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脾胃论》学习笔记之:脾胃胜衰论 第十七
2024
07-29

《脾胃论》学习笔记之:脾胃胜衰论 第十七

脾胃胜衰论 第十七

《经》曰: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春分、秋分以分阴分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

【小白按】以上,是东垣对《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有关脾胃论治的独特理解。

《经》(《内经 至真要大论》)曰:病有逆从(就是疾病的性质与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二者一致的,就叫从;不一致的,就是逆。比如病本是寒证,表现也是寒象,此即为从;若表现为热象,则为逆。),治有反正(正治法与反治法也。)除四反治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不须(不必)论(说)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这一句,还是《内经》里头的。那么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看下边——)其注者(以往的注家)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阳明与太阴为表里,上即表,中即里。也就是说,见有阳明病,当治从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上即表,中即里,治厥阴病,当治少阳也)为说(为一家之说)。这样的注解对不对?东垣认可不认可呢?予独谓不然。当然是不对,李东垣不认可。那么看李东垣的注释——此中(这个中的意思)非中外(表里)之中也,亦非上中(上下)之中也,乃不定之辞。表里、上下,都是空间定位;而东垣认为此“中”非表空间定位,而是不定之辞,是一个权衡变化之辞,时间定位。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要根据病人实际病情,时间上考虑,比如是一个寒证,不一定单独用热药,要考虑病程,从时间上考虑,也许寒证也会出现热象,这时候就须酌中酌情而用一些寒药,等。以前,咱们讲过,东垣辨证多从五行,从脏腑联系,空间上考虑,此一段是说从时间上考虑,须考虑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的病症上的变化。为什么?因为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六气之中,阳明、厥阴,一个是阳之中,少阳、阳明,太阳也;一个是阴之中,少阴、厥阴、太阴也。这,是李东垣的认识。在卯(厥阴所辖)酉(阳明所辖)之分,天地(即阴阳)之门户也。这,还是李东垣的认识,他认为阳明、厥阴是阴阳之门户,也即阴阳之“中间部位” 春分、秋分以分阴分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阳明如春发,厥阴如秋分,春分是白昼夜晚等分,秋分也如是,然二者也会有阴阳转变的不同也,也即春分是由阴转阳,秋分是由阳转阴也。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手厥阴代心授命,故曰为十二经之领袖;足阳明是水谷之海,气血源头,故为十二经之海。总之,这一句还是强调厥阴与阳明之重要性而已。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这一句,还是讲阳明、厥阴与它经并病,要酌中用药,而这一个“中”,是变化的,依病情而酌定也,犹如在两是两之中,在斤是斤之中。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这一句,是讲脾胃病可变化出百端病,不是死板的,固定的症状与治法,要酌中用药,准确立方,不差毫厘,方可无害矣。

2022/1/9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