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中医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医神的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荀子·天论》:“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易传·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神还有奇妙、变幻、难测之意,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天年》亦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神,《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有一篇文章专门讲什么叫神,它讲:“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指阴阳,心阴与心阳交通无力,人就神不足。阴阳相搏,这就叫“抟”,光双螺旋没用,还得“抟”,还得纠缠,那才有劲儿,当父精、母血合二为一的时候,神就产生了。我们经常说“搏斗”,什么叫搏斗?肉搏,必须要接触。父精、母血合二为一的时候,那一刹那,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那就是你的神。综上述,《黄帝内经》中“神”字有多种含义,王米渠把《黄帝内经》的神分为五类,第一是指天地之间的正常现象,第二指动物生命存在的标志,第三是形神合一,身心健康的外在表现,第四是人的心理活动,第五是人的灵感。王克勤把《黄帝内经》的神总结为两大类,分别为天地之神、人身之神。天地之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形神气学说
中医认为“神、气、形”为人生三宝,是生命最重要的三要素,人若要健康长寿,需要保养好它们三者,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气充足则神旺,身体健康;精、气不足则神衰,身患疾病。神来源于先天之精,又靠后天之精滋养。神是脏腑精气盛衰的外露征象。三者中,又以养神为最重要。通过对神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疾病轻重,脏腑盛衰,对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价值。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辩证唯物观认为神不是孤立的,“形与神俱”,“形神合一”,二者不可分离。形即形体,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附,即所谓“形与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
中医“神”的含义
中医认为“神”是人体生命的总称,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概括,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就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应,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部分之一,既支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又影响着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在中医学中,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精神。因为一个人的神,你往往不容易看透,但是你可以看他的神态。神态就是神所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叫情态,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眼神、面色、表情、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可见神实际包含了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换而言之,凡是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活现”。人的心一动,外在的情态就会跟着发生变化。你从一个人的神态、情态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是往正方向动还是往邪方向动,是进还是退,是支持你还是要阻挠你。“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情态可能一眼就能看穿,但要想看透精神,就需要长时间的仔细观察。由此可见,精神是本质,情态是现象。神与情合起来叫神情。神是含于内的,情是现于外的。神是静态的,情是动态的。因此,情态就是“神之余”。中医所指的望神,就是对人体生命活动上述诸方面外在表现进行综合视觉审察。那么,中医在对疾病诊断的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观察病人有没有神气呢?《内经》的作者用一句话对此作了很好的解答“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意思就是说,精是神的内在物质基础,而神是精的外在表现。因而人们在生活中常将“精”与“神”相提并论,“精神抖擞”、“精神不振”、“精神委靡”,难能可贵的拼搏“精神”、祝您“精神”愉快等。内在精气充盛,外在才会有神。所以中医观察病人是否有神,实际意义就是通过对表现于外的“神”的观察,以此来推断体内精气的盛衰。所以《内经》里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具体表现于人体的目光、色泽、神情、体态诸方面,而看一个人有不有神,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观察他的眼睛有不有神,即我们常说的“眼神”。其理何在?历代医家曾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这是因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神藏于心,外候于目”;“人之神气,栖于两目”。概括起来说,神是水谷之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而五脏六腑的精气皆聚集于目,神虽然内藏于心,外在却多集中表现在眼睛上,视觉的好坏,不仅可以反映心脏功能是否良好,同时也反映五脏六腑的状况。因此,两眼睛炯炯有神体现了脏腑功能强盛,是健康的一大标志。同时也说明了“眼神”最能反映整个人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之“神”的活动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眉目传神”、“眉目传情”的语言真谛,这样您就不难理解中医“望神重目”了吧!
心和神的关系
心脏是人体唯一不受意念控制而自主搏动的脏器。在人体中,中医学赋予心很高的地位,称它为“君主之官”。心在五行中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与我们的神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心对神有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有主神明的功能,意思是心既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又主宰着人体的精神活动,生理活动。中医讲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之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把心称为脏腑之主。由此可见,神就是认知能力。汉字是象形文字,“思”和“想”这两个字下面都有一个心字,表示的是人的认知能力、意识和思维活动。什么叫性?性就是分别。那什么是分别?这个世界由不同的事物组成,这就是分别。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王阳明把这种认知活动称为格物穷理。其实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分别心,来自我们的评判和认知。比如说,你长得好,所以我喜欢你,你长得丑,所以我讨厌你。只有改变了认知,改变了我们的心,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才会真正发生改变。
脑和神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神志(也就是人的意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认为神出于脑,是生命力的客观表现。中医则认为神出于脑,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脑者,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诸髓皆属于脑”。《指玄篇·修仙辨惑论》:头为“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脑髓为清灵空虚之所,若遭外邪入侵、若内生痰瘀,痹阻脑髓脉络,则易出现痴呆、瘫痪、疼痛等临床症状。西医学大脑的大部分功能与中医的“心”相应,有“心主神明”之说,又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如《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所以脑病的治疗应着眼于心,兼及肝肾。那中医为什么称“心主神志”而不是脑主神志呢?我们知道,人体任何组织器官的活动都需要营养物质的支持,而大脑更是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大量的血液所携带的氧气正是大脑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而心脏正是保证大脑血液供应的原动力所在。心的功能强盛,神志活动才能得到充足的物质保障。如果心的功能衰减,神志活动就无法得到正常的营养支持。更重要的是,任何意识活动都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心所藏的“神”由人体基本物质的精华聚集而成,所以心无疑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心主神志理论的提出,表明古人对精神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精神与物质之间联系甚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或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出现心神不宁甚至悸动不安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西医认为这些症状都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中医从心所藏“神”对意识活动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心所藏“神”不足所致,主张运用补养心气的方法来治疗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的神与西医学神志的区别
西医学对神志的理解,主要指狭义之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志是机体生长发育及其与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功能活动,具体表现为感觉、感情、意识、思维、精神、语言、记忆、智力、行为等多种内容。中医认为神是一种具有极强功能的物质。生命之神须依赖水谷精气及其化生的气血物质来滋养,五脏内的精气是神存在和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确立了其的物质属性。在中医观点中,神与人体的气一样,经常游行出入于人体各部,并通过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体现出来。正如《灵枢·周痹》所说,“病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中医神志病病种范畴广泛,如癫病、狂病、郁病、不寐、百合、脏躁等,从临床症状上看,基本涵盖了西医学中各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及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癔病等,也包括了各种内科疾病中病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所导致的精神异常症状,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时出现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关于神的物质基础尚存争论。传统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而现代有学者提出心脑学说,认为神的功能活动应归属于脑。部分学者基于现代脑循环的研究进展,提出心藏神的物质基础是血脉,而血脉皆归属于脑,认为“脑主神明”。研究者认为从人的胚胎看,脑为神明之所。从外有神明内必有物质基础看,脑为神明之本,脑在脏腑中居首位。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情感、记忆等活动皆受脑的支配,脑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目前关于究竟是“脑藏神”还是“心藏神”抑或是“心脑相通”等学说,还有相当多的争论。但无论何种学说,对神的本质及其功能认识都是一致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16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