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治疗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中医辨证治疗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
2025
03-21

中医治疗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中医辨证治疗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

一,酒精肝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中医在治疗酒精肝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以下是相关介绍:

 

中医对酒精肝的认识

 

中医将酒精肝归属于“酒癖”“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认为其主要病因是长期饮酒,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蕴结于肝,进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此外,久病还可能导致气血瘀滞,形成瘀血内阻之证。

 

治疗方法

 

– 中药方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常见的证型有湿热蕴结型,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肝郁脾虚型,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以疏肝健脾;瘀血阻络型,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

 以下是中医对酒精肝不同辨证类型的方剂等相关内容介绍:

 

1湿热蕴结型

 

– 症状:胁肋胀痛,口苦口黏,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包煎)、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生甘草6g。

 

– 功效:清热利湿。

 

– 方解: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防止苦寒伤阴;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引药归经,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早晚各1次。

 

2肝郁脾虚型

 

– 症状:胁肋胀满,走窜疼痛,情绪抑郁或烦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 方剂: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柴胡9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薄荷3g(后下)、生姜3片、党参9g。

 

– 功效:疏肝健脾。

 

–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为臣药。白术、茯苓、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使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温胃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作使药。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3瘀血阻络型

 

– 症状: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下或见痞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9g(包煎)、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丹皮6g、赤芍9g、乌药6g、延胡索3g、香附4.5g、枳壳6g、甘草6g。

 

– 功效:活血化瘀。

 

–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五灵脂、延胡索、丹皮化瘀止血,消肿止痛;香附、乌药、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甘草调和诸药。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以上方剂剂量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不可自行用药。

– 中成药:如护肝片,具有疏肝理气、健脾消食的作用,可降低转氨酶,保护肝脏功能;复方鳖甲软肝片,有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酒精肝肝纤维化患者。

 

– 针灸推拿:针灸可选取足三里、阳陵泉、肝俞、胆俞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肝脏功能。推拿则可按摩胁肋部及腹部,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酒精肝时,患者需严格戒酒,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肝脏的恢复。

二,脂肪肝

中医在脂肪肝的治疗方面有多种方法,以下是具体介绍: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脂肪肝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饮食不节易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痰浊阻滞于肝;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形成脂肪肝。

 

辨证论治

 

– 肝郁气滞型:主要症状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情绪抑郁或烦躁,胸闷不舒,善太息。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白芍、川芎、陈皮、炙甘草等。

 

– 痰湿内阻型:表现为形体肥胖,腹部肥满,胁肋隐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治以祛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药物包括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甘草等。

 

– 湿热蕴结型:可见胁肋胀痛,口苦口黏,恶心厌油,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为清热利湿,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等药物。

 

– 瘀血阻络型:症状有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胁下或见痞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方剂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药材包括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甘草等。

 以下是中医对脂肪肝不同辨证类型的具体治疗方剂等相关内容:

 

1,肝郁气滞型

 

–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香附10g、枳壳10g、白芍15g、川芎10g、陈皮10g、炙甘草6g。

 

– 功效:疏肝理气。

 

–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枳壳、陈皮理气行滞,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活血行气,与柴胡、香附等相伍,以调畅气血;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使疏肝而不伤阴血,共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早晚各1次。

 

2、痰湿内阻型

 

–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肥满,胁肋隐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 方剂: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苍术10g、厚朴10g、甘草6g、薏苡仁30g、泽泻15g。

 

– 功效:祛湿化痰,理气和中。

 

– 方解: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与半夏相伍,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茯苓健脾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苍术、厚朴燥湿运脾,行气除满;薏苡仁、泽泻加强利湿渗湿之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3、湿热蕴结型

 

– 症状:胁肋胀痛,口苦口黏,恶心厌油,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5g、木通6g、车前子10g(包煎)、当归10g、生地黄15g、柴胡10g、生甘草6g。

 

– 功效:清热利湿。

 

– 方解: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防止苦寒伤阴;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引药归经,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早晚各1次。

