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7条 补充小柴胡汤证病因病机
2024
05-31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7条 补充小柴胡汤证病因病机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5-12 14:15 广东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之气血随时盛衰,当月廓空之时,则为血弱气尽,腠理开疏之时也。邪气乘虚,伤人则深。《针经》曰: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毛发残,腠理薄,当是时遇贼风,则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此为自外之内。经络与脏腑相连,气随经必传于里,故曰其痛下。痛,一作病。邪在上焦为邪高,邪渐传里为痛下,里气与邪气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呕也。与小柴胡汤,以解半表半里之邪。服小柴胡汤,表邪已而漏,里邪传于阳明也,以阳明治之。


许叔微《伤寒百证歌》:阴阳交争,故往来寒热,阴气胜,故先寒后热;阳气盛,故先热后寒也。


王肯堂《伤寒准绳》:血弱气尽至结于胁下,是释胸胁苦满句;正邪分争三句,是释往来寒热句,倒装法也。嘿嘿不欲饮食,兼上文满痛而言,脏腑相连四句,释心烦喜呕也。


柯琴《伤寒论注》:此仲景自注柴胡证。首五句,释胸胁苦满之因;正邪三句,释往来寒热之义;此下多有缺文,故文理不连属也。

柴胡感一阳之气而生,故能直入少阳,引清气上升而行春令,为治寒热往来之第一品药。少阳表邪不解,必需之。半夏感一阴之气而生,故能开结气、降逆气、除痰饮、为呕家第一品药。若不呕而胸烦口渴者去之,以其散水气也。黄芩外坚内空,故能内除烦热,利胸膈逆气。腹中痛者,是少阳相火为害,以其苦从火化,故易芍药之酸以泻之。心下悸,小便不利者,以苦能补肾,故易茯苓之淡以渗之。人参、甘草,补中气和营卫,使正胜则邪却,内邪不留,外邪勿复入也。仲景于表证不用人参,此因有半里之无形证,故用之以扶元气,使内和而外邪勿入也。身有微热是表未解,不可补;心中烦与咳,是逆气有余,不可益气,故去之。如太阳汗后身痛而脉沉迟,下后协热利而心下硬,是太阳之半表半里证也。表虽不解,因汗下后重在里,故参、桂兼用。先辈论此汤,转旋在柴、岑二味,以柴胡清表热、黄芩清里热也。卢氏以柴胡、半夏得二至之气而生,为半表半里之主治,俱似有理。然本方七味中,半夏、黄芩,俱在可去之例,唯不去柴胡、甘草。当知寒热往来,全赖柴胡解外,甘草和中。故大柴胡去甘草,便另名汤,不入加减法。柴胡汤有芩、参、甘、枣,皆生津之品。服之反渴者,必胃家已实,津液不足以和胃也,当行白虎、承气等法。仍用柴胡加减,非其治矣,此少阳将转属阳明证。


尤怡《伤寒贯珠集》:血弱气尽,腠理开,谓亡血、新产、劳力之人,气血不足,腠理疏豁,而邪气乘之也。邪入必与正相搏,而结于胁下。胁下者。少阴之募。而少阴者。阴阳之交也。邪气居之。阴出而与邪争则寒。阳入而与邪争则热。阴阳出入。各有其时。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也。默默不欲饮食。义如上条。脏腑相连四句。是原所以邪气入结之故。谓胆寄于肝。地逼气通。是以其邪必从腑而入脏。所谓其痛必下也。邪高、谓病所来处。痛下、谓病所结处。邪欲入而正拒之。则必上逆而呕也。至其治法。亦不出小柴胡和解表里之法。服后邪解气和。口必不渴。若渴者。是少阳邪气复还阳明也。以法治之者。谓当从阳明之法。而不可复从少阳之法矣。此亦从太阳篇移入。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上言太阳之病而值厥阴之期,厥阴中见少阳。少阳主枢,太阳病值其主气之期而外出者,藉其枢之有力也。经云:少阳外主腠理,内主三焦。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血气所注。今血弱气尽,则腠理自开,太阳所受之邪气,因其气血虚而入,邪气与少阳中正之气两相击搏,俱结于少阳所部之胁下。正邪不两立则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分争则往来寒热,离合无定则休作有时,经云: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兹则少阳之火郁而不伸,故其象默默。默默之象为少阳专见之症。不欲饮食,为木气内郁而胃络不和也。胃病必及脾,脏腑之膜本自相连,脾病其痛必在于下,即前所谓中痛是也。然腹中原不可以言下,今以胃邪在胃脘之高,而此痛反居其下,邪高故使呕也,用小柴胡汤,转少阳之枢,达太阳之气以主之。若服柴胡汤已而反渴者,是太阳之气不能从枢解,而转属于阳明之燥化也,以白虎加人参汤按法治之。

上节言太阳之气逆于胸而动五脏之气。此言太阳之气结于胁下而伤太阴、阳明之气,亦当藉少阳之枢转而出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少阳之病,缘太阳、阳明之经外感风寒,经气郁勃,逼侵少阳。少阳之经,因于二阳之侵,血弱气尽,腠里开泄。二阳经邪,因而内入,与本经正气,两相搏战,经气郁迫,结滞胁下。少阳之经,自头走足,脉循胁肋,病则经气不降,横塞胁肋,此胸胁苦满,胁下痞硬之故也。正气病则正亦为邪,阴郁而为寒,是为阴邪,阳郁而为热,是为阳邪。邪正分争,休作有时,此往来寒热之故也。分争之久,正气困乏,精神衰倦,静默无言,饮食不思,此默默不欲饮食之故也。脾脏胃腑,以膜相连,一被木邪,则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脾气既陷,则肝气抑遏而克脾土,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则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浊气涌翻,于是心烦而喜呕吐。胃土逆则邪高,脾土陷则痛下,痛下而邪高,此心烦喜呕之故也。是皆小柴胡证,宜以主之,邪气入内者,正气病而成邪,是即邪气之内传,非必风寒之里入也。

