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暑有什么典型表现?(附语音)
2024
07-08

中暑有什么典型表现?(附语音)

原创

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2024-07-02 08:02
北京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一千一百四十八。(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黃帝內經·熱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我们先来看原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这句话的含义其实非常简单,也就是说凡是因为伤寒而导致的温热病,发于夏至日之前的这种情况叫做温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叫做暑病。所以说∶“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这就是一个界限,也就是二者之间的划分。暑邪应当与汗一起排出来,不可以止汗。就是病于暑病这种情况下,应当是帮助邪气排出来,排邪的时候不能止汗,因为邪和汗是一起排出来的,这就是整段话的含义,其实非常简单。但是这段话对后世医家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温病学派形成之后,关于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与其他病的区别,就是后世的医家的这些评论还有一些论述就非常多。

我们先看吴鞠通,他的著作叫《温病条辨》。吴鞠通对这段话的理解∶“温者,暑之渐也,先夏至春后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相搏而为暑也”,吴鞠通不仅把时间的区别讲清楚了,就是为什么先夏至和后夏至,一个是病温,一个是病暑,因为是先夏日是春,春天的气是温的,夏天的气是热的,二者不一样,把时间讲清楚了。另外一个,他把病机也讲清楚了,他说病温是“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也就是阳气往上走,阴精他收摄不住阳气,这种情况下,阳气就过多,没法阴阳平衡,水火既济,在这种情况叫做病温。后夏至日,我们都知道过了夏至之后,天气就非常炎热,夏至到立秋,包括到了中秋节之间,这段时间湿气比较重,因为夏天天气一炎热,下雨又多,这时候湿气就重,同时热气也重,湿和热交互在一起,这种邪叫做暑邪,大家注意,暑邪不是火邪,也不是湿邪,而是火和湿合在一块的一种邪气,你像风寒暑湿燥火,风好理解,寒也好理解,湿也好理解,这里边有一个暑邪,暑邪就是火邪和湿邪二合一了,所以很多人中了暑之后,第一是茶饭不思,这就是湿气重的表现,湿性粘滞,伤了脾胃,就不爱吃饭。还有是身体发热,这就中了火邪,所以风寒暑湿燥火的暑,是两个邪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这里吴鞠通就讲的非常清晰,他的著作我相信读过中医相关的人或者是中医的爱好者都会非常熟悉,《温病条辨》就是把中医学的温病学说从头到尾理顺的非常清楚。然后你像我们看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有时候看的很多人看不进去,就觉得都是一些病案,非常复杂,里边也没有讲用药思路,也没有讲诊断思路,什么都没有讲,病机阐述的不多,纯是医案,原因是什么呢?叶天士他是一代大医,他当时也是诊务繁忙,患者量非常大,他没有时间写书。所以他的弟子们就把他平时的一些病案整理出来,然后再加上叶天士平时的一些论述合集在一起了,所以叶天士的著作并不是很多留下来。但是吴鞠通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就把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里边的一些思路,一些治病方法,归纳总结提炼,提炼出一本非常精炼的书,同时也加上自己的经验,叫做《温病条辨》。这本书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是温病学说领域里边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所以吴鞠通就把这一段跟大家分析清楚了,就是病温和病暑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病机到底是怎么来的。后面我们看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因为暑邪是阳邪,它的性是发泄的,是往外散的。所以中了暑邪这种病的人就容易多汗,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能给他止汗,你不能一看出汗多,赶紧给他用上什么浮小麦、地骨皮等等的,因为什么呢?他是有邪气在身体里,他要身体虚,你可以止汗,他是有邪,他是暑病,这时候要热随汗解,就是热邪随着发汗给解出来,让邪有出路,所以不能有止汗,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暑病,意思其实也是非常好理解。所以字面意思就这些,后世医家对这一段文字有一些论述,这些论述他就在各自的著述里边。吴坤注解∶“暑邪在表,令人自汗,自汗则暑邪当与汗皆出,勿得止之,蓄邪为患也”,跟刚才讲的是一个意思,就是不要让这个汗留在身体里,要让暑邪随着汗一块出来,要是把这汗留下叫做“蓄邪为患”,就是把暑邪蓄在身体里边,让它出不来了,这就是吴坤的注解,跟刚才我们讲的注解也是一致的。(未完待续)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