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一直都是我们养生的重点,《黄帝内经》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当我们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的状态下的时候,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趁着三伏天,给大家分享6个能补充全身阳气的穴位,记得收藏起来!
1.肺阳:中府
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治疗应振奋肺中阳气,可点按中府穴。中府为肺经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操作】直刺0.3~0.5寸。艾条灸10~15分钟。
2.心阳:神门
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伴有纳呆少食,中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应振奋心阳,可刺激神门穴。刺激此穴能交会心肌气血,振奋心脏的阳气。
【定位】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直刺0.3~0.5寸。艾灸5~10分钟。
3.脾阳:足三里
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状。治疗应温补脾阳,可按揉足三里穴。温补脾阳,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
【操作】直刺1~2寸。艾灸10~15分钟。
4.肾阳:涌泉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治疗应补肾温阳,可点按涌泉穴。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还被誉为人体的生命泉眼!
【定位】位于脚底心,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操作】直刺0.5~1寸。艾灸10~15分钟。
5.肝阳:太冲
肝阳不足表现为四肢冰凉,易疲劳,脸色暗淡,失眠健忘,脾气急躁,舌苔发白等症状。治疗应温补肝阳,可点按太冲穴。刺激此穴,能补充肝经气血。
【定位】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
【操作】直刺0.5~0.8寸。艾灸5~10分钟。
6.背阳:至阳
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等症状。刺激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刺激至阳穴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定位】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艾灸5~10分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98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