服柴胡汤已,半表之热清,应当不渴,渴者,胃腑燥热,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去其燥热,则胃病不成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上文论太阳之气逆于五运之中而病在三阴,此言邪气结于少阳之胁下,太阳从阳明之阖而不能外出,病在三阳也。成氏引《灵枢·岁露篇》曰:”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卫气去,形独居。”血弱气尽者,月郭空之时也。腠理开,正气从太阳之开也。邪气因入,邪从阳明之阖也。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正之气并逆而少阳枢转不利也。上节言传邪,此节言自受,故正气欲出,邪气欲入,以致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者,邪正之气相离则休,复集则更作也。上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故默默不欲饮食;此节结于胁下,往来寒热,故亦默默不欲饮食也。夫默默者,病在太阳;不欲饮食者,病在阳明。阳明主胃腑而居中土,太阴主脾脏而亦居中土,此脏腑之相连也。三阳之气逆于阳明之中土而不得外出,必下及于太阴之脾脏而为痛,故其痛必下也。邪在太阳之高,痛在太阴之下,而阳明、少阳之气逆于中而不能外达,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转少阳之枢机以达太阳之正气于外。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言服柴类胡汤而太阳之气从少阳之枢转已外出,阳明燥热之气阖于中土而未解,故使渴也。以法治之者,或从燥渴,或从胃土,审其表里虚实之法而治之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痛,当作病。此总上二条而申明之,以决言小柴胡汤为的于用之意。血弱气尽,以经水之适来适断言也。腠理开,邪气因入,以中风之热入血室言也。胁下者,少阳之部分也。邪传少阳,热既入于血室而不出,则邪持于胁下而不散、明前条之如结胸状也。邪正分争三句,言正气与邪气并争,则寒热交作,分则退,明上条之如疟状也。默默不欲饮食者,少阳经中或为之一证,脾胃亦伤之敌也。脏腑相连者,以主热入血室之厥阴肝,与主往来寒热之少阳胆言,而明其义也。夫以脏腑之,心肺之配大小肠,以言其居,则有上下之远隔,肾配膀胱,其相去则差别前后之分,脾胃之为配合,虽则皆位乎中。亦是各开而不相着,独有肝之配胆,乃得相连而不相离,夫性必恋于妇,所以阳邪之热;必下就而入于阴之血室。阴主受,故受其热而通其往来,所以谓之必,必者,定然之词也。邪高病下者,言惟其邪乃阳邪,阳上浮而居高,惟其病在血室,属乎阴而低下,下往上来,脾胃间中,虽不受病,未免受伤,呕之为呕者,此也。然小柴胡汤者,出表入里,往来寒热之主治也。而热入血室者,乃下往上来之寒热,似不相同,亦以之为主治,何也?曰:出入上下虽不同,其主往来为寒热之少阳则一也。邪属少阳,发表则无表可发,攻里则胃不可攻,取之于血室,则邪又结于胁下,肝胆同归一治,妇道必从于夫,故从少阳之小柴胡为解厥阴之血室,乃主其夫妇之和,而潮热期之于必愈。此热入血室之为病,所以决于用小柴胡而无二也。中篇末条,与此互相发明,下篇无出,由此其推也。然则妇人风寒为病之治,其所以殊于男子者,止惟如此乎?曰:非谓止于如此也。谓大要差在血气之分耳,循经以为治,则一也。观热入血室不外小柴胡一汤,则他可知矣。经之所以反复详明以示教,岂非开谕后学,当知致力于斯乎,噫!微矣哉。已,毕也。渴亦柴胡或为之一证,然非津液不足。水饮停逆,则不渴,或为之渴,寒热往来之暂渴也。今服柴胡汤已毕而渴,则非暂渴,其为热已入胃,亡津液而渴可知,故曰属阳明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血弱气尽,以经水之适来适断言也;腠理开,邪气因入,以中风伤寒之热入血室言也;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指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言也;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指续得寒热及如疟状等言也。默默不欲饮食,此又从上三条(按:指143、144、145条)外补出,而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又包在言外矣。藏府相连,指热入血室之厥阴肝与主往来寒热之少阳胆言,而明其义也。其痛必下,则知胸胁满处必兼痛证,所云如结胸者是也。高字指表言,下字指里言,邪高在表,虽属少阳,痛下在里,已连厥阴,阳搏及阴,故下痛上呕,病则均病耳。


吴谦《医宗金鉴》:此详申上三条【143、144、145】,妇人中风、伤寒,经水适来过多,以致血弱气尽,腠理不密,邪热之气乘虚入于血室,邪与正相抟,结于少阳之界,故邪结于胁下也。邪正相争,争于阳则热,争于阴则寒,故往来寒热也;争已必衰,衰则止,故休作有时也;少阳病已入半里,将近厥阴,故默默不欲饮食也;少阳胆与厥阴肝相为表里,故曰:藏府相连也。少阳之脉,下胸中,循胁表;厥阳之脉,抵少腹,循胁里,故其痛必及于胁下也。少阳之邪,从胸而下胁,因胸而病及于胁,故曰:邪高痛下也。邪从胸循胁入里,里气上拒,故使呕也。仲景重出此条,仍主之以小柴胡汤者,使知法不外少阳,不必另从厥阴血室中求治也。

风寒之邪从阳明而传少阳,起初不渴,今服柴胡汤已,反渴者,是少阳转属阳明也。以法治之,谓当分其经腑见证而治之也。葛根、白虎、调胃间,各从其宜而用之可耳!


喻嘉言《尚论篇》:【97、143、144、145条合论】四条皆互文见意也。一云经水适来;一云经水适断。一云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一云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一云胸胁下满;一云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一云如结胸状;一云邪高痛下。一云谵语;一云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一云如疟状;一云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一云刺期门;一云用小柴胡汤;一云毋犯胃气及上二焦。皆互文以明大义,而自为注脚也。学者试因此而抽绎全书,思过半矣!

"如结胸状"四字,仲景尚恐形容不尽,重以"藏府相连","邪高痛下"之语,畅发病情。盖血室者,冲脉也。下居腹内,厥阴肝之所主也。而少阳之胆,与肝相连,腑邪在上,脏邪在下,胃口逼处二邪之界,所以默默不欲饮食,而但喜呕耳。期门者,肝之募也,随其实而泻之,泻肝之实也,又刺期门之注脚也。小柴胡汤,治少阳之正法也。毋犯胃气及上二焦,则舍期门、小柴胡,更无他法矣。必自愈,见腑邪可用小柴胡汤,而脏邪必俟经水再行,其邪热乃随血去,又非药之所能胜耳。少阳止此。风寒之邪从阳明而转少阳,起先不渴,里证未具。及服小柴胡汤已,重加口渴,则邪还阳明,而当调胃以存津液矣。然不曰攻下,而曰以法治之,意味无穷。盖少阳之寒热往来,间有渴证,倘少阳未罢,而恣言攻下,不自犯少阳之禁乎?故见少阳重转阳明之证,但云以法治之。其法维何?即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之说也。若未利其小便,则有猪苓、五苓之法;若津干热炽,又有人参白虎之法。仲景圆机活泼,人存政举,未易言矣。


黄宝臣《伤寒辨证集解》:少阳外主腠理,内主三焦。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血气所生,故人之一身血气充盈则腠理固密,邪不得入。若血弱气尽,则腠理自开,邪气因得乘虚内入,与少阳之正气两相搏击,结于少阳所部之胁下。


钱潢《伤寒溯源集》:服柴胡汤者、邪在少阳故也,无论他经传入,或本经自感,但见少阳证,即当用之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无他法也。服已而渴,非复少阳证之或渴或不渴矣。夫少阳之渴,热犹在经而未入里,故虽渴不甚,但以小柴胡加瓜蒌根治之而已。至服汤之后,当邪解而渴止矣。乃服已而渴,知邪已入胃,胃中津液枯燥,即前渴欲饮水之渴,故曰属阳明也。但云以法治之而不言法者,盖法无定法也。尚虽属阳明而少阳证尚有未罢,犹未可轻犯少阳之禁,若竟归阳明,即当以治阳明法治之,不必更拘少阳法也。邪热既以归胃,当审其虚实而治之可也。假令无形之热邪在胃,烁其津液,则有白虎汤之法以解之;若津竭胃虚,又有白虎加人参之法以救之;若有形之实邪,则有小承气及调胃承气汤和胃之法;若大实满而潮热谵语,大便硬者,则有大承气攻下之法;若胃气已实而身热未除者,则有大柴胡汤两解之法。若此之类,机变无穷,当随时应变,因证便宜耳,岂有一定之法可立乎?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上节论太阳之气逆于胸中而动五脏之气,此论太阳之气结于胁下而伤太阴阳明之气,亦当藉少阳之枢而出也。经曰: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腠理开,当是时,遇贼风,则其深入。是血弱气尽者,月郭空之时也。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腠理开者,正气不足而自开也;邪气因入者,邪因正气之不足而乘虚以入也;与正气相搏者,邪与正气往来搏击也;结于胁下者,邪与正气俱结于少阳之部也;正欲出,邪欲入,彼此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往来寒热也;邪正之气,离则病休,合则病作,故休作有时也;默默不欲饮食者,神机内郁而胃络不和也;脾与胃,一脏一腑,以膜相连,邪干于胃腑,必连及于脾脏,故曰脏腑相连;正邪之气,结于胁下,故其痛必下;邪从太阳之高,结于少阳之胁下而为痛,不得外越,故使呕也。宜小柴胡汤转少阳之枢,达太阳之气于外出。若服汤已,渴者,太阳不从枢解,而转属于阳明之燥化也,当以阳明之法治之。


