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甲状腺刺络放血(如图)第一部分:刺络放血理论与方法
一、经典刺络放血理论
前言
刺络放血概念: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用特定的针具,例如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刺络放血是中医针灸传统方法之临床之集成。刺血疗法源远流长。
(一) 《内经》刺络放血理论
1、去盛血,复真气
《素问·离合真邪论》:“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灵枢·脉度》:“盛而血者疾诛之。”
吴注:此处“盛”指多余的血。
2、除苑陈,去血脉
《灵枢·小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
3气血盛,石而泻
《素问·病能论》云:“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
吴注:此处“石”指砭石、砭刀。
4、索结络,见通之
《素问·调经论》:“索其结络者,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吴注:此处“见”通“现”;“索”指求索之意,需要循、按、摸、找。
5、泄横络,解其结
《灵枢·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6、视血络,出其血
《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7、刺血络,逐邪气
《素问·三部九候论》:“孙络病者,治其孙络出血。
《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
8、中其脉,取其血
《灵枢·官针》:“豹文刺者…….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
9、人堕坠,刺足脉
《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一刺足附上动脉,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
10、病痈疡,治针砭
《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为痛疡,其治以砭石’,便确立了刺血为治疗疡肿的基本治法
吴注:例如因湿热导致的局部肿块。
11、息痈气,针除去
《素问·病能论》:“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
12、治腐肿,刺出血
《素问·长刺节论》:“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大小深浅刺,刺大者多血。”
13、脓血成,惟针砭
《灵枢·玉版》:“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灵枢·九针》:四日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注:“筩”同“筒”。
14、肤胀臌,去血络
《灵枢·四时气》:“肤胀臌胀……先泻其胀,后调其经,去其血络也。”
15、刺涌泉,视跗盛
《灵枢·热病》:“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懈,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
吴注:即足底、足背都刺血。
16、脉癫疾,刺出血
《灵枢·癫狂》:“脉癫疾、暴仆……刺之出血”
(即刺血用以治疗癫疾、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不宁疾病)
17、凡治病,必去血
《素问·气血形志》:“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
《灵权·寿夭刚柔》:“刺营者出血。”
18、身久痹,尽出血
《灵枢·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19、诸血络,刺而泻。
《素问·血络论》:“静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
20、有无结,皆泻血
《灵枢·经脉》:“故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21、诸虚症,补而泻
《灵枢·癫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22、病虚实,舌郄刺
《素问·脏气法时》:“病者,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刺络血也可治疗虚症)
(二)《灵枢·官针》刺络放血理论与方法
1、毛刺
九刺之一。“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于”字据《甲乙》补) 因浅刺在皮毛,故称毛刺。
主要用于皮肤病湿疹、神经性皮炎、汗斑、白癜风、扁平疣等。
取穴:皮肤表面病变与相关之处。皮肤病局部亦可用取之。
刺络:浅刺潮红或浅刺出血;散刺出血;皮肤针叩刺出血。
针具与针法:火针或其他针具,速刺、平刺、点刺、斜刺、束刺、叩刺等。
火针:单头火针、多头火针、毫火针。单针浅速刺;双针浅速刺。
2、络刺
络刺,为九刺之一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
