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继承《素问》、《灵枢经》、《难经》、《药录》等典籍所阐述的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素问·热论篇》六经分证论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的辨证体系,把脏腑、经络、病因学说与诊断、治疗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疗方法治疗疾患。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理法方药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
仲景治疗腹痛常按缓急辨证论治,慢性疼痛多以“不荣则痛”为主,或兼有“不通则痛”,常因血虚寒凝、经脉失养,该类腹痛具有疼痛程度轻、虚证为主的特点,治疗常以补虚、温通立法。如《诸病源候论·腹病诸侯》:“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急性实性疼痛,多为“不通则痛”,常因暴寒直中或阳盛腑实,此种腹痛具有疼痛程度重、病势急、实证为主的特点,仲景治疗此类腹痛常以驱邪为主,治之则选散寒止痛或通腑泻下立法,重剂频服。张子和《儒门事亲·七方十剂绳墨订》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王好古进一步阐述为:“世皆以利为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痛在血气者亦实也。在表者,汗之则痛愈;在里者,下之则痛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痛愈。”故选方用药常以大寒攻下通腑,大辛大热温阳散寒,或二者兼行。
通过统计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治疗腹痛的方剂共33首,剔除无具体方药之附子汤,及重复的小建中汤和大承气汤,共30首方剂。《伤寒论》条文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12首,包括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大陷胸汤、大承气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黄连汤、桃花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金匮要略》条文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21首,包括甘草粉蜜汤、乌梅丸、附子汤、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大承气汤、当归建中汤、土瓜根散、红蓝花酒、小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厚朴三物汤、大黄附子汤、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奔豚汤、大柴胡汤,现将论治细要分四部分汇总于下:
一、对腹痛的论述,按照《伤寒论》六经分类,描述症状特征,提出证治方药;二、以《金匮要略》脏腑辨证论述腹痛证治;三、仲景关于治疗腹痛常用中药解;四、将以上内容以图表形式归纳总结,简洁直观,进而全面拿捏腹痛的经方论治。
一、《伤寒论》各经腹痛论治解
1.太阳腹痛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取而涩为气血不足,沉取而弦主病在少阳,又主痛证。此条为脾虚腹痛。“腹中急痛”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又被少阳之邪所乘之象。里虚为主,先与小建中汤温补脾胃,调和气血,缓急止痛。疼痛不止者,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条为上热下寒之腹痛。腹中痛属于寒性腹痛,腹中寒凝气滞,经脉不通而痛。邪热在上,胃失和降而胃中嘈杂欲呕。黄连汤中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和胃降逆,寒邪除而痛止。
太阳腑证中的蓄水证和蓄血证,由于水蓄下焦或血蓄下焦,出现少腹满症状,严重时可见少腹拘急,也是腹痛的表现之一。用攻下活血法治疗,可选桃核承气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肤,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己,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
2.少阳腹痛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与小柴胡汤主之”。此条为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是表邪入于里,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在方后的加减法中指出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去黄芩以免其苦寒伤胃,加芍药以和中缓急止痛。
3.阳明腹痛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此条为阳明腑实腹痛,其病因为燥屎阻结于肠道,腑气不通而致。其部位多为绕脐痛,并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等特征,治疗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以通腑止痛。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此条为太阳病误下转为阳明腹痛。太阳病误下,因病人体质不同可有不同变证。胃阳旺盛可转入阳明,脾阳虚者可转入太阴,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此条为胃阳旺盛者太阳病误下而转为阳明腑实,故用桂枝加大黄汤,解表兼通下实滞,表里双解而止腹痛。
4.太阴腹痛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条为太阴虚寒腹痛。脾虚中阳不振,寒湿不化,气机壅滞而致腹痛。可用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的理中丸治疗。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此条为太阳误下转为太阴腹痛。脾阳虚者患太阳病而误下,转属太阴,脾虚气滞而腹痛。虽属脾虚寒湿,但表证仍在,故用桂枝加芍药汤解表兼和脾止痛。
5.少阴腹痛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条为少阴阴盛格阳腹痛。阴盛格阳于外,里寒外热,寒凝气滞而致腹痛。可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真武汤主之”。此条为少阴阳虚水泛之腹痛。阳虚水泛而腹痛绵绵,乃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气不化而致虚寒性腹痛。用温阳化气行水的真武汤来治疗。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条为下焦不固便脓血而腹痛。少阴虚寒,下焦不固,里虚阴寒,统摄无权而下利脓血,其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可用温涩固下的桃花汤来治疗。
6.厥阴腹痛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此条为蛔厥证腹痛。虫居肠中,平时常有脐周腹痛。胃热肠寒,寒热错杂,治疗宜寒温并用,安蛔止痛,用乌梅丸。
“少阴病,四逆,……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条为除中证腹中冷痛。久病不愈而出现突然能食,为阳气极衰,阴寒极盛的除中证。厥阴寒证反用黄芩汤以寒治寒,可致腹中冷痛。可用四逆加人参汤等来急救,回阳补阴。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此条为厥阴虚寒自利腹痛。里阳虚而阴寒盛,必有寒性腹痛而欲下利的症状出现。此时可用温里涩肠之法,用理中汤加味来治疗。
二、《金匮要略》腹痛论治解
《金匮要略》一书,为汉代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本书运用了《内经》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依据,提出了辨证论治和方药配伍的基本原则,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准则,是我国较早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被后世推崇为经典之作,仲景之方也被誉为“医方之祖”。仲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并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给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以深刻影响。
《金匮要略》对腹痛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诊法上提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可下之”。明确指出腹痛虚实辨证的具体方法,并且指出实者当下。在辨证治疗、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先河。仲景指出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具体有以下13点:
1.亡血失精腹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96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