郑重光《伤寒论证辨》:少阳、阳明之病机,在呕、渴中分,渴则转属阳明,呕则仍在少阳。如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因病未离少阳也,服柴胡汤渴当止。若服柴胡汤已加渴者,是热入胃腑。耗津消水,此属阳明胃病也。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风寒之邪,传至少阳,起先不渴者,里证未具也。及服柴胡汤而口渴反加,则邪归阳明之府。断乎无疑。今不即言治法,而可以法治之者,正以外证未罢,当用本汤去人参、半夏加恬萎法。里多外少,当用大柴胡法。若全入里,则用小承气法。庶几律设大法,治近病情乎。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腠理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血气所注。《浅注》不指出何处,则不知血气如何往来也。盖三焦是内油膜透出为瘦肉外皮毛内之膜油。其瘦肉肥肉交界处,夹缝中有纹理,名曰腠理,为营血卫气出入之路径。血弱气尽,则其路径空虚邪气因入,从腠理内侵及于脇下,入两大板油之中,乃三焦之府也。三焦根于肾系,由肾系生出两大板油,邪入于此,正气欲出不得,遂结于胁下。其寒热休作有时者,亦因正与邪,有或进或退,不相值则休也。默默解见上。三焦爲行水化谷之府,不欲饮食,是上焦膜油与胃脘相交之处,窍道不通,故食不入。《内经》云,胃有大络,即指胃通于膲膜中之管窍也。《内经》名络,西医名爲管。从膜膈下入网油,网膜属三焦,网膜上之膏油,即脾之物,脾脏之油,生焦膜上,与胃府本自相连,邪在脾脏油膜之中,则结于胁下之板油内,或大小肠之油网内,则痛而不通。夫邪在上焦,水縠不得入,而痛在下焦,逆气上行,故使水榖呕出也。服汤已渴者,是呕虽已,水已得下,而三焦油膜中,火仍不已,薰灼其油干燥,遂为转属阳明之燥气矣。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上条尚未血弱气尽也。其气耐热,故太阳以阳受热;其血耐寒,故太阳以阴受寒。腠理非不开也,旋开而旋阖;邪气非不入也,旋入而旋出;邪正非不搏,特胁下满非胁下结,如正邪合争者然,非分争也。若血弱气尽,则毫毛非急地矣,仅恃腠理为藩篱。以少阳外主腠理,尽有闭拒之能力,无如腠理开,开门揖资者少阳也。少阳诚有负于太阳哉,就令太阳不入,而邪气因入,遂以胁下为出没之乡。其没而不与正气相搏也,则结于胁下,其出而与正气相搏也,则争在腠理。于太阳少阳之畔界分胜负,少阳莫之援也。邪气反利用少阳为往来寒热之机关,搏太阳之阳,则寒来而热往,搏太阳之阴,则寒往而热来。上条邪未悉入,故休作无时,本证邪非欲出,故休作有时。休作虽关于卫气之离集,而寒转热,热转寒,不啻少阳之枢代为之转也。在少阳亦无以自明,第默默而已。亦有不欲饮食之用情,饮食则助行其卫气,寒热又触动其枢机,几欲迁怒于饮食也。阳明且有连带之痛状,两胁连于腑,季胁连于脏。脏腑相连处,即寒热相通处。痛不在腑而在脏者,其气不上,其痛必下,高压阳明之上者邪,痛落阳明之下者腹,非痛处受邪也。不呕因而痛,痛下因而呕,地气不能冲开上邪者,谷气尚能呕开上邪,阳明故使呕为后盾。少阳不能使之呕也,独是胸非满而胁则结甚,徒喜呕又未可与勿药之思也,莫若乞灵于柴胡。曰小柴胡汤主之,病形加倍写,药力亦作加倍用。如其服汤已,已者止而不复进之词,不渴则已耳,渴者是柴胡证仍在,自有加减法在。不过因烦致渴是太阳渴,因呕致渴是阳明渴。曰属阳明也,不属少阳在言外,”少阳篇”无”渴”字故也。看似便宜于少阳,实则便宜于阳明,阳明果未脱离柴胡证,认证固易,治证亦易。曰以法治之,以上条加减法治之。谓为阳明病而有太阳柴胡证可也,何伤于阳明乎?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此条自“嘿嘿不欲饮食”以上,文意可解,而理不,自“脏腑相连”以下,文意且不可解矣。此非仲景旧文,当删。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下举邪陷腠理之证,此更补论邪陷之因,以明病机转属之故。曰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者,明所以邪陷者,由其人血弱气虚,血弱则荣气不固,气虚斯皮毛易疏,遂使理开泄,外邪乘虚,内入腠理,因与正气相搏,三焦出温分肉之气,不足御邪,邪乃循膜内陷结于胸胁之下,膈膜之间。邪结内有定所,则真气与邪气,流行相触,阴阳胜拒,正邪分争休作有时,往来寒热。凡病有休止者,皆同此义,气至则病作,气过则病止,不独少阳寒热及疟邪为然也。嘿嘿不欲饮食者,为胆邪乘胃,非中府自失消化之力。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者,藏府指肝胆而言,胆形如囊,位于肝叶之内,故曰相连。肝气应升,回流入肺,为生阳再化之根。胆气应降,宣化于肠,行疏泄谷精之用。乃脉之流行,亦资于胆气之鼓荡,故称十一藏皆取决于胆,而十二经由心气主之,胆气壮之。今浊气上而不下,故曰邪高;清气下而不上,故曰痛下。所以浊上而邪高者,由胆气应降而反升,故呕。所以清陷而痛下者,由肝气应升而反降,故痛。以肝气下降,则清气陷而络血下郁,其痛当在少腹之部,故曰痛下也。此由真气虚弱,致令升降不利,故以血弱气虚,统病变转属之因,明少阳皆半实半虚之证。脉当浮弦而数,若呕逆者,脉必关上升鼓;若腹痛者,脉必时一紧弦,皆宜以小柴胡法加减治之。假令服柴胡汤已而转渴者,当为转属阳明,以柴胡汤有人参、黄芩、栝姜根诸品,皆彻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剂,得汤口渴应止,而反渴者,必为中焦热实,清上之品,未足制胃阳燔灼之盛,脉象亦必转洪大可知,故决为转属阳明之候,以法治之者,指当用白虎法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太阳部分,为肌表两层。表气统于手太阴肺,卫气所从出也;肌腠统于足太阴脾,营气所从出也。营卫两伤,不独表气不固,肌理亦不密,病邪直薄太阳,陷于胁下。胁下者,寒水之脏所居也。正气从里出表,与外邪相抗,邪气胜则生表寒,正气胜则生表热。休作有时之由,古未有能言其意者。盖病虽起于营卫两虚,惟两虚之中,必有一胜。设卫气差胜,则卫气出于邪争而作于昼,以卫气昼行于阳也;设营气差胜而卫阳虚,则营气出与邪争而作于夜,以营气夜行于阳也。正气历若干时而胜,即历若干时而休,此休作有时之确证也。尝见病疟之人,休作日早则易愈,日晏则难愈。盖以发于清晨,卫阳强盛,发于日晡,卫阳日消故也。所以默默不欲饮食者,消水之力气为主,气尽则肺不能肃降,而水之上源渟,渟则不渴;消谷之力脾为主,血弱则脾不能健运,而消谷之力微,微则不饥,水与宿食俱停,故不欲饮食。至于“脏腑相连”数语,尤为解人难索。吾直以为“脏”即“肾脏”,寒水之脏也;“腑”即“膀胱”,寒水之腑也。脏腑相连,为下焦决渎之道路,即西医所谓输尿管,《内经》所谓水道出焉者是也。盖肾与膀胱以二输尿管相连属,故仲师谓之脏腑相连。邪正相搏结于胁下,适当太阳寒水脏腑相连之处,下焦决渎,阻而不行,于是胁下之痛,下连少腹。太阳标阳吸于上,下焦水道阻于下,遂至倒行逆施而成呕。且痛之为义,本为邪正相持,水壅肾与膀胱,而痛连一脏一腑,究其实则为下焦不通,《内经》所谓不通则痛也。至若方之所以用柴胡者,柴胡发表寒也,黄芩清上热也,此为寒热往来设也;人参所以滋肺阴,以其主气也,大枣、甘草所以助脾阳,以其统血也,此为血弱气尽设也;生姜以安胃,则不呕,生半夏以去水,则一脏一腑之痛消,而以外无余事矣。惟服小柴胡汤而渴,则证属阳明白虎承气,随证酌用可也。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原文为“血弱气尽”之“尽”字,当为“虚”字之误,气尽则气绝而死矣。胸胁相连,原文为“脏腑相连”,病在胸胁,不在脏腑,故改之。逊斋亦如是说。血弱则营虚于内,气虚则卫虚于外,内不能守,外不能卫,则腠理开发,而外邪乘虚得入矣,入则与腠理三焦之气相击搏而留结于胸下,营气与之争于内则发寒,卫气与之争于外则发热,即正邪分争而为往来寒热也。因血弱气虚,正气不充,不能作胶着之抗拒,而为间歇之争夺,故寒热之发而为休作有时,此为少阳之特有症状。少阳主三焦油膜淋巴分泌腺之运化生理,外邪结滞于少阳领域之内,致胸下淋巴管阻塞,水液不能回流畅通而压迫胃脏,胃腺亦不分泌,于是嘿嘿不欲饮食。嘿嘿为热郁于胸中,淋巴管阻塞肿胀,压迫神经作痛,压迫胃脏作呕,则在于胁下,故曰“邪高痛下”也。

