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44条 太阳表证治疗宜忌
2024
05-30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44条 太阳表证治疗宜忌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3-12 16:39 广东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为逆也。着先发汗,治不为逆。


柯琴《伤寒论注》:外证初起,有麻黄、桂枝之分,如当解未解时,惟桂枝汤可用,故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即阳明病脉迟汗出多者宜之,太阴病脉浮者亦宜之,则知诸经外证之虚者,咸得同太阳外解之治法,又可见桂枝汤不专为太阳用矣。


尤怡《伤寒贯珠集》:伤寒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此大法也。是以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是病,在表而攻其里也,故曰逆。本论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而欲解外,则桂枝成法不可易矣。仲景于当汗之证,随示不可下之戒如此。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此禁下总诀,言虽有当下之证,而外证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在外之邪未解,尚见太阳头项强痛等病,须知其为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治之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病外证未解,虽有里证,不可下也。下之卫阳内陷,此之为逆,欲解外者,不越桂枝也,外解已,然后里证可议下否耳。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上节言表未解者不可下,此言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 故曰”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张氏曰:”下之为逆者,逆于中焦也,’为逆’二字,对上’微喘’二字看表外之证,从可识矣。” 


王肯堂《伤寒准绳》: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即为表证未解,不可下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此承上条当汗解之旨,更并下早之禁而申言之,重致叮柠之意也。下,通大便也,亦谓攻里是也。夫所谓治病之道者,即其病之所在从而疗理之,求所以去之之谓也。病在东而疗西,欲其去也,其可得乎?盖风寒者,外邪也,皮肤肌肉者,人之外体也,外邪外人,犹在外体,汗之,所以逐其还复外散,则于理为顺而于道为合也。下而通大便,通腑也。腑,内也,病在外而求之内,欲何求哉?于理则不顺,故于道则颠倒悖戻而谓为逆也,《经》曰:从外而之内者,治其外,正谓此也。故上下条反复深致戒谨如此。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若下后外证未解者,仍当解外,有是证用是药,不可以既下而遂谓桂枝汤不中与也。


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谓桂枝汤之表证未解也。凡表证未解,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下之为逆也。欲解外者,仍宜桂枝汤主之。


喻嘉言《尚论篇》:下之为逆,即指结胸等证而言。欲解外者,必无出桂枝一法,叮咛无已之辞也。外邪未解,下必为逆,然则欲下未下之时,亟解其肌,俾下之而不为逆也,不亦可乎? 


钱潢《伤寒溯源集》:太阳中风,其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自汗等表证未除,理宜汗解,慎不可下,下之则于理不顺,于法为逆,逆则变生,而邪气乘虚内陷,结胸痞硬,下利喘汗,脉促胸满等证作矣。故必先解外邪,欲解外者,宜以桂枝汤主之,无他法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言外未解者,不可下也。太阳病外症未解者,肌未解也,不可下,下之为治之逆也,桂枝本为解肌,故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此条总言太阳风伤卫病,无论未下已下,但表证不解,除桂枝更无治法也。初则失于解肌,屡有变证矣。继则误发汗,误下误吐,误针灸,火薰,种种为变不一,然仍应审谛其太阳中风之本证。自外而为证者,仍治外以为救,故再申明桂枝一方,以见千头万绪,本源自在,向来踏破铁鞋,徒为劳苦耳。然此为风伤卫而言,推之至于寒伤营,外证未解,麻黄汤亦无容更易其法矣。


章楠《伤寒论本旨》:此又恐孟浪者,或以为日既多,或现烦满等里证,而不详审其头痛,发热,恶寒等外证未解,而误下之,则表邪内陷,即变结胸等危证,故为逆也。欲解其外,宜桂枝汤为主,是不论为日多少,已未服药,总以现在脉证为准也。


