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妇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说,中医大夫赚钱太容易。就那么多常用药,随证组合一下,凑一张方子,就算完成任务。
对此,我想说,抱着这一想法的人,一看就没干过中医。
其实,中医人是需要大量动脑的。一个病人,坐在你面前,你需要为他认真、仔细、周全地考虑。在诸多线索中理出辨证思路,然后再根据思路选方用药,同时还要随着实际情况而适当加减。
这里,最需费脑子的,是选药的过程。哪个药最适合患者?这么用是不是过寒,是不是偏热?哪味药能一举两得,既能治疗主症,还能治疗兼证?这个过程,需要反复衡量。
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文老师本人,半夜起来上厕所,也得思考这些事儿。
今天,我就给你说一张方子。这个方子,是张仲景老先师创制的。它充分体现出,古人在遣方用药时的良苦用心。那种苦苦的思索,精心的编排,是令人动容的。
什么呢?这就是温经汤。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基本配伍是吴茱萸9克,当归6克,白芍6克,川芎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阿胶烊化。
它的功效是什么呢?就是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所治的,就是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证。
怎么理解呢?我们还是放下艰深的理论不提,看看下面这段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29岁。
初诊的时间,是1997年5月份。
这个人,婚后两个月就怀孕了。可不幸的是,到第45天,她就自然流产了。流产以后,她也没做清宫术。
结果呢,一个月以后,她就正常来月经了,而且这个月经周期一直很正常,但是经量确实很少,色暗红,有小血块。一般来说,顶多三天就完全干净了。
按说,到目前为止,患者的身体状态也没啥大了不得的。但让人不解的是,从那以后五年内,此女子就是不怀孕,怎么也怀不上。男方检查一切正常,女方检查,输卵管通畅,只不过子宫偏小后位。总之,没有太大问题。
那为啥就怀不上孩子呢?此女子四处求医,收效甚微,最后就选择投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涩。患者说,平常总觉得手心明显烦热,口干,同时纳差,食欲不振。腰腹部位觉得冷痛,喜欢温热。患者反思,她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对凉水从来不避讳。洗衣做饭,从来都是直接接触冷水。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书书方一首。但见:
桂枝6克,吴茱萸6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姜6克,半夏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阿胶6克,炙甘草6克,阳起石20克,蒲黄10克,艾叶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前面这些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投用,患者又服了10剂,诸证消失,而且体重有所增加。
医家嘱咐,以后洗衣做饭刷盘子,切记不可再触碰冷水。
两个月之后,喜讯传来,女子怀孕了,而且后来产下一个健康的男婴。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8年的《四川中医》上,医家姓王。
来,我们体会一下。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围绕四个字展开。这就是虚、寒、淤、热。
淤,指的是血瘀。患者为啥被认为有血瘀证?因为她就诊的时候脉涩、舌暗,流产后未清宫,月经常有块。这就得考虑血瘀的问题了。
虚,指得是血虚。淤血存于体内,是会影响到新血的生成的。正所谓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患者脉细、平时经量少,这是血虚之象。
寒,指的是寒邪外受,以及素体虚寒。此人长期以来腰腹冷痛喜热,同时在生活中不避凉水,可见这是有寒邪了,非常明确。
热,说得是虚热。患者血虚,阴血不足,体内就容易有虚热。她平时手心烦热、口干,可知这是虚热之象。
到这里,我们就把患者的问题理清楚了。你看看,虚、寒、淤、热,四邪扰身,冲任受损,胞脉瘀阻,这患者还能怀孕吗?肯定不能了。
而且,不得不说,这个患者的问题是虚实夹杂,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医家既要着眼于整体,还得不放过细节,斟酌出最佳的用药方案。
好在,我们中医有经方,有那么多可以拿来就用的优秀经验。
譬如医案里,医家用到的就是开篇提到的温经汤的原方。只不过人参换成了党参。再来看一遍:
桂枝6克,吴茱萸6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姜6克,半夏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阿胶6克,炙甘草6克,阳起石20克,蒲黄10克,艾叶6克。
这里面,去掉阳起石、蒲黄、艾叶,剩下的基本就温经汤了。
先看桂枝和吴茱萸。这两味药,温经散寒,暖肝肾而温经脉,主要针对的是患者的寒邪。
看川芎、当归、白芍、丹皮、麦冬和阿胶。这一队,是为了养血活血,解决血虚和血瘀的问题。其中当归、白芍、阿胶、麦冬滋补阴血。同时当归、川芎、丹皮又可以活血化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麦冬和丹皮。这两味药,善于滋阴清虚热。这就针对了患者的虚热问题。
到这里,虚、寒、淤、热,是不是都照顾到了?还没完。看生姜、半夏、党参、炙甘草。这是在和胃健脾啊。通过固护中焦,来促进气血津液的生化。值得玩味的是半夏。经典理论认为,半夏通降胃气,可以助通冲任,散淤结。
到这里,就是温经汤的全部用意了。你说说,这是不是相当严谨和周到了?在这个基础上,医案里用到阳起石、蒲黄和艾叶。阳起石、艾叶用于温阳散寒,蒲黄用于活血化瘀。读者朋友,通过这个医案,你应该知道了,这温经汤实在是一张用心良苦的方子。很难想象,张仲景老先师在创制它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苦苦思索和精心编排。患者的问题,虚寒淤热错杂,用药,就得照顾全面,滴水不漏,而且还得重点解决虚寒和血瘀这样的关键矛盾。不容易,确实不容易啊。既然如此,我们就更应该牢记温经汤了。事实证明,温经汤是治疗妇科病的非常好的方子,临床不仅用于治疗不孕,更可以治疗痛经、闭经等症。患者主要问题,再说一次,就是冲任虚寒,淤血阻滞。上文医案里患者的表现,特别典型,您可以反复体会。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68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