少阳之主证为胸胁痞硬而呕,如一百〇五条,其间有“或渴”之文,渴非其主证;今服柴胡汤已,而渴者,是三焦淋巴畅通,热郁于胸中者得入于胃腑,津液耗散而作渴。胃属阳明,故曰“属阳明”也。“以法治之"而不言方者,盖自用柴胡汤助功能枢转之后,视病人之身体如何而为各不同形之病变也;如为渴而小便不利者,则以五苓散主之;如为渴而烦热者,则白虎汤主之;如烦渴而胃阴虚者,则人参白虎汤主之;如渴而腹满者,则调胃承气汤主之;如渴而谵语、大便闭结者,大小承气汤主之;烦渴而少阳证仍旧者,则柴胡白虎汤主之;渴而少阳证仍在,大便实者,则大柴胡汤主之。渴虽不一,而属于阳明则一,但兼证不同,治即不同,故曰“以法治之”也。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太阳病,若其人血弱气尽,尽犹云穷乏,则肌肉不实,理弛开邪气因直人少阳之境界,与正气相搏,正气退而结于少阳所主之胁下,正邪或分或争,争则往来寒热,分则休作有时,其默默不欲饮食,是邪入胃,由于三焦与脏腑相连,人胃之邪居于高压,正气退结于胁下,则其痛必下,邪高痛下,压力大,抗力亦大,故使呕也,小柴胡汤疏达主之。柴胡汤服已,渴者,呕已伤津,更加小柴之姜夏,则津愈伤,邪从阳明本气燥化乃不属胃,而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气尽”是“气虚”之误,否则,气尽则人死矣血弱是荣弱,气虚是卫虚,荣弱则不守,卫虚则不固故腠理开而邪易入,此申言前节之中风证也。表邪乘腠理之虚而入,与正气互结于三焦油膜之总汇之胸膈中因而寒热往来,邪正相冲则病作,邪正不相遇则病休,正气循行有定时,故休作亦有定时。默默者,邪郁而火不宣也。不欲饮食者,邪郁而水不化也。“脏腑”二字太泛,应是“胸胁”二字之误。胸胁相连,故邪在胸膈者,其胁亦作疼,以膈膜与胁膜相通故也。然疼虽在下之胁部,而邪实结于上之胸膈,在上之邪,往往上逆故易于作呕。小柴胡专开胸膈之结,清利三焦之水火故为主方。火清水利,应不作渴,设服柴胡汤而渴者则邪不在三焦之膜,而在阳明之胃矣。