由于这种刺法以刺血络为主,故称络刺,又称刺络。多用于实证、热证。
取穴:浅表血络之穴位或部位。皮肤病局部亦可用取之。
刺络:浅刺出血;散刺出血;皮肤针叩刺出血。
针具与针法:火针或其他针具,速刺、平刺、点刺、斜刺、束刺、叩刺等。
火针:单头火针、多头火针、毫火针。单针浅速刺;双针浅速刺。
3、赞刺
十二刺之一。“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块,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
取穴:局部穴位、循经取穴。
刺络:散刺放血、围刺放血、叩刺放血、刺络放血。对于表浅肌层病变及与皮肤病,在刺络深浅度上要有所区别。配合拔罐。
针具与针法: 火针或其他针具,速刺、平刺、点刺、斜刺、束刺、叩刺等。
火针: 火针浅刺、点刺、平头火针烙刺、围刺等。
其他针法:速刺、平刺、点刺、斜刺、束刺、叩刺等。
对于表浅肌层病变及与皮肤病,火针深浅度适宜。
4、浮刺
浮刺,为十二刺之一。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应用皮内针法,就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主要用于表浅肌层及部分皮肤病,湿疹、神经性皮炎汗斑、白癜风、扁平疣等。
取穴:局部穴位、循经取穴
刺络:散刺放血、围刺放血、叩刺放血、刺络放血。对于表浅肌层病变及与皮肤病,在刺络深浅度上要有所区别。配合拔罐。
取穴:浅表血络之穴位或部位。皮肤病局部亦可用取之。
针具与针法: 火针或其他针具,速刺、平刺、点刺、斜刺、束刺、叩刺等
火针:火针浅刺、点刺、平头火针烙刺、围刺等。对于表浅肌层病变及与皮肤病,在火针深浅度上要把握好。
5、半刺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种刺法是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好像拔去毫毛一样。因其刺入极浅,不是全刺,所以称半刺。主要作用是宣泄浅表部的邪气。临床上适宜于治疗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以及某些皮肤病
取穴:浅表血络之穴位或部位。皮肤病局部亦可用取之。
刺络:浅刺出血;散刺出血;皮肤针叩刺出血
取穴:肺经穴位,与肺、皮肤相关的背俞穴,病部穴位,循经取穴,相关配穴。针具与针法:火针或其他针具,速刺、平刺、点刺、斜刺、束刺、叩刺等。
火针:单头火针、多头火针、毫火针。单针浅速刺;双针浅速刺。火针浅刺、点刺、平头火针烙刺、围刺等。对于表浅肌层病变及与皮肤病,火针深浅度要适宜。
6、豹文刺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这是一种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其针刺出血点多,形如豹纹,所以称为豹文刺。此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同属浅刺出血的方法。因为心主血脉,故本法与心气相应,能治红肿热痛等症。
取穴:心经穴位,与心、血脉相关的背俞穴,病部穴位,循经取穴,相关配穴。
刺络:散刺放血、围刺放血、叩刺放血、刺络放血。强调出血,故首先要点相关血络。特别是对于热症者,可用火针出血。配合拔罐。
针具与针法:火针或其他针具,速刺、平刺、点刺、斜刺、束刺、叩刺等。
火针:单头火针、多头火针、毫火针。单针浅速刺;双针浅速刺。火针浅刺、点刺、平头火针烙刺、围刺、散刺等。
放血教学视频:
二、吴中朝散刺刺络放血法
1、散刺刺络放血之理论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 (纳) 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为扬刺。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法的演变。
散刺是上述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从治痹到治疗多种疾病;从毫针刺为主,到刺络放血。
2、散刺刺络放血适应症
此法较之点刺法面积大,且刺针多,多适用于皮肤病和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治疗如顽癣、丹毒、局部瘀血等。此法又称“从刺”、“围刺”。
3、散刺刺络放血种类
·皮肤免疫性疾病:过敏、湿疹、结节、皮肤变性、不明原因肿块等
·皮肤发热性疾病
·皮肤色素性疾病
·皮肤与外科感染性疾病
·皮肤毛发类疾病
·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肢体瘀肿类疾病
·肢体水肿类疾病
·肢体损伤性疾病
·肢体疼痛类疾病
4、散刺刺络放血操作
多种针具治疗:三棱针、火针、注射针头、刺血针、皮肤针及其他针具等。
操作:在病灶周围上下左右多点刺之,使其出血。
5、散刺刺络放血技巧
辨部位:跟瘀血相关,如局部刺痛,局部瘀斑
辨肤色:暗淡
辨肿疾:肿胀处
辨血循:血液循环不佳
辨感觉:麻木
辨血络:静脉曲张
以及辨水肿、辨整体、辨疾病、辨经络、辨病邪等
6、散刺刺络放血发展
部位之大小、刺络之工具、刺络之刺量、刺络之深度、出血之多少、病员之选择、体位之选择、配用之方法,程度以自然止血为准。
7、散刺刺络放血注意事项
检查、性质(肿瘤不可)、病症(虚实证定放血多少)、量控、轻重、全身。
三、吴中朝循经刺络放血法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记述内容,即为循经刺络放血的理论之一。
