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须知:
太极人都是修身养性之人,
千万不要以单篇文章观点来以偏概全,
千万不要只以技击来衡量彼此功夫境界,
千万不要偏执己见阻碍自我功夫进步,
我们以武汇友,
我们以太极为缘,
一起在太极拳的时光里慢慢变老,
一起在太极拳的岁月里悠然静好,
一起在太极拳的研习中感悟身心至宝,
一起在太极拳的进步中完善自我,
一起在太极拳的境界中超越自我。
关于杨家太极拳的练功方法介绍,我之前文章也分享过很多,特别是以二十四太极拳为载体的方式进行示秘,有心者应该多少会有点印象。
为了让拳友们更加体会到太极拳的美好,体验到太极拳的乐趣,享受到太极拳的滋养,我重新整理了一份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为载体的杨家练功方法。
如果你是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的,那更好契合了;如果你练习杨氏拳的,以小见大,触类旁通;如果你是学习其他式太极拳的,亦可参考参考,以求增益自我。
其中方法可能寥寥数语,但请别轻视而过,须知字字珠玑,方法得来不易,请放空自我,认真阅读、理解、领悟之。若能给到大家点滴益处,亦不负此番遇见!
24式太极拳是从杨家太极拳中精选组编而成的,其中练法亦由少数人掌握,而大家看到的24式太极拳更多的只是形体的外动,并无内里练法,若有只言片语之方法练之亦能得太极拳之滋味。
预备式:1.心静,体松,2.中正安舒,松静自然,3.腹内松净气腾然。
拳论说“先在心,后在身”,把心安住,才能拳由心发,心要安静平和下来,不能心浮气躁。身体周身要放松,放松才能“有得”,预备式可以调身心,调身,调息,调整好自我状态,才能更好地启动内在气机,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
起势:1.松肩,松肘,2.用意不用力,3.脚到手能通达。
用意不用力是重点,是贯穿练拳始终的指导原则,预备式是无极状态,起势开始往后则可以称是太极状态了,上下通达可以是手能到脚通下去,脚亦能到手通出去。太极拳能通经络活气血,更能通达“有无内外”。
左右野马分鬃:1.(抱球过度动作)上手护住头面部,下手护住裆部,此处与外传练法不同,为技击练法。2.神意如奔驰之野马,腰为主宰。3.此势手部动作不可散,要周身一家。4.弓步初练时不可以太大,以免散乱。5.切记不用力,贯穿所有动作。
白鹤亮翅:1.如鹤之悠然养神气,切勿造作缚自我。2.杨家太极尤分清虚实,要大虚大实,分得清清楚楚。3.神领起,气下沉,上虚下实之态,上下对拉,身体有拔长之感。4.切勿憋气,勿用力,勿用劲。5.周身虚灵。
左右搂膝拗步:1.此势用法十分轻灵,注意腰为主宰,由腰带动。2.下能接地之力,不可蹬地使力,是接不是蹬。3.脚能上通至手,须仔细研习。
手挥琵琶:1.节节贯穿地收,以身领手,轻灵活泼。2.以腰为轴,松肩,松沉腕。3.胸不可憋气,气要下沉。4.此势要多练,技击功夫很实用。5.由脚而腰而手蛹动而出而收。
左右倒卷肱:1.此势可理气机。2.周身不可散乱,要劲整一家。3.每一个动作都要用意识去放松,不止是前进或是后退,松为太极功。
左右揽雀尾:1.此势含四正劲:掤、捋、挤、按,若在推手训练中可多体会四种劲的区别,不可马虎。2.不用力,不僵滞,不紧张,要多去体会。
掤: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捋:注意两腋须留有一拳之空隙,随腰作捋。挤:不可用力硬挤或巧挤,肘不可抬起,肩不可耸起。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是手指而不是只到手。
单鞭:1.练身备五弓之势也,脚到手,手到脚,能下传能上达,上下贯通也。2.含胸转腰才能圆活起来。3.鼻尖,手尖,脚尖三尖相对,用意对,不能散漫,要整体一家。
云手:1.腰脊为轴,立身中正,不能随便转动。2.脚掌脚跟不能蹬地借力,此为秘传。3.松腰活胯,不僵不硬不滞不呆板。
高探马:1.意:如拉着马的缰绳,另一手去摸马头。2.拔腰,拔长身肢,上下对拉。3.上领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
蹬脚:1.劲透脚根,但不是使力。2.心气不可上浮填胸。3.不可紧张、僵硬、呆滞。
双峰贯耳:1.落胯。2.沉气。3.松肩。4.整体劲。5.气不可上浮。
下势:1.松腰胯。2.松肩。3.节节贯穿。4.不可僵滞、呆板。5.轻灵圆活。
独立:1.此势可养神。2.虚领顶劲,气沉丹田。3.肘与膝合。
穿梭:1.攻防兼并,化打合一。2.原为四角穿梭,向四方打。3.松柔,不可用力。
海底针:1.节节贯穿。2.一气呵成。3.不可耸肩,不可憋气,不可努气。
闪通背:1.含胸拔背。2.曲蓄有余。3.八面支撑。
转身搬拦捶:1.脚不可蹬地。2.随腰而动。3.拳由心发。4.迈步如猫行。5.拳不可握实。
如封似闭:1.后坐须坐实,并有后靠之意。2.松腰胯。3.此势又名:六封四闭,六欲封关,四大闭上不用,此为修炼功法。
十字手:1.全身放松,本是练功要法,不止在一式上,要贯穿始终。2.双手与膻中穴对应,此是练气功法。
收势:无极而太极,太极归无极,要点与预备式相同,此时收功时须将意识收回关注于小腹丹田处,静呆许可,不可匆忙急促收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67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