呕为少阳之专证,故《经》云“少阳喜呕”,盖其邪在膈上故也。胁为少阳之兼证,盖胸胁相连,其油膜均相通耳。此与妇人热入血室同理。盖月经行后,血弱气虚,邪由三焦,以至胞室,《金匮》亦是用小柴胡。喻氏疑此节即妇人中风,热人血室,亦非无见。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上节因上节渴证而发也。《内经》曰:血在脉中,气在脉外。内贯三焦,外通腠理,三焦为化气行水之道路,腠理司营血卫气之出入。《今释》者言淋巴系古书所谓三焦,查无此说。时人指淋巴系属太阴脾经,与三焦纯属气化,大异其旨趣,此方近是。血弱气尽,腠理空虚,风邪从腠理内入胁下,居两大板油中,乃三焦之腑。三焦根于肾系,由肾气生胁下两大板油。邪居于此,正气欲出不得,与邪结于胁下,当然非《今释》者所谓胁部淋巴腺肿胀所致。《评释》者言膜上下无淋巴腺,亦非。据生理家言,淋巴腺在颈部、腋窝、鼠蹊部最为显明,非此三处外,无淋巴腺也。其寒热往来,休作有时者,纯是气化作用,习科学者,当不能洞彻其所以然。正与邪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正邪互有胜负,所以寒热往来;正与邪不相值则休,相值则作,所以休作有时。胸与胁一膜相运,胁下之结,一日不解,太阳之气,一日不舒,郁于胸膈,欲外不能,欲下不得,心主言笑,此时正当心下,又欲笑不能,欲言不得,所以嘿嘿。不欲饮食者,天彭曰:《内经》言胃有大络,指胃通于焦膜中之管窍,生理家亦言横膜当胃上口。何以不欲饮食?上焦网膜与胃脘相接之处,窍道不通,所以不能纳也。《评释》者谓胸胁有热,足以害消化系统之机能,热袭于胃,即发生消化障碍,是为近之。脏腑本自相连,胃病必及于脾,脾不升肝亦不升。脾主膏油,生膜网上,胸胁与腹,一膜相连。大小肠膜油最多,又属消化重心,湿热最甚,肝郁于此,不能与脾气同升,腹中当然疼痛。《内经》曰:痛则不通也。邪在上焦,水谷不得入,而痛在下焦,郁气又上逆,是为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服小柴胡已而渴者,血弱气尽,津液无多,又加黄芩之苦、半夏之燥、生姜之辛,其伤津液必更甚。虽有一味大枣之滋养,不足供多味之消耗;虽有人参之生津,而其本阴,其用阳,其味甘,其性热,振胃机能之衰弱,必致脾滋润之大减。脾约胃燥,属阳明也。以法治之者,白虎加人参汤,或小柴胡加生石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金鉴》以呕属少阳,渴属阳明,太嫌拘执。《伤寒准绳》云:“血弱气尽”至“结于胁下”,是释“胸胁苦满”句。“正邪分争”三句,是释“往来寒热”句。嘿嘿不欲饮食,兼上文满痛而言。“脏腑相连”四句,是释“心烦喜呕”。刘栋亦云此节是上节注文,似为有见。然腠理大开直通内膜,比风中肌肉更甚,仅言其痛必下,于兼见七证,除腹痛外,遗漏太多,指为上节注文,未免简而不括。细究此节,重在“属阳明”一句。前节之渴,在未服小柴胡汤之前,系少阳之兼证;此节之渴,在既服小柴胡汤之后,为阳明专证。其论文为历叙少阳致病之原因及证变之现状,并于前节所未言明者,随笔补之,以便后人之寻绎,亦著作者嘉惠医林之苦心也。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血弱气尽腠理开,言气血皆虚之人,常汗孔开张而汗出,邪气因是而入半表里,与正气相搏击也。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何谓?间日答日正与邪争,正胜则气外出而热,邪胜则气内人而寒,故寒热休止,动作俱有时候也。默默不欲饮食,相火内郁,君火内炎,神昏故默默。胆居肝之内,故曰脏腑相连,相连则胆病传于肝经,邪由表传里,故曰其病痛必下,入于肝也。邪由表上高处下降,则邪气内降于胃而为呕,故以柴胡治之, 渴为胃燥之症,服柴胡而渴,其邪由经气而人阳明,故以阳明之法治之。

此言少阳之邪有表里传、经气传之治法也。按六经皆有表里、经气之传,少阳之表里传,由少阳传入厥阴是也;经气传,由少阳传入阳明是也。又按经气传本由阳明传少阳,因少阳居半表里,由半表里传里亦为经气传也,此地位上之关系,与太阳稍有出入也。传至阳明,可以下法治之矣。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按此条文义,似有脱佚,字句亦欠妥贴。各注均多见及,旁采博微,从求通贯。成无己引月郭空时为说,方中行举经事适断为说,尤在泾就亡血和新产为说,均言之成理,但此均非本经的本义,疏之使通,聊便学者,只是得失参半。玩索条文,骤观似与上条有重复。邪高痛下,高下二字费解,上半未言呕,故使呕三字,嫌无根。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似若颠倒经次。先少阳而后阳明。宜乎舒驰远陶节庵辈,不无背言。开首血弱气尽四字,语病尤大,人以气为生命,气尽命将焉?柴胡证何得有此。伤寒汲古改尽为虚,于义较协,然改字训经,终近武断。通其所可可通,阙其所当阙,庶为善读。学者须知此条是诠释上条。与本栏下文伤寒十三日两条,和太阳上篇阳旦证两条,可互参。王肯堂注”血弱气尽,至结于胁下是释胸胁苦满句,正邪分争三句,是释往来寒热句,默默不欲食,兼上文满痛而言,藏府相连四句,释心烦喜呕”。颇为得旨。观康平本比条低一格写,不与正文同一看待,这就是说明并非仲景自释,乃叔和或叔和后读者添注。世后混入正文,致生如许葛藤。学者更须知皮毛邻接肌肉,故阳明即紧接太阳。腠理外通皮毛,所以上条有太阳的少阳,太阳的阳明等诠说。本栏是辨少阳证,少阳而太阳是由内以返外。少阳而阳明,是由内而入下。本条煞末掉顾一笔,推传阳明,来路去路,各各分明,通体玲珑。少阳生理活泼如绘,此等精蕴处,后世诸家,望尘莫及。恐非叔和不辨,吾人尤当明辨。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补缺:《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统血,心主血,肝藏血,都在上焦,属半表半里的核心部位。“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血的重心在胸腔,小柴胡汤的作用部位在胸腔,作用对象为气血。“脏腑相连”是通过气血来沟通的。上焦脏有病,下焦腑当受其影响五脏代谢产物要通过六腑排泄,所谓“和调五脏,酒陈六腑”。柴胡汤证的主要症状为胸胁苦满。《皇汉医学》结合临床经验,沿肋骨方向向上推按,其下有抵触感,认为是淋巴导管壅塞,毒素随淋巴和淋巴腺到达横膈膜上下,引起淋巴导管继发性病变。这样看来柴胡汤可解决淋巴腺阻塞之胸胁苦满症。“三焦”其实体即淋巴胸导管,“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道者,三焦也。淋巴的原意是水的意思。柴胡汤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具有输通三焦水道之效。胃肠中水的回复要通过淋巴导管来完成的。参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此证多认为是小柴胡证,上焦不通之故。人体除心血管外构成三焦水道的就是淋巴系统。古人多认为三焦有气无形。我们不能把三焦看成空洞无物因为主水液代谢的实有其物。民间治疗淋巴结核的验方就是小柴胡汤,这样看来,小柴胡汤疏通淋巴在临床上已得到了证实。条文中后半段,单纯口渴为阳证,而未形成阳明病,故曰属阳明。参71条“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本条论述少阳证形成过程。病在太阳,人体输送大量津液到体表欲祛邪外出,若未能祛邪,正气不支,欲向里退守,故在表之气血减少,皮肤腠理由致密变为疏松,邪气趁机而入,与正气相搏于胁下,正邪交争,正气进邪气退则恶寒,正气弱邪气进则发热,故往来寒热,正邪交争稍停则休作有时。热邪积于胸腹腔间,则嘿嘿不欲饮食。半表半里,布有心肺、肝脾、胃肠、肾脏等诸多脏腑,热及胃肠水谷之海,激动水气则腹中痛,胸上有热而腹中水气作痛,亦可作呕,主以小柴胡汤。但若病势剧烈,由太阳传入半表半里,之后又传于阳明之里而见渴,可以白虎汤治阳明里证。临床上可在少阳阶段兼见阳明证时处以小柴胡加石膏汤。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血弱气尽”至“结于胁下”是释胸胁苦满句,“正邪分争”至“休作有时”是释往来寒热句,“嘿嘿不欲饮食”是因苦满与喜呕之故,“脏腑相连”至“故使呕也”是释心烦喜呕。以上主证以小柴胡汤主治之。注家多以本条为上条注文。此示小柴胡有主症四则,而以胸胁苦满为首要也。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血弱气虚,表示这人本来身体就此较虚弱,血不够,气也不够,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胸下;平常身体好的,一定停在表上,也就是停在太阳证上,就是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如果这人身体比较虚、或是女性遇到经期来,病毒一进来就结在胸胁的下方淋巴结的地方,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进食,就是不想吃东西了,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痛在中焦,造成呕,邪在上焦淋巴系统里面。故名邪高,小柴胡汤主之。我们用小柴胡汤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然后把病毒排除,中医不去管哪一种病毒,用邪字来代表是最好的。

