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穴位埋线、自血疗法治银屑病案
2024
06-17

穴位埋线、自血疗法治银屑病案

银屑病,中医称为“白庀”。“庀”是遮蔽的意思,“白”是指白色的鳞屑,“白庀”即指有大量的白色鳞屑遮盖在皮肤上,是通过中医的取类比象法为之命名的。《外科证治全书》载:“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疡医大全》载:“蛇虱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痒,搔抓之起白疕。”中医认为银屑病多因素体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银屑病初起时,多因患者体内蕴热,又受到外部的风邪侵袭,蕴结于肌肤而致;或因机体蕴热偏盛,又因情绪失常、过度食用肥甘厚味之品等,内外邪气相合,使热伏血分,发于肌肤而致。银屑病久病耗伤营血,导致阴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以致于经脉阻塞、气结血瘀而不能濡养肌肤;或热蕴日久,生风化燥,最后导致经络瘀阻或火毒炽盛而发病。

江苏省名中医、扬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朱新太临床治疗本病时,着重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认为肺、脾、肝、大肠四脏腑的功能失调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故笔者在临床上治疗银屑病时,以朱新太的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穴位埋线疗法取穴四脏腑的背腧穴为主,或自血疗法取四肢相应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把临床案例归纳为血热、血燥、血瘀三大病机分型,经辨证分析后配之相应穴位,往往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列举验案三则如下。

案一

高某,男,35岁,患银屑病20余年,曾口服及外用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症状反复发作。自诉近3个月来,过量饮酒后,皮肤立即发疹,迅速遍及全身,皮疹鳞屑较多,表层容易脱落并点滴状出血。患处瘙痒明显,伴有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纳可,夜寐安,小便调。

诊断:西医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急性进行期)。中医诊断为白庀(血热型)。

治法:调理脏腑,清热凉血。

穴位:取穴肺俞、脾俞、肝俞、大肠俞、大椎、曲池、血海、太冲。

操作: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埋线针,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胶原蛋白,规格2-0,长度2cm,10根)分别埋入上述穴位,嘱患者避免熬夜,保持心态平和,每2周治疗一次。

经过2次治疗后,患者皮损减轻近半,瘙痒明显改善。继予3次治疗,患者皮损基本消失,但遗留淡灰色素沉着,嘱患者避免应用强效激素药膏,适当运动,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 “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从《黄帝内经》得知肺俞、脾俞、肝俞、大肠俞乃肺、脾、肝、大肠四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故朱氏临证,埋线取穴肺俞、脾俞、肝俞、大肠俞通过调节四脏腑功能以治疗银屑病。由于患者病情处于急性进行期,辨证添加大椎、曲池、血海、太冲以清热凉血、疏肝解郁,治本的同时又快速消除症状。

案二

崔某,女,43岁,体型偏瘦,自诉患病15余年,症状时常反复。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爆发皮疹,头部及胸前部明显,内服中药多剂后,症状稍有改善,停止新发皮损。刻下:皮疹色淡红,无新鲜皮疹发出,原有皮疹部分消退,皮疹肥厚,表面鳞屑较多,轻微瘙痒。舌淡红,苔淡白,脉沉细。夜寐差,纳可,二便调。

诊断:西医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中医诊断为白庀(血燥型)。

治法:调理脏腑,养阴润燥。

穴位:取穴尺泽、三阴交、太冲、曲池、足三里。

操作: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20ml注射器,抽取肘部静脉血,分别注射上述每个穴位2ml,嘱患者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心态平和,每周治疗1次。

治疗4次后,患者皮疹明显缓解。守针刺原方去曲池、加血海,继予6次治疗后,诸症基本消除,随访1年未见明显爆发。

按 自血疗法又叫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是一种通过静脉抽取和穴位注射患者自己血液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刺激疗法。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注射,可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脱敏作用,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刺激机体自身免疫系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使免疫应答,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协调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以加速疾病的痊愈。自血疗法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用自身血液治病的记载。本法具有取穴少、疗效好、安全、简便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和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等。尺泽、阴陵泉、太冲、曲池四穴分别是肺、脾、肝、大肠的五输穴,五输穴与脏腑关系密切,对调节脏腑功能具有重要价值。朱氏临证常使用三阴交代替阴陵泉,三阴交乃脾经、肝经、肾经三经之交会穴。有“一穴调三经”之说。自血疗法治疗银屑病,穴位注射以上四穴,在发挥自血疗法自身疗效的同时,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又能调节肺、脾、肝、大肠脏腑功能。三阴交、太冲配足三里、血海又能益气补血、养阴润燥以加强调节功能。

案三

王某,女,66岁,患银屑病40余年。期间外用及口服药物多次,效果一般,症状迁延不愈。刻下:皮损肥厚浸润,呈皮革状,鳞屑较厚,多处大片融合,瘙痒难忍。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弦细。纳差,夜寐欠安,二便调。

诊断:西医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中医诊断为白庀(血瘀型)。

治法:调理脏腑,活血化瘀。

穴位:取穴肺俞、脾俞、肝俞、大肠俞、膈俞、曲池、大椎、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埋线针,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胶原蛋白,规格2-0,长度2cm,10根)分别埋入肺俞、脾俞、肝俞、大肠俞、膈俞、曲池、大椎、血海,每2周治疗1次。然后使用一次性20ml注射器,抽取肘部静脉血,分别注射三阴交、足三里,每个穴位5ml,每周治疗1次。嘱患者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运动。

治疗4周后,患者皮疹逐渐消失,治疗6周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4周以巩固效果,皮疹绝大部分消除,随访半年未见反弹加重。

按 静止期银屑病患者,一般都是由急性期迁延不愈发展而来。急性期银屑病证型大多属于血热证,由于治疗不当或者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病情缠绵反复,日久便会引起阴液耗伤,津液不足而致阴虚生内热,血热妄行则可引起出血致瘀。故朱氏临证,对于病程日久的银屑病患者,在调节脏腑功能的同时,又要兼顾从血瘀论治。埋线肺俞、脾俞、肝俞、大肠俞调节肺、脾、肝、大肠脏腑功能。曲池、大椎是泻热活血常用的一对大穴。埋线膈俞、曲池、大椎、血海,四穴合用旨在专攻破血化瘀。配合三阴交、足三里自血疗法加强疗效。穴位埋线结合自血疗法双管齐下,调节脏腑功能的同时,又兼顾活血化瘀,对于日久迁延不愈的银屑病患者,每每收效甚佳。(高井亮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