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下之为逆,逆者,为病在外而反攻其内,于治法为不顺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同是太阳病,又曰外证未解。无脉浮弱及头痛发热等明文,何者是太阳之外证,何者为外证之未解耶?恐后人未易悬惴也。不知仲师正虑人熟视外证而无睹,特举内以形其外,俟细意者之徐参也。诚以内外互为其消长,外证当汗出,皆水谷之海之精气以为之供,一若牺牲其汗而不惜。其仓廪纵未告罄,而胃中方积谷之时,未下行其糟粕者庸有之。则汗下相权,似得汗而未得下也,主下者什之八九矣。戒之曰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凡此皆论中禁下之词,不啻三令而五申。而于本节预为叮咛者,非欲人噤口不言下也。阳明自有可下不可下之条,果能熟筹于可下不可下之间,两相比较,便知其证之属外不属内也。然此犹辨别其病所耳,尚有本人之病情也。病人有欲者也,迎其欲以求之。自觉外重而内轻,是之谓欲解外者也。其欲又何自来耶?盖必有续自微汗之端倪,洋溢其兴致。太阳遂乐得精气为后盾,不啻主使其志愿,带汗信而出以示人。则其切于解外也,不容已于云霓之望者也。曰宜桂枝汤主之,雅不欲没桂枝之长,方且为桂枝汤求知已也。抑外证未解之太阳病,永为万众所难逃。觉桂枝汤言之愈长而愈味,破人之惑既曰宜,坚人之信又曰主,一字便成为铁案,圣道所为至今未坠尔。


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篇》:前论有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可知外证未解,而未有变证,虽下之为逆,仍当与桂枝汤以解外。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伤寒选录》引张兼善曰:或问:有言汗不厌早、下不厌迟,斯言何如?予曰:凡汗证固宜早,仲景谓不避晨夜(出“伤寒例”,是叔和语,非仲景语)者,此也。夫下证须从宜定夺,当急则急,当缓则缓,安可一概而治?假如阳明病,已有可下之理,但为面合赤色(二百一十四条),其在经之热犹未敛,又如呕多虽有阳明证(二百一十二条),谓热在上焦,未全入腑,皆言不可攻。凡此之类,固宜迟也。若“阳明篇”中言急下者(二百五十七至二百五十九条),事不可缓,其可迟乎?所言从宜定夺是也。

案:张氏说与此条《金鉴》注同意。今人执定伤寒下不厌迟,是执一而无权也。《至真要大论》云:病之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以上《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谓内伤七情也;从外之内,谓外感六淫也。外感之病,虽盛于内,犹当先治其外,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又,温热家主张伏气,以为温热自里达表,乃谓伤寒下不厌迟、温热下不厌早。不知温热犹是外感,犹当先治其外,且议论则云下不厌早,用药则始终豆卷、豆豉,斯可异尔。


曹颖甫《伤寒发微》:【44、45条合论】此二节,申言外证未解,虽有阳明证,不可下之之例。太阳伤寒,始病则在皮毛,既而血热与表寒战胜,热发汗出,便当痊可。其不愈者,则其病已在肌腠,桂枝汤其主方也。但病在肌腠,至于发热汗出,其病已近阳明,间有渴饮汗出而热不解者。设不明其病在肌腠,而以承气下之,则肌腠凝冱之湿邪,既不能随下而尽,而中气一虚,反以牵掣其外出之路,故曰下之为逆。若夫先发汗不解,而见燥渴恶热之阳明证,于是本先汗后下之例,复用承气汤以下之。设外邪已解,直当一下而愈。无如病者尚见浮脉,浮脉在外,故伤寒则见浮紧,中风则见浮缓,所以别于里证也。今病者反见浮脉,故不当一下而愈,所以然者,以其人虽有阳明里证,风邪犹在肌腠,里热反为外邪所吸,虽用硝、黄,不得下行,故曰当先解外则愈。此正表解乃可攻里之旨,非谓必无里证,并非谓不可攻下也。不然,仲师但言解外则愈可矣,何必曰先解外乎?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本条揭出有表证者不可用下法之定则。有太阳病外证未解之症状者不可用下剂,如用下剂即为逆治。欲解外证者,宜以桂枝汤主之。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此节为申戒之词。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谓之外证。其外证未解,不可下也。若误下之,为病机之逆。逆则变生不测,外证如此,表证亦然。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上节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乃指其正治,未指出其误治。本节乃曰: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下节又曰: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又曰: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又曰: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皆为外证禁下之辞,又指出外证可下之治法曰: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又曰: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皆先解外,然后攻里,亦犹表证治法所云: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里。同一比例,而一般粗工,外证表证,既不分晓,辄投泻药,其误人岂浅鲜哉!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外邪未解不可下,此仲景通例也,此节即根据此例。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太阳病有应下者,如太阳之邪,由经人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或小腹因蓄血急结,成桃核承气汤证是也。若邪在肌肉,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则中气大伤,邪陷入里,为治之逆,宜先用桂枝汤以解外,解后乃可下之。或曰:一面解外,一面下里,可乎?答曰:脾胃甚健,虽服下药,不减托邪外出之实力,则内清而肌肉之邪亦去,否则仍循先后之例。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外证未解,不但太阳病不可下,即阳明病当下而外证未罢者,亦不可下也。