一看病人是少阳证,药熬出来的时候,病人已经进入阳明证了,喝了药汤后,少阳证好了,阳明证出来了,这是好现象,因为阳明无死证,就是吃完小柴胡汤后,病人有口渴现象,照理说,小柴胡汤里面有生津的大枣、人参、甘草,病人应该不会口渴的,所以渴就是进入阳明了阳明的主证就是渴,大承气汤也会有渴证,白虎汤也会有渴证。如为渴而小便不利者,则以五苓散主之;如为渴而烦热者,白虎汤主之,这个烦热是壮热,高烧到三九、四十度,平常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不会壮热四十度,这么高温都是白虎汤证了;如烦渴而胃阴虚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胃阴虚就是胃的津液不够了,所以会用到人参,本身是白虎汤证,再加上心下痞,胃里面很难过,闷闷的不好消化才会加人参下去;如渴而腹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如渴而谵语大便闭结者,大小承气汤主之;烦渴而少阳证仍旧者,则柴胡白虎汤主之,就是小柴胡汤和白虎汤的加减;渴而少阳证仍在,大便实者,大柴胡汤主之。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少阳病,特别是小柴胡汤证的病因和病机。上条讲少阳续发于伤寒或中风,本条是病邪直接侵犯少阳,从而补充了少阳发病的原因。同时又阐述了少阳病的病理机制,因此,这两条应联系互参。为何外邪不经太阳而可直接侵犯少阳呢?原因是“血弱气尽,腠理开”,人体气血虚衰,腠理不固,外邪乘虚直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胁下是少阳所属的部位。正邪分争,各有胜负进退,故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休作与往来的意义相仿,说明寒热不同时出现,而是寒休热作,或热休寒作。既然邪犯少阳,必然殃及其他脏腑,因为人之“脏腑相连”。少阳胆为腑,胆附于肝,少阳与厥阴经脉互相络属。肝胆表里相连,所以“其痛必下”。所谓“下”,非指位置的高下,而是指其所影响的器官以及病变发展的趋势,即由表及里,胆病及肝,以致肝胆之气皆为不利;或旁及脾胃,致胃气不和“故使呕也”,脾气不和则“不欲饮食”。辨证至此,其理已明,用小柴胡汤主治无疑。

少阳之邪不解可转属阳明。少阳病服小柴胡汤以后,如果少阳之邪得解,胆气疏利,三焦通畅,津液得复,其病则愈,也不会再作渴证。如果服汤后反见渴者,是少阳之邪转属阳明,而不是少阳病的兼证之渴。因其邪传阳明,少阳证已罢,这种渴证是服汤后出现的新问题,也即是阳明里热,灼伤津液的病理反映。不过此时邪热初传阳明,尚未热结成实,仅是阳明热证而已。治疗当然不能再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而应以清法治阳明之热。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疾病是运动变化的,传经必有其特定的证候反映,少阳邪传阳明,必先见口渴一证,临床当须注意;二是说明六经传变并不受其正常排列顺序所约束。《伤寒论》三阳经是按太阳、阳明、少阳的顺序排列的,也有人提出少阳属半表半里,应排在阳明之前。其实原著虽如此排列,而论其病变则不拘泥于此。如太阳可传少阳,少阳可传阳明等等,不一而足。临床应据证而辨,以客观证候判断六经病证的传变趋势与转归。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条可分四节来理解:“血弱气尽······结于胁下”为第一节,是对胸胁苦满成因和病机的解释。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就是气血虚弱,腠理不固,为少阳病的内因,邪气指伤寒或中风的外邪,得以乘虚而入,胁下乃少阳经的循行部位,邪气入于少阳,少阳的经气阻结,所以胸胁苦满。

“正邪分争······嘿嘿不欲饮食”为第二节,解释往来寒热与嘿嘿不欲饮食的病机,由于邪在少阳,处于邪正相持局面,邪胜则寒,正胜则热,互有胜负,相争不已,所以往来寒热;胆木郁结,无以疏利胃土,所以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小柴胡汤主之”为第三节,解释胁下痛与腹痛以及呕的机制与少阳病的主方。脏腑相连,脏指肝,腑指胆,肝与胆相连,肝能克脾,脾能传胃,脾与胃亦相连。肝位较胆为下,邪在少阳而痛在胁或腹,所以是邪高痛下,肝气横逆,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则呕,这表明呕为胆热所致,因此,呕为少阳主证。不论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还是呕逆胁腹疼痛,总由邪结少阳所致,所以宜用小柴胡汤主治。“服柴胡汤已·······以法治之”为第四节,嘿嘿不欲饮食,为小柴胡汤主证之一,其原来不渴可知,虽然间有或渴,但其他主证尚在,渴亦必不太甚,所以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蒌根,即可收效。今服柴胡汤后,由不渴演变为渴,表明胃热津伤较甚,因知少阳之邪已经转属阳明,那么,就应该按照治阳明的方法以治之。然而未出具体方剂,只提出“以法治之”,不难看出,是示人灵活掌握,以避免执方之弊。对于脏腑相连,尤氏释为肝胆,理由为胆寄于肝,地逼气通;黄氏释为脾胃,理由为脾脏胃腑,以膜相连。两说理俱可通,但据小柴胡汤证的机转,以少阳胆病为主,因此以肝胆说较胜。有些注家,认为本条文理不相连续,疑有阙文。但我们学习本条,要在领会其精神实质,与上条相互印证,融会贯通,其意义就可更加明白,是否有阙文,读者可领会自得。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小柴胡证的病机是:患中风或伤寒后,因阳气消耗而气血不足,腠理不固,表邪长驱直入,邪入半表半里,即形成了小柴胡汤证。

“结于胁下”,是解释胁下苦满和痞硬;“正邪分争”,是解释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是阳气不能枢转外出,少火被郁所致。“脏腑相连”等四句的意思,是说人体的内部脏器,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既能互相制约,也能互相传变。如邪入胁下,胆能传肝,肝能克脾,脾能传胃。因此邪的部位虽高居胁下,也能使脾络不通而腹痛;胃气不舒而呕吐。痛和呕,虽然部位有上下之分,但其原因,都是因邪结胁下所致,故以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和阳明的分界,应从呕和渴来鉴别。呕多,仍属少阳;渴,才是属于阳明。小柴胡证,虽然也能有渴,但为或然证,同时又必与其他柴胡证兼见,只是涉及阳明,而不是正式的阳明病。如果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治疗后,其他柴胡证罢,而渴的,才是转属阳明。或清或下,当根据阳明的治法处理,就不可再用小柴胡汤了。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96、97、266条合论】本证成因:第96条和第266条提示太阳病邪传入少阳;第97条提示少阳本经直接受邪,其原因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也就是气血虚弱,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