 

4、瘀血阻络型

 

– 症状: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胁下或见痞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 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10g(包煎)、当归10g、川芎10g、桃仁

其他疗法

 

– 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肝俞、胆俞、脾俞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也可采用艾灸,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作用,通过皮肤渗透,直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化痰的效果。

 

中医治疗脂肪肝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辨证论治,同时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医治疗肝硬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辨证论治

 

– 肝郁脾虚证:症状为胁肋胀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精神倦怠,舌苔薄白,脉弦缓。治法为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方剂可选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炙甘草等。

 

– 湿热蕴结证:可见胁痛口苦,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垢,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合中满分消丸加减。药物包括茵陈、栀子、大黄、厚朴、枳实、黄芩、黄连、茯苓、猪苓、泽泻等。

 

– 瘀血阻络证:主要表现为胁下积块,固定不移,刺痛拒按,面色晦暗,或见赤丝血缕,朱砂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软坚,方剂选用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加减。常用药材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鳖甲、莪术等。

 

– 脾肾阳虚证:症状有腹大胀满,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法为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物有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等。

 

– 肝肾阴虚证:可见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口干咽燥,心烦失眠,牙龈出血,鼻衄,舌红绛少津,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治以滋养肝肾,凉血化瘀,方剂选用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桃仁、红花等。

 1肝郁脾虚证

 

– 症状:胁肋胀满疼痛,情绪抑郁或烦躁,腹胀,食欲欠佳,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 方剂:逍遥散加减。柴胡 9g、当归 9g、白芍 12g、白术 10g、茯苓 10g、炙甘草 6g、薄荷 3g(后下)、郁金 9g 。

 

–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助柴胡调畅气机;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使脾胃健运,共为臣药。薄荷助柴胡疏肝散热;郁金增强行气解郁之力,为佐药。炙甘草兼作使药,调和诸药。

 

–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

 

2湿热蕴结证

 

– 症状: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口苦口黏,恶心呕吐,目黄身黄,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 方剂:茵陈蒿汤合中满分消丸加减。茵陈 30g、栀子 10g、大黄 6g(后下)、厚朴 10g、枳实 9g、黄芩 9g、黄连 6g、茯苓 15g、猪苓 12g、泽泻 12g 。

 

– 功效:清热利湿,理气消胀。

 

– 方解: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药。栀子、大黄清热泻火,通利二便,助茵陈退黄,为臣药。厚朴、枳实行气除满;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共为佐药。

 

–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大黄后下,以保证泻下清热之力。

 

3瘀血阻络证

 

– 症状:胁下积块,质地较硬,固定不移,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可见蜘蛛痣或肝掌,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 方剂: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加减。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 10g、川芎 9g、赤芍 12g、五灵脂 9g(包煎)、延胡索 10g、香附 9g、枳壳 9g、鳖甲 15g(先煎)、莪术 9g 。

 

–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五灵脂、延胡索化瘀止痛;香附、枳壳行气以助血行;鳖甲软坚散结;莪术破血逐瘀,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

 

–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鳖甲需先煎,以充分煎出有效成分。

 

4脾肾阳虚证

– 症状: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白,畏寒肢冷,神倦乏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 方剂: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制附子 6g(先煎)、干姜 6g、党参 10g、白术 10g、炙甘草 6g、茯苓 15g、猪苓 12g、泽泻 12g、桂枝 6g 。

 

– 功效: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 方解:制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之阳,为君药。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助利水之功,共为臣佐药。

 

–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制附子有毒,需先煎 30 – 60 分钟以减毒。

 

5肝肾阴虚证

 

– 症状: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口干咽燥,心烦失眠,齿鼻衄血,腰膝酸软,舌红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 方剂: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北沙参 12g、麦冬 10g、当归 10g、生地黄 15g、枸杞子 12g、川楝子 9g、桃仁 10g、红花 10g、赤芍 12g、五灵脂 9g(包煎)。

 

– 功效: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 方解:北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疏肝理气,防滋阴药滋腻;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活血化瘀,共达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之效。