此言表虚之病不可下之治法也。夫汗、下固为表病、里病之主方,然不可倒行而逆施。按表病固当汗,而表虚者又不可汗;里病本可下;而里虚者又不能下。不但虚症不可汗下;即实症欲汗下;而表实里虚有不能汗;里实表虚有不能下者也。呜呼!虚从实反之义,大矣哉!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浑言太阳病,未明言中风伤寒,意甚赅括。各家多就中风方面解,义虽可通,殊嫌执着。外未解亦浑含,既未详证象,亦未详脉象,总之即属外证,当从外治,不可下,下之为逆。此是言治疗乖错的逆,不是言病证转变的逆。外证罢,乃变逆。外证未解,逆未构成。如后百四十八条,柴胡证下之,柴胡证仍在,虽已下之,不为逆,是其明证。若释为证逆,于外未解说不去,且此四字,康平本系小字旁注,本条词意简略,补注此句,义蕴显昭。不意后人既在这个精确处,反弄成隔阂处,实为懵懵。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同42条,参43条。桂枝汤证为什么容易引起医生的误下呢?临床上“时发热、自汗出”容易与“日晡所发潮热”混淆,需引起重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本条特别提出外证。太阳病,如果外证(即桂枝汤证)未解,则不可攻下,与前文34条呼应,如果服用泻药,则为误治。要想解除外证,则用桂枝汤。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太阳病,若外证(恶寒、头痛等)未尽解时,虽有可下之证亦不可轻用下法,所谓”病在外者不可攻其内”、“病在上者不可使之下”是也。若误下之,不独变结胸、下利等证,即三阴坏病亦多由误下所致,故为逆治。当外证不解兼见下证时,仍求解外之正治,以桂枝汤为宜。

本条与42条一从正面言治,当用汗法,一从反面言治,不当用下法,反复权衡,审辨至再。盖汗下之法使用至难,偶有误施,祸变立至也。“贝吾人临证,若不加审辨,动以“汗不厌早”“下不厌迟”之说奉为圭臬,而于禁汗之证、急下之法视为迂论,更有轻用麻、桂、硝、黄败事者。汗下不效,皆不善取法之过也。愿共熟读本篇汗下变证,庶几无大过矣。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还有表证,不可下也,千万不可攻下,下之为逆,医生的过失,欲解外者桂枝汤。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表里同病,应先解外,治宜桂枝汤。凡表证未解,又见大便不利之里证时,不可先攻下。如果先行攻下,则属治疗上的错误。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邪客于表,当汗之而解;邪结于里,可下之而愈;表里同病,亦应先解表后攻里。若先攻下,总要伤里气,里气受伤,在表之邪则很容易乘虚内传,使病情复杂化。因此,表里同病时,一定要先解外,待表解后,如果里气仍实,方可攻下,这是伤寒六经证治的一条很重要的治疗原则。至于解表,应考虑使用桂枝汤。因此处所言里证乃是不大便,故不宜用麻黄汤峻汗而伤津劫液,只能用桂枝汤滋阴以和阳,调荣而和卫方为得体。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表证治当解外,里实证治当攻下,这是一定的治疗大法。就是表里证同见,在里实的情况下,也应遵照先表后里的原则,先治其表。本条着重指出外证未解者,不可攻下,就是针对着表里证兼见而言的。至于用桂枝汤,只曰“宜”,不曰“主之”,不过举出一方为代表,还当随证加减化裁。柯氏论桂枝汤的运用,极为广泛,打破了后人仅治太阳中风的狭小圈子,阐发了仲景方药的精义奥蕴,最有启发意义。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不论太阳中风或太阳伤寒,凡是外证未解的,即使兼有可下的里证,也当先发汗以解外,后攻下以治其里。如果先行攻下,即为逆冶,最易造成表邪内陷的变证。误下后若侥幸表邪未陷而外症仍在者,仍当解外,不过下后里阳受伤,荣卫必不充实,故凡下后欲解外者,只宜桂枝汤,不可用麻黄汤。论中15、21、22、43等条,都是本条的举例。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病在表者,理当汗解;病属里实,法当攻下,此为治疗的常法。表证兼里实,一般应遵照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如先行攻下,在里的实邪虽有可能被排出体外,但因在用攻里药物的过程中,常使正气趋向于体内,表邪必然会随之内陷,而致变证丛生,如果先解表,在里的实邪不会在解表的过程中发生异常变化。等表证解除了,再去攻里,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故先攻下就是错误的。

