,没有达到效果吗?是病人的素体存在问题吗?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局面,要用到这个处方呢?
辨证:但头汗出
1、阳明湿热发黄证是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郁结在体内以后所造成的发黄。湿热相合,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中气不足),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无形热郁胸膈证,或者说热在上焦证,由于热郁胸中不得外越,身上没有汗,阳热上蒸,见到头汗出。(栀子豉汤)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桅子豉汤主之。
3、大陷胸汤证,即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可见但头汗出(大陷胸汤)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4、太阳病篇的火逆证,火邪伤阴内热证,里有热要逼迫津液外越而为汗,但是因为阴已经伤了,化源不足,所以身无汗,头有汗出。(白虎加人参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澹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5、少阳三焦热郁证
遇到一个头汗出的病人,我们要想一想《伤寒论》见于哪个方证。如果都不符合的话,你看后世有没有专门论述但头汗出的这种证候的这种书,他们是怎么治疗的。
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仍需秉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路。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192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