 

–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

 

以上方剂剂量仅为参考,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调整 。

其他疗法

 

– 针灸治疗:可选取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根据病情虚实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也可配合艾灸,温通经络,扶助阳气。

 

– 中药灌肠:对于肝硬化伴有腹水、便秘等症状的患者,可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通过肠道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促进肠道毒素排出,减轻肝脏负担。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厚朴、枳实、蒲公英等。

 

中医治疗肝硬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宜。

四,肝腹水

中医治疗肝腹水主要通过辨证论治来实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型及治疗方法:

 

1气滞湿阻证

 

– 症状: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 方剂: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川芎、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厚朴、苍术各10g左右,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

 

– 功效: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 方解: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胃苓汤健脾利湿。两方合用,使气机通畅,湿浊得化。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水湿困脾证

 

–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 方剂:实脾饮加减。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各10g,炙甘草6g。

 

– 功效: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 方解:方中以附子、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健脾;厚朴、木香、草果仁、大腹子行气导滞;木瓜除湿醒脾;茯苓利水渗湿。共奏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3湿热蕴结证

 

–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 方剂: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栀子、大黄、厚朴、枳实、黄芩、黄连各10g,茯苓、猪苓、泽泻各15g。

 

– 功效: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 方解: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中满分消丸清热化湿,行气利水。两方合用,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大黄可后下,以增强泻下清热之力。

 

4肝脾血瘀证

 

– 症状: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暗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 方剂:调营饮加减。当归、川芎、赤芍、莪术、延胡索、槟榔、陈皮、大腹皮、葶苈子、桑白皮、瞿麦、大黄各10g,茯苓15g。

 

–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 方解: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莪术、延胡索活血化瘀;槟榔、陈皮、大腹皮行气导滞;葶苈子、桑白皮、瞿麦、茯苓利水渗湿;大黄通腑泻热,使瘀血、水湿从二便排出。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脾肾阳虚证

 

– 症状: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㿠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 方剂: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制附子6g(先煎),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各10g,茯苓、猪苓、泽泻各15g,桂枝6g。

 

– 功效: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 方解: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之阳;五苓散化气行水。两方合用,以温阳化气利水,使脾肾阳气恢复,水湿得以运化。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制附子先煎以减毒。

 

6肝肾阴虚证

 

– 症状: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 方剂: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0g,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各10g。

 

– 功效: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一贯煎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两方合用,滋养肝肾之阴,兼以凉血化瘀,使阴液充足,虚火自降,瘀血得化。

 

–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中医治疗肝腹水还可配合针灸、中药外敷等方法,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饮食上限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但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

五,肝癌

中医治疗肝癌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常采用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等方法,以下是具体介绍:

 

辨证论治

 

-1 肝郁脾虚证:表现为胸胁胀满,腹部隐痛,纳差,乏力,便溏等。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药物有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等,可起到疏肝理气、健脾和中的作用。

 逍遥散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逍遥散加减治疗肝癌肝郁脾虚证时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方剂组成及剂量

 

– 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2g、白术12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炙甘草6g、党参15g、黄芪20g、郁金10g、香附10g、八月札15g。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功效

 

疏肝健脾,理气活血,适用于肝癌肝郁脾虚证,缓解胸胁胀满、腹部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

 

方解

 

– 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且当归气味芳香,可理气,二者共为臣药,助柴胡以疏肝理气,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

 

–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侮,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党参、黄芪加强补气健脾之力,以扶正抗癌;郁金、香附、八月札理气解郁,活血止痛,共为佐药。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为佐使药。

 

用法

 

– 每日1剂,水煎服。先将除薄荷外的药物浸泡30 – 60分钟,然后加水煎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在出锅前5 – 10分钟加入薄荷。分2 – 3次温服。

 