主症和病机: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就是往来寒热,时作时休,这是风寒邪气侵袭少阳经的表现,少阳为小阳,抗邪之力较弱,少阳受邪,正邪分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胁下硬满、胸胁满不去胁下满等症,皆发生在少阳经脉所过的部位,属邪伤少阳经脉,经气不利的表现。“嘿嘿”是心中不爽快的一种感觉,心中不爽快,自然神情也会抑郁木然,这是由于胆腑气郁,疏泄不利,精神抑郁所致。不欲饮食、不能食,则是由于少阳胆腑气郁,导致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减退所致。心烦是少阳郁火循经上扰心神的表现。喜呕、干呕皆是胃气上逆的表现,少阳病胆火内郁,最容易横逆犯胃,这就是第97条所说的“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的意思。因为胆热最易犯胃,导致胃气上逆而见呕吐,所以在《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表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脉沉紧或如第100条所说阴脉弦,紧即是弦,阴脉即是沉取时的脉象,脉沉紧和阴脉弦,皆是脉沉弦的意思。少阳气郁,气血内郁而不能外达,故见脉沉;少阳木气因郁而劲急,致使血脉拘挛,故见脉弦。或见症和兼证及其病机:邪客少阳,经腑不和,三焦不利,其病变可及于表里内外上下,故少阳病每多或然之证或兼夹之证。胸中烦而不呕,是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口渴是邪热伤津较重所致;腹中痛为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的表现;心下悸、小便不利,属少阳三焦失畅,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进而水气凌心所致;不渴,身有微热,提示太阳表邪未罢;咳为水饮犯肺,肺气上逆的表现。以上诸证,其病机总由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而致,虽有兼夹之证和或见之证,但在治法上,都应当以和解为主,所谓“和解”我的理解是“和枢机,解郁结”,或是“和枢机,解郁热”。小柴胡汤是治疗本证的主方。第97条所说“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提示少阳邪气可以传阳明,邪气既然传人阳明,出现了阳明热盛伤津液的口渴,那就应当依照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了。小柴胡汤共七味药,可以分成三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是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疏散少阳经中之邪,又有疏理少阳气郁的功效;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郁火。二药相合,经同治,疏清并行,经邪外解胆热内清,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因而条畅通利,针对了少阳病容易经腑同病、容易气郁化火等两大特点,是本方的核心药组。第二组是半夏配生姜,两药皆味辛,以其辛散,可以助柴胡疏通气郁,针对了少阳病容易气郁的特点;又可以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少阳病胆热犯胃,胃气上逆而喜呕、多呕的特点:还可以化痰、消饮、去水,助三焦水道之畅达,针对了少阳病容易生痰、生饮、生水的特点。可见这一组药物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三组药是人参、甘草、大枣,这三个药,可以将其看成是半个理中汤,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半个四君子汤。在治疗发热性疾病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到三个补气的药物?一是因为少阳为小阳,抗邪能力较弱,所以用此三药在柴胡的引领下,可以扶少阳正气以祛邪,有助正祛邪的作用;二是因为少阳之邪容易内传太阴,难经》和《金匮要略》都有类似的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虽然不是肝病,而是少阳胆病,但肝胆相表里,少阳阳气抗邪不力,邪气也很容易内传太阴,使病证由阳转阴。因此用此三药补太阴脾气,显然有防止少阳之邪内传太阴的作用,可谓治中有防,也算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吧。小柴胡汤七味药相辅相成,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而且胆腑清和,则胃能降浊,脾能升清;三焦通达,则水升火降,气通津布,表里之气皆可调和,实是和解之良剂,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故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津液阴阳诸病,皆可加减应用。热病用之可解热;郁证用之可解郁:合补药,扶正以祛邪;合血药,行气以活血;合生津药,解热以生津;合利水药,行气以利水;合化痰药,畅气以豁痰;合温阳药,舒郁以通阳;合养阴药,调气以育阴。加减得当,男女老幼,外感内伤,皆可应用真可谓是左右逢源,被历代医家所珍视。方后注云:“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所以用去滓再煎之法,乃因方中药物性味有寒、温之差,苦、甘、辛之异,功用又有祛邪与扶正的不同,煮后去滓再将药液加热浓缩,可使诸药气味醇和,寒热同行,攻补并施,作用于同一枢机,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伤寒论》中采用煮后去滓再煎这一方法的,除小柴胡汤外,还有第103条的大柴胡汤、第147条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在“太阳病篇”讲到的第149条的半夏泻心汤、第157条的生姜泻心汤、第158条的甘草泻心汤、第161条的旋覆代赭汤等,共7个方剂。不过柴胡剂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的,泻心剂则是和解半上半下之枢机的。其他虽然也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如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等,为什么不煮后去滓再煎呢?因为这些方剂不属于和解剂,药物的作用部位不在同一个枢机位点,而是寒热攻补各行其事,这就像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一样。由于少阳病多或然之证,故小柴胡汤又有加减之法。若胸中烦而不呕,是热聚胸胁,未犯胃腑,热聚则不得以甘补,胃气不逆则不必辛散降逆,故去人参、半夏,加栝楼实以除热荡实;若渴,是木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津伤,故去半夏之辛燥,加人参、栝根之甘苦清润,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是木郁乘土,脾络不和,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以止痛;若胁下痞硬,乃邪郁少阳之经,阻遏较重,故去大枣之壅滞,加牡蛎以咸寒软坚;若心下悸、小便不利,为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以利水;若不渴、外有微热,是太阳表证未罢,无里热伤津之象,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以解外;若咳者,属水寒犯肺,肺气上逆,故去人参、大枣之甘补,去生姜之辛散.加干姜温化寒饮,加五味子敛肺降逆。小柴胡汤是现代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张方剂,正像上面所说,外感内伤,男女老幼,各个系统病证,只要病机符合少阳枢机不利者,皆可应用。但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治疗发热性病证,小柴胡汤有极好的解热效果,在《伤寒论》里,治疗往来寒热、呕而发热、头痛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热人血室寒热交作如疟。临床运用小柴胡汤解热时,柴胡要用解热作用好的北柴胡,而不用解热作用较差的南柴胡或竹叶柴胡,剂量要在15克以上。二是用于治疗肝、胆、胰、胃、肠等消化系统的各类病证,如肝炎、肝脾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功能紊乱、慢性胰腺炎、各类胃炎、肠炎、十二指肠壅积症、胃肠神经症、痢疾、便秘、呕吐、泄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用小柴胡汤,主要用其疏解气郁,条畅枢机的作用,枢机畅利,则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就可以得到促进和调节,此时柴胡用10克左右就可以了。三是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由于少阳枢机的畅利,关系到精神情志的条畅,所以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精神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癔症等,在这种情况下用柴胡,也是取其解郁作用,一般用量10克即可,也可以用南柴胡或竹叶柴胡。四是用于治疗妇科和男科疾病,由于妇科疾病和某些男科疾病,多和肝胆疏泄功能失调有关,所以用小柴胡汤和枢机,解郁结,就可以达到调理月经、改善性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产褥热、月经紊乱、痛经、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阳痿、睾丸炎、不孕不育症等皆可应用。五是用于治疗心、肾、肺的疾病,由于少阳病涉及到三焦,三焦气机不畅,水道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于是就可以导致痰饮内生。痰水犯肺,就可以出现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的咳喘,因此用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水邪上凌心阳,又可以导致心悸不宁,因此用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多种心脏疾病。水邪下浸,还可以导致小便不利,水肿,所以用小柴胡汤加减,还可以治疗肾的病证,如肾小球肾炎、肾孟肾炎、尿道结石等。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承接上条专门补述小柴胡汤证的发病和主要脉症的机理,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自“血弱气尽”到“结于胁下”为第一段,讲的是少阳发病的机理。所谓的“血弱气尽”,就是气血不足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腠理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外邪便乘机侵犯到了少阳,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胁下”是少阳经络分布循行的地方,结于胁下就提示了病位在于少阳。同时,血弱气尽说明了少阳发病一般存在正气不足的体质因素,这也为临床在一派实性脉症的情况下,小柴胡汤竟然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虚扶正提供了证据。自“正邪分争”到“不欲饮食”为第二段,主要讲的是往来寒热的机理。无论哪一经的病,应该说都是“正邪分争”,所以一句正邪分争并不是往来寒热的理由,关键在于正邪分争在什么位置。少阳属于半表半里的枢机位置,如果正邪分争在这个位置,必然呈现一种互有进退的拉锯状态,邪气胜正气退就先恶寒,正气胜邪气退就后发热,正邪如此地来来往往,于是就出现了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情况。使得往来寒热成为少阳病和小柴胡汤证标志性的症状。自“脏腑相连”到“小柴胡汤主之”为第三段,主要论述的是少阳病呕吐的机理。喜呕是少阳病的主症和常见症,所以仲师一定会单独说明其中的道理。“藏府相连”,讲的是脏腑之间的整体观,这里具体指的是胆与胃的相关性,邪气进入少阳,胆气失于疏泄,就会克伐中土,造成胆气犯胃,胃气上逆,“故使呕也”。这个病机的过程,仲师用“邪高痛下”作了解释。胆与胃同居于中焦,胆腑位于胁下,位置相对偏上,胃腑相对偏下,现在是胆腑病了,所以叫做“邪高”,意思是邪在高位。痛下的“痛”字在这里可以作为“病”来解释,木邪乘土,胆气犯胃,出现呕吐,所以叫做“痛下”,意思是病症表现在下面。往来寒热,喜呕,再加上默默不欲饮食,这是典型的少阳病,自然要小柴胡汤主之了。自“服小柴胡汤已”到文末为第四段,是预设少阳病有转属阳明病的辨证,主要的辨证指征是口渴。少阳是一阳,发病后阳热比较轻浅,伤津的程度很轻,一般是不渴的。就是出现了口渴,也是很轻微的。如果口渴非常严重,说明疾病已经转属了阳明,所以仲师说“属阳明”。既然属于阳明病了就应该用阳明病的治法治之。最后这个转归的预设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提示了六经辨证的恒动辨治思维。

