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鲍佳迎,李新伟,张伟波,杜嘉.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23,43(5):522-526.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AR)又称过敏性鼻炎,以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社会经济损失,与家族史、粉尘接触史密切相关。目前西医以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为首选治疗方法,但不良反应较多,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针灸疗法被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列为本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李新吾教授提出的针刺蝶腭神经节疗法可通过调节支配鼻腔黏膜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来改善鼻炎,但该疗法操作难度高,刺激量大,酸胀、触电感等针刺不适感强烈。因此本研究采用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AR,现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方法:将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每次30min,每周2次,间隔3~4d;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4周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治疗前、末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4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于疗程结束后4周评估两组复发情况。于末次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第1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4周,两组患者TNS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TNN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第1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SS总分及鼻塞、鼻痒评分,TN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末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SS总分及鼻塞、鼻痒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疗程结束后4周,观察组TNS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TN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末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4周,两组患者VAS、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复发率为13.5%(5/37),低于对照组的44.8%(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
结论: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能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
变应性鼻炎(AR)发病与神经免疫反应相关,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产生大量IgE,引起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释放,炎性介质通过作用于鼻黏膜血管和激活外周神经元诱发鼻黏膜炎性反应。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能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降低鼻黏膜炎性反应,促进鼻腔毛细血管扩张,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鼻塞、流涕症状,故本研究以此为对照。
蝶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中,包含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纤维,前者兴奋能引起流涕、鼻塞、流泪等症状;后者兴奋则能减少流涕,改善鼻通气。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AR疗效显著,且较传统针刺能更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其操作要求高、不利于推广应用,且刺激量大,易损伤血管,患者就诊体验差、依从性不佳,患者或因难以忍受酸胀、触电感而放弃治疗。本研究对该疗法进行改良,对蝶腭神经节进行定位后将其体表投影点P1作为进针点,并根据傍刺法在P1前下方约1寸处取P2以加强疗效,均沿皮透刺迎香穴,施针时,针体对筋膜结缔组织产生牵拉,引起较大的组织位移,形成生物学信号,并进行波浪式传导,间接刺激蝶腭神经节,促进鼻腔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平衡状态恢复。《针灸甲乙经》曰:“鼻鼽不利,窒洞气塞,㖞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迎香穴为治疗鼻炎要穴,透刺可扩大针刺面积,加强疗效。本疗法既基于现代医学蝶腭神经节的生理功能,又发挥中医学治鼻炎要穴迎香的近治作用,以“直达病所”“治病求本”。由于进针表浅,患者无明显触电感、酸胀等不适感,又较少损伤血管、不易出血,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度较高。
TNSS、TNNSS评分作为鼻炎症状评分指标,被AR相关临床研究广泛使用;VAS、RQLQ评分能综合反映患者生活质量,亦被选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可有效缓解患者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患者鼻塞评分降低显著,结合临床治疗中患者反馈针刺后鼻腔通气感明显,说明本疗法对鼻塞症状的缓解尤为有效,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22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