欲解外者,为什么宜桂枝汤呢?因桂枝汤既可解肌祛风,又可滋阴和营既有驱邪外出之功,又无辛燥助热之弊,对此证较为适宜。不用麻黄汤,是恐其峻汗伤津,更增在里之燥热。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一般性治则是先治表后治里。从“不可下也”可以推测,应该同时具有阳明里证,也就是说,这属于表里同病。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治则,仲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就是“下之为逆”,或者说先表后里。太阳病在先,阳明病在后,所以这样的治法仍然遵循了“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的基本原则。

至于“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只是个举例而已。本条从表面看好像是论述桂枝汤证的,其实是讨论汗下先后的表里治则的。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指出太阳病宜汗忌下的治疗原则。太阳病证在表,当以汗法解除。表证当以汗解,里实证才用攻下。太阳病表证为何要用下法呢?病人一定有里实的症状表现。既然说“外证未解,不可下也”,可见这个病人虽有里实的症状表现,但表证仍在,不是一个单纯的里实证。因此,用下法不妥当,而应该遵循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若不这样治疗,误用下法,会导致邪气内陷产生喘汗、下利、胸满、结胸、痞证等诸多变证。本条重在指出表证不解当先汗解的原则。原文“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似属举例,可以理解为选用合适的发汗之方为宜,不可拘于桂枝汤。


吕英《伤寒一元解》:

1.无论一日还是一年,天地一气的运行降至地下水阴中均对应终之气太阳寒水之气。立足凡病皆为本气自病,《伤寒论》所论述的是坎卦元气即终之气太阳、寒、水为一气的运行失常。这个太阳病了就如同回了家的太阳病了。普遍规律对治方药为四逆汤。

而太阳病的表达又为人之生机初之气厥阴风木和缓有序升发的失常。这个主表的太阳病了就如同保家卫国的太阳病了,因为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故太阳病无论伤寒还是中风,病机均涉及风、寒、水、太阳四个要素组合的变化。立足《伤寒论》排序本气越来越少,太阳为人身第一道防线,阳明为人身第二道防线。太阳病下之未愈,普遍规律为厥阴风木下陷、东方甲乙木和合一气运行的失常,主要体现为“厥阴中气营卫血脉”这一病机线路,表已虚是规律,故一旦表未解,则桂枝汤首选。腠理已疏,毛皮、肌腠防御功能下降,不宜麻黄汤,而宜桂枝汤。42、44、45三条均属太阳风寒表虚证。

2.第43条:微喘非大喘,说明肺气郁闭状态不是很严重。肺不降,阳明戊土胃必不降,故肺胃之气均处于气机逆上、满闷不舒的态势。首选除满散滞之厚朴、降肺伸血络中壅遏之气以达旁通之杏仁。

3.注意: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者,乃邪陷于里,热在阳明,湿热火熏蒸于肺胃,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也。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