其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频肿、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气,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因病、症、证、动、位分别循经刺血。
四、吴中朝根结刺刺络放血法
(一)根结概念
即四肢末端、头面躯干部放血。如:耳间、四肢末端穴为根。
(二)根结刺血法
1、根部刺血
2、结部刺血
3、根结刺血
五、吴中朝筋结病灶点刺刺络放血法
《内经》:“索其结络者,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视而泻之”。
李东垣以刺血“泻其经络之塞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刺血可“去血络之凝……”
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云:“病人脉隆盛,入于脉中而不环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宜贬刺出血。”
(一)筋结点
1、筋结点概念
2、筋结点刺络法
(1)筋结点点状刺络
(2)筋结点横向刺络
(3)筋结点竖向刺络
(4)筋结点浅层刺络
(5)筋结点深层刺络
(6)筋结点多层刺络
3、筋结点复合刺络
(1)筋结点多点复合刺络
(2)筋结点多层复合刺络
(3)筋结点多法复合刺络
(4)筋结点源头复合刺络
(5)筋结点趋向复合刺络
(二)病灶点
1、病灶点概念
2、病灶点刺络法
(1)痛敏病灶点刺络
(2)热敏病灶点刺络
(3)凉敏病灶点刺络
(4)痒敏病灶点刺络
(5)压敏病灶点刺络
(6)酸敏病灶点多层刺络
3、阳性体征病灶点刺络(可以用毛刷刷、走罐慢慢推来判断)
(1)红敏病灶点刺络
(2)痧样病灶点刺络
(3)板机病灶点刺络
(4)黝黯病灶点刺络
(5)增生病灶点刺络
(6)色素病灶点刺络
(7)其他病灶点刺络
火针视频:
六、吴中朝清热解毒刺络放血法
(一)清热解毒刺络概念
(二)清热解毒刺络法
1、发热类疾病刺络:发烧
2、痈疽类疾病刺络:
3、痤疮类疾病刺络
4、毛囊类疾病刺络
5、红肿类疾病刺络
6、过敏类疾病刺络
7、中毒类疾病刺络
8、癌毒类疾病刺络
9、虫毒类疾病刺络
10、疮毒类疾病刺络
11、疫毒类疾病刺络
12、无名肿毒类疾病刺络
七、吴中朝清降肝火刺络放血法
(一)清降肝火刺络概念
(二)清热肝火刺络方法
1.肝火上炎疾病刺络:目病、耳病、咽喉病
2.肝胆湿热疾病刺络:带状疱疹、肝病类、胆病类
3.肝气郁结疾病刺络:胁痛类、癔病类、脏躁类
4.风火扰头疾病刺络:头痛类、偏头痛类、项强类
5.狂躁类疾病刺络:精神类疾病
6.瘛瘲类疾病刺络:抽筋、小儿抽动类疾病
八、吴中朝蠲痹通络刺络放血法
(一)蠲痹通络刺络放血概念
(二)蠲痹通络刺络放血方法
1、风寒湿痹刺络放血
2、湿热痹刺络放血
3、皮痹刺络放血
4、肉痹刺络放血
5、筋痹刺络放血
6、骨痹刺络放血
7、脉痹刺络放血
九、吴中朝皮部祛疾美容丽人刺络放血法
(一)皮部美容刺络概念
(二)皮部美容刺络方法
1、面部疾病刺络
2、眼部疾病刺络
3、鼻部疾病刺络
4、头发疾病刺络
5、静脉曲张类疾病刺络
6、多种皮肤疾病之刺络:湿疹、牛皮癣、色素斑、白癜风(吴注:①不对称的好治,对称的不好治;②躯干的比四肢的好治;③充血状态的比结节状态的好治;④色素沉着的好治,反之亦然。治疗程度:刺络拔罐到局部起泡,每8-10天做一次,起泡就挑掉,使局部色素沉着达到发黑发暗,从而达到治疗白癜风的目的。)、扁平苔癣、赘生物、剥脱性皮炎
十、吴中朝杂合以刺刺络放血法与应用
(一)杂合以治刺络概念
(二)杂合以治刺络方法
简单+简单、简单+复杂
用于放血的火针搭配:细+粗、粗+粗、非常规+常规
以上图的出血总量为标准,7-10天可放血一次。
1、常规刺血法之杂合以刺
2、常规刺血法与火针杂合以刺
3、毫针与专用刺血针杂合以刺
4、静脉采血针与皮肤针杂合以刺
5、刃刺与针刺杂合以治
第二部分、刺络放血若干临床问题
一、刺络方案制定问题
①轮流用不同刺血方法为好
②寒证用火针为好
③糖尿病、皮肤厚者用刺血针头(会比较快)
④左右交替放血为好(例如本次放左侧,下次可放右侧)
⑤头、四肢交替放血为好
二、刺络放血计量问题
避免放血量过多,如下图即为过多。(一般而言,以血颜色变化或自然停止为标准)
三.刺络放血疗程问题
四、刺络部位细化问题
五输穴、循经取穴、疼痛部位等均可,但以循经取穴为主。
五、刺络工具选择问题
火针、梅花针、刃针、刺血针头、三棱针等。
六、刺络作用机理问题
中医:祛瘀生新、驱邪扶正、祛瘀通络、化瘀散结等。
西医:消炎、止痛、调节多系统功能、祛除病理产物等。
七、刺络放血疗效问题
比其他外治法疗效快。
八、古人刺血应用问题
九、脏腑经脉辨证问题
根据经筋的循行部位
十、副作用与禁忌问题
①溃疡面不要刺络放血
②传染病不要刺络放血
③怀孕期间不要刺络放血
④患者很害怕时,不要站着放血
⑤放血量需要循序渐进,不可太多
⑥尽量不要选用气罐,而是选用火罐
⑦血友病不要刺络放血
吴中朝老师介绍:
中国中医科学院 教授 博导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主任医师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国家级名老中医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74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