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卷五学习笔记五
2024
08-06

《伤寒论》卷五学习笔记五

前言:            

       学习并了解中医经典,是守护健康所必备的最实用的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内在运行规则,不是医生的工作,而是每个正常人生活所必备的认知装备。当然,品学兼优且心有余力者,可恩及他人。

       自学中医用药,必在证候细辨后,慎为。每剂用药量宜控制在五至十五克上下。辅药略轻,主药略重。每剂熬三次,一日一剂。自学者限给自身或信任之家人调理,服药后要细心体会,或观察细微变化,以及时调整方剂。最宜以调脾胃、扶正气为主,慎利下与毒药;预戒过度辛劳与精血损耗,充分睡眠,适度沐阳运动,心怀就宽,均扶正祛邪,有益于身心康复。

      大众健康,唯持自救自医自助为主导观念,坚持学习中医基础与常识,坚持探究身心变化,必能自医自助。共同推动全 民学中医守健康,以减轻家国医疗过重之负荷。

本篇内容要点:

       1、腹胀满略减轻,宜重用【大承气汤】。

       2、阳明少阳合病,脉弦又大,宜【大染胡汤】。无少阳证,单纯阳明实热证,宜【大承气汤】下之。

        此合病,木脉>土脉,为克;

                       土脉>木脉,为贼。

       3、4、病人无表证、无里证,数脉不解,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当汤】。

        另一种,数脉不解,攻下不止,有痔疮。倪海厦注:或大便有脓血,宜【白头翁汤】。

       5、伤寒,发汗好了,身目黄。有寒湿,宜【术附汤】、【五苓散】。

       6、伤寒八七日,大小便不利,腹微满,身黄如橘。热湿有汗,宜【茵陈蒿汤】。

       7、伤寒,瘀热在三焦,身黄,大小便正常,无表里证,宜【栀子蘖皮汤】。

       8、伤寒,发热无汗身黄,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9、少阳证:①口苦,②咽干,③目眩。

       10、少阳中风证,①双耳不闻,目赤,皆因津液受伤,②胸满而烦,③不可用吐法与攻下法,必然用和解方式。

       11、伤寒,脉弦细,邪入少阳,不可发汗。胃和愈。

       12、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未吐、弦紧脉,宜【小柴胡汤】。

       倪海厦注,喝酒前饮【小柴胡汤】护肝解酒。

       13、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者,不再是柴胡汤证。

       14、三阳合病,即太阳、少阳、阳明证兼有,脉浮大,胆胃太热,欲眠睡,躺下则汗,虚。若大便正常,宜【小柴胡汤】;若大便少,宜【大柴胡汤】。

       15、伤寒六七日,不发烧了,烦躁,乃阳邪入阴了。

       16、伤寒多日后,三阳尽病后,反能食不呕者,三阴不受邪,内脏免疫力较好。

       17、伤寒多日,少阳弦脉缓和了,当愈,或受孕。

       18、少阳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三时至九时之间。

       下面,随附《伤寒论》卷五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1、腹满不减,减不是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腹部胀满持续不减,即使略有减轻,也是微不足道,治宜下法,可用大承气汤。)

       2、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阳明、少阳两经合病,邪热下迫大肠,势必发生腹泻。如果木不克土,而见实大滑数之脉,与阳明实热相符的,为顺证;如果木邪克土,是胃气亏损,肝脾互相克贼,为逆证。脉象滑而数,是阳明有宿食内停,应当攻下宿滞,可用大承气汤。)

       3、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注:病人没有表证和里证,发热巳经七八天,虽然脉象浮数的,也可用下法。如果泻下后,脉数没有改变,并且消谷善饥,这是邪不在胃而热合于血分。到六七天还不大便的,有瘀血内结,宜用抵当汤泻热破瘀。)

       4、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注:如果攻下后脉数不解,而又腹泻不止的,必然会出现协热下利,解脓血便的变证。)

       5、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注:伤寒,发汗后,周身皮肤及眼睛都发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里有寒湿,未得解除的缘故。这种寒湿发黄证,不可用下法,当在寒湿的治法中去寻求。)

       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注:外感病七八天,皮肤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通畅,腹部稍感胀满的,用茵陈蒿汤主治。)

       7、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bò)皮汤主之。

       (注:伤寒,周身发黄,并伴有发热,用栀子蘗皮汤主治。)

       方八十四:栀子蘗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开        甘草一两,炙

       黄蘗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注:以上三味药,加水四升,煎煮至一升半,去药渣,分两次温服。)

       8、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注:外感病,湿热郁滞在里,身体必定发黄,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

      方八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连翘二两,连翘根也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开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注:以上八味药,加雨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去掉浮沫,加入其余药物,煎煮至三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半天服完。)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

      10、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注:少阳感受了风邪,两耳听不清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扰不宁的,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如果误用吐下,会发生惊惕不安、正气不足的坏证。)

      11、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注: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少阳病不可发汗,如果误发其汗,津液受损,津伤胃燥,就会出现谵语。如果治疗后,胃气调和,则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则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12、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

       (注:本来患太阳病,未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出现,如果未使用涌吐或攻下法,却见脉象弦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斤,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开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药渣,继续煎煮至三升,温服一升,一天三次。)

      13、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如果已经使用催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方法误治之后,病人说胡话等笨胡汤证均已消失,这就已成为坏病。应观察脉证的反映,了解误治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14、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注: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受病,关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觉且盗汗。)

      15、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注:病伤寒六七天,体表没有大热,但病人躁扰心烦不安的,这是外邪由表入里的缘故。)

       16、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外感病第三天,三阳的病程已尽,应当传入三阴经。但此时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且不呕吐,是邪气还未传入三阴经。)

      17、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注:伤寒三天,病在少阳,脉象细的,病将转愈。)

      18、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注:少阳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三时至九时之间。)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