需注意,具体用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2 湿热蕴毒证:可见胁下痞块,口苦咽干,身目发黄,发热,溲赤便干等。治法为清热利湿、解毒散结,常用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茵陈、栀子、大黄等清热利湿退黄,鳖甲、桃仁、丹皮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的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茵陈30g、栀子10g、大黄6g(后下)、鳖甲15g(先煎)、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三棱10g、莪术10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5g、炙甘草6g。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剂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活血化瘀,适用于肝癌湿热蕴毒证,缓解胁下痞块、口苦咽干、身目发黄等症状。

 

方解

 

– 茵陈蒿汤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治黄疸要药,是君药;栀子清热泻火,通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为臣药;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使湿热瘀毒从大便而去,为佐药。

 

– 鳖甲煎丸中,鳖甲软坚散结,为君药;桃仁、丹皮、赤芍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破血逐瘀,共为臣药,助鳖甲消散结块。

 

– 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调畅气机;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均为佐使药。

 

用法

 

– 每日1剂,水煎服。鳖甲先煎3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除大黄外)一起煎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最后10 – 15分钟加入大黄。分2 – 3次温服。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服用过程中,需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二便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用药。

– 3气滞血瘀证:症状有胁下积块坚硬,疼痛如刺,固定不移,面色晦暗等。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等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血府逐瘀汤加减更详细的信息,包括用法: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基础方剂: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黄10g、川芎8g、赤芍10g、牛膝10g、桔梗6g、柴胡6g、枳壳10g、炙甘草6g。

 

– 加减药物:三棱10g、莪术10g、鳖甲15g(先煎)、郁金10g。若疼痛剧烈,可加延胡索10g、乳香6g、没药6g;若气虚明显,加黄芪20g、党参15g。

 

功效

 

行气活血,化瘀消积,兼以养血清热。通过活血化瘀以消散肝癌气滞血瘀所致的积块,行气解郁以缓解疼痛等症状,同时养血清热可防止瘀血化热及瘀血日久伤阴。

 

方解

 

– 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方中君药,直达病所,消散瘀血。当归、川芎、赤芍助桃仁、红花增强活血祛瘀之力,且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使祛瘀而不伤正,共为臣药。三棱、莪术破血逐瘀,加强消散积块之功;鳖甲软坚散结,郁金活血行气解郁,均为佐药。

 

– 行气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与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共为佐药。

 

– 调和药:牛膝引血下行,通利血脉;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 每日1剂,水煎服。先将鳖甲放入锅中,加水先煎30 – 40分钟,然后加入其他药物(除后下药物外),浸泡30分钟左右,再进行煎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若有后下药物如延胡索等,在出锅前5 – 10分钟加入。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具体用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 4肝肾阴虚证:表现为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盗汗等。治宜滋补肝肾,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沙参、麦冬、枸杞等滋补肝肾之阴。

 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以下是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用于肝癌肝肾阴虚证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及用法: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北沙参15g、麦冬15g、生地黄30g、当归10g、枸杞子15g、川楝子6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0g、牡丹皮10g、鳖甲15g(先煎)、龟甲15g(先煎)。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功效

 

滋阴柔肝,补肾益精。适用于肝癌肝肾阴虚证,缓解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等症状。

 

方解

 

– 一贯煎:北沙参、麦冬、生地黄滋阴生津,养血柔肝,其中生地黄重用,滋肝肾之阴,为君药。当归、枸杞子养血滋阴,补肝肾,助生地黄以滋阴养血,为臣药。川楝子疏肝理气,使补而不滞,为佐药。

 

–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牡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鳖甲、龟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增强滋阴之力,兼以消散结块。

 

用法

 

– 每日1剂,水煎服。先将鳖甲、龟甲加水先煎30 – 4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浸泡30分钟左右后进行煎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具体用法用量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其他疗法

 

– 中药外治:如用阿魏、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药物研末,以醋或酒调成糊状,外敷于肝区疼痛部位,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 针灸治疗:针刺期门、章门、肝俞、胆俞、足三里等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也可采用艾灸,如灸关元、气海等穴位,以温阳益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治疗肝癌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通常需与手术、放疗、化疗等西医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