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林佳明 中医林佳明
女,42岁
主诉:大便稀烂1年于2022年8月31日就诊。
现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稀烂,呈墨绿色,1-2次/次,易疲劳,易怒,难入睡,怕冷,无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症状,曾就诊于我院门诊于口服中药疲劳、睡眠改善,仍大便稀烂,故来诊。
刻诊:大便稀烂,呈墨绿色,1-2次/次,易疲劳,易怒,怕冷,口干不欲饮,饮食易饱,舌红,苔中黄腻,脉沉细。
中医辨证: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夹杂。
拟方:乌梅丸
乌梅20g,蒸附片10g先煮1小时,干姜6g,细辛3g,花椒3g,当归10g,肉桂6g,黄连片10g,黄柏6g,党参10g,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2022年09月07日:大便稀烂好转,怕冷,口干不欲饮,饮食易饱,舌红,苔中黄腻,脉沉细。
守上方加蒸附片15g先煮1小时,苍术30g,7剂,日一剂,水煎服。
此后患者外出广东,微信问之,大便已经基本成型,因为在工厂不方便煮中药,建议她服用一段时间理中丸。
今天微信随访:大便有时因为喝酒,冷饮会不成型,其他时间,已经基本无碍。
乌梅丸在六经辩证里面辨为厥阴病。
根据药物组成及条文辨为厥阴更为合适,那为啥不辨为阳明太阴合病呢,先看第326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该条文意思是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的阴证,由于寒饮停滞于半表半里,不像表证、里证可采用汗、吐、下等法治之,让邪有出路。
而寒饮停滞半表半里的时间长了就会郁久化热,呈现出一种上热下寒的表现,寒饮上迫故自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虫恶寒迫于上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如在误用下法治之,则可转太阴病。
在看329条条文:“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该条文说厥阴病属于阴证。
但也会出现渴的症状,且饮水较少,不是真正的阳明大热之渴,而是由于寒饮郁久化热造成的,说明了厥阴病是以上热下寒为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42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