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原】痹症(风湿、类风湿)笔记【25】
2025
05-21

【原】痹症(风湿、类风湿)笔记【25】

<痹证的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痹证的病机>

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

<痹证的诊断要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

<痹症的病证鉴别>

各类痹证:

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

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

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

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

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

痹证VS痿证:痹证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痿证是无力运动

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痹证的辨证要点>

首辨病邪,其次辨别虚实,再辨体质

<痹证的治疗原则>

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兼顾“宣痹通络”。

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 “【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物。

<辩证论治>

趣味串记:

行防寒乌着薏苡,热虎痰双虚独活。

(网络引用)

<1-1>风寒湿痹-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疼痛呈游走性、恶风、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1-2>风寒湿痹-痛痹(【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遇寒则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1-3>风寒湿痹-着痹(【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游走性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苔黄腻、脉浮数。

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桂枝

<3>痰瘀痹阻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肌肉关节刺痛、瘀斑、面色暗黧黑、苔白腻。

双合汤=桃红四物汤+二陈汤+苓芥草(茯苓、白芥子、甘草)

<4>肝肾亏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加减→痹症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5>【25新】寒热错杂证→(证型因素+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关节灼热肿痛,遇寒加重或关节冷痛喜温,手心灼热。

<6>【25新】气血虚痹证→(风寒湿邪久留经络,气血亏虚,经脉失养)益气养血,和营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神疲乏力,短气自汗+面色少华,唇甲淡白,头晕目花。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