【疑难解析】

结于胁下与邪高痛下——脏腑经络的问题:有人否定脏腑经络学说,甚至搬出徐灵胎的“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来作为佐证,岂不知在“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的前面,徐灵胎先行写下了“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而且主次先后非常地明确,徐氏论述和观点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十分辩证的。企图用断章取义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结果可想而知。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不要经络脏腑的,直接把这种偏激的、错误的认识强加给仲师。我们就不必说原文中的“胃家实”、“脾家实”这样明确的脏腑发病的概念,本条仲师亲自用结于胁下与邪高痛下来解释往来寒热和喜呕,就足以证明六经辨证没有离开、也不可能离开经络脏腑。十余年前我曾发表过“论肝位中焦及其意义”一文,主要纠正中医高等院校教材中关于肝脏位于下焦的错误说法,文中我就引证了《伤寒论》97条的“邪高痛下”一说。意在说明古代中医关于肝胆脏腑的定位十分清楚不容置疑,就是在(右)“胁下”,而且还在脾胃之上。我们常常津津乐道说中医有两大特点,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但有时又会陷入思维的混乱。比如讲辨证论治,就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思维的唯一,不知道中医还有不辨证论治,更不知道中医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以前是不辨证论治,而在《伤寒论》以后,不但开了辨证论治之先河,而且还更进一步发展了不辨证论治。再比如一讲整体观念,又“整体”得一塌糊涂,甚至有人认为中医没有脏腑解剖,也有将脏腑的位置搞得颠三倒四,将肝胆从“胁下”中焦搬到下焦就属于这种情况。有人争辩说:下焦的大部疾病尤其是妇科疾病不都是与肝胆有关吗?试问:哪一个部位的疾病与肝胆有关,就可以认定肝胆长在哪里吗?肝胆位于胁下,其经络走少腹环绕阴器,其疏泄调情志行气血,当然下焦少腹及妇科诸证均与肝胆相关。还有人质疑:不是肝肾同源吗?肾脏既然位于下焦,肝脏当然也是如此。岂不知所谓的“肝肾同源”是讲肝血与肾精之间的生理互化关系。就像“心肾相交”一样,讲的是心火与肾水之间的关系,讲“相交”,并不是心肾上下两个脏腑胶结在一起,“同源”更不是肝肾两脏同处在一个位置。这些都说明了,分析和认知思维的混乱,常常是某些争论问题的根源所在。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少阳病的发病机理及转属阳明的证治。提示少阳的体质状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病机病位为“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即人体气血虚弱,阳气不能卫外,腠理疏松,外邪乘虚侵入,邪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胁下为少阳所主的部位。正邪分争,互有胜负,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肝胆相连,脾胃相关,肝木乘脾,则为腹痛;胆热犯胃,故使呕逆。“脏腑相连………邪高痛下”,乃言木土之间的制约关系。克我者“高”,即肝胆;我克者“下”,即脾胃,肝胆脏腑相连,脾胃升降相因,肝木乘脾土则为腹痛,胆热犯胃则呕逆。正如《灵枢·四时气》所言:“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本条所述仍属于少阳病,治疗亦当用和解之小柴胡汤主之。少阳本有“或渴”一或然证,今服柴胡汤后反见渴者,必少阳证罢,此处之渴当属阳明证,其渴的程度比少阳或然证的“渴”要重,且当有阳明见证,应从阳明证论治。

值得再一次强调的是,张仲景专门在本条原文中对上条原文提出的少阳病的主证“往来寒热”进行了解释,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惜字如金的张仲景很少有专门解释机理的例子,专门对“往来寒热”进行解释,是怕后世的医生将其解释成“半表半里”吗?可惜的是,张仲景破例对此进行了解释,后世的医生还是视而不见。


吕英《伤寒一元解》:

1.血弱气尽,反映在表之营卫气血不足、腠理疏松。在太阳界面邪气伤人依日出规律,在此种防御功能条件下,出现了厥阴风木之气下陷至一脏五腑至阴土中,太阴阳明湿燥相搏,木有阴阳肝胆,土有阴阳脾胃,土木不和,必然出现寒热虚实错杂证。

2.第97条之情形的气机失常涉及太阳(厥阴)、阳明、太阴、少阳四个界面,病机为土虚、土中形成寒热气结并郁而化热,太阳失开、土中太阴阳明升降乖乱,部分郁结于少阳经气所过之胁下,少阳枢转无力。

3.土中太阴阳明之气因寒热二邪深陷其中斡旋不得,且有余之气因甲胆失降逆上而化火成毒,如此正邪相争,依卫气出入,从阳热化,从阴寒化,形成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木克脾土,运化无力,出现默默不欲饮食。

4.脾胃相表里,胆肺胃又同主降,第97条之木气下陷,横逆中土后又直升,故其邪高而痛下。

5.临床痛下以根本病机在至阴土中,易于理解,胆胃之气逆上则呕也。

6.兼具枢转下陷土中之寒热气结、升散郁火、清解火毒、降胃肺胆之功效者,是对治少阳枢机不利的小柴胡汤。

7.此条病机为邪陷土中太阴阳明,服小柴胡汤后出现渴者,属阳明热证。这是常见的病机变化规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