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成脓的早期只要是在急性期都可以用大黄牡丹汤,也就是说无论有脓,无脓,脓成与否,只要是在急性期都可以用大黄牡丹汤方。
☞薏苡仁附子败酱散在慢性疾病已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三个月以上,才会有用到薏苡附子败酱散。
278.王不留行、蒴藋、还有桑白皮,都是治疗金疮的要药。
279.排脓散主要用于胃肠道有脓疡,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会用到的。如果是肝脓疡,就合上四逆散,加上一个黄芩。柴胡配黄芩,这是入肝胆的一个药对,有肝胆病基本都要用到它。
280.淋巴管发炎了,病变部位皮下出现“红线”,如果这个线越来越往上走,往躯干方向走,这个就很难治了。治疗:抓紧要截住它,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用艾灸在它的头往上走那个头,给它灸,一点一点的红线缩下去,这个病就好了。
281.如果出现有这种浸淫疮,可以用下面的处方配伍,做散外涂就可以。①黄连一两,薏苡仁五钱,白术五钱,冬瓜仁3钱,打成粉做外敷就可以。②还有像炉甘石洗剂可以擦。③《外科精义》里边还记载着一味黄柏打成粉外涂会有效。
282.什么是阴脉?以关为分水岭,关前寸为阳,关后尺为阴。
283.按照道理来说,怀孕60日也就是两个月就会出现口渴,不想吃饭,后背怕冷,大便干,就会出现这些症状。怀孕两个多月是不应该有胎动的。
284.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发现尤其在两个月左右的安胎,桂枝汤是非常好用的一张方子,桂枝汤安胎效果也很好。母子两全汤也是一张安胎的通用方。在老家的时候,农村人都比较朴实,发觉她怀孕了,开始就给她三剂保产无忧饮,然后每个月吃两剂,一直吃到生,这样孩子平安,大人也平安,非常好用。
285.怀孕6个月应该会有胎动的,现在临床上也是怀孕5~6个月胎会动,而且前三个月经水利,在停经之前的三个月,月经是顺畅的,按月而至,经期是准的。这种情况下就诊断为胎也,怀孕了。
286.胶艾汤究竟都能治哪些病种呢?第一个,妇人有漏下者。什么是崩?什么是漏?崩是指妇人在非经期突然大量下血不止,曰崩;淋漓不尽,曰漏。这里说的不是崩而是漏。阴道淋漓下血不止,我们用方子用什么用胶艾汤来治疗,这是胶艾汤的第一个适应症。第二个适应症是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半产就是小产,不是足月生产,而且恐怕是还没有排干净,或者是胎衣没有完全剥离干净,就是说在小产后有下血不止,而且量还不多,还总是有,就要用胶艾汤。第三个适应症,治疗胎漏又叫漏胎,就指怀孕期间阴道总有少量的血性分泌物,你查,胎心、胎芽发育的还都很好,这种情况下就叫妊娠下血,这是胶艾汤的第三个适应症。第四个适应症是妊娠腹中痛,怀孕了腹中痛是为胞阻,这胞阻在过去是一种病,用胶艾汤主之。注意:胶艾汤一般在临床上开三剂左右就可以了
287.胶艾汤治疗妊娠的腹痛,前面还有个附子汤,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附子汤表现少腹部拘急胀痛,而胶艾汤往往是坠痛,带着腰痛,而且疼痛程度要比附子汤轻,特别拘急紧迫的一定要用附子汤。
288.临床上应用当归芍药散的剂量一般是当归10克,芍药15,茯苓选15克或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用10克左右就可以。不要再超这个剂量,这是我们北方常用剂量。在南方的同学怎么办?我建议你们就可以半量或1/3了,足以有效。因为北方冬季比较寒冷,脏腑和腠理都比较致密,耐药性强一些。
289.当归和川芎两味药叫佛手散,治疗腹痛,效果很好。
290.附子汤里面的腹痛比较严重。胶艾汤同时有出血,怀孕了腹痛还有出血。当归芍药散往往并发的水液代谢障碍的症状。
291.临床上干姜人参半夏丸一定要打散,要按这个比例:干姜、人参一两,半夏二两,打成散剂,然后就煮一点姜水,把散一送服。最好的方法还是姜汁,用生姜捣一捣,用无纺布一挤,挤出点汁来,用不多少就有效,比煮效果要好。我给大家的建议是3~5克,你看孕妇的体格强壮,如果很赖的3克就可以了,体格又粗又壮又很大,一百七八十斤,你选到5克也足以了。一般吃一顿即可。
292.当归贝母苦参丸是刚刚出现小便困难三两天的时候就要应用,这个药现用现做就可以。等量做成丸的也好,或者散剂都有效,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散剂每次服3克到5克,如果做丸剂就6克。做散剂一样,开始服3克,效果不好,4克、5克甚至6克都可以,逐渐加,知道他小便顺畅了为止。[松山湖注还可以治妊娠妇女大便难(高齐民经验)]
293.往往这种出现小便不利,还有水肿,凹陷性水肿,都是妊娠末期,7个月以后,随着胎儿的增长增大,才会压迫到尿道,排尿困难,因此用葵子茯苓散主之。临床上应用怎么办?就用葵子和茯苓3:1的比例,这个比例做成散剂,然后服大约也是三克多,就可以,服到小便利就结束。
294.有的人说不用葵子茯苓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用向日葵杆把它砸开,里边有一个白色的芯,那个芯像海绵一样,煮水也可以消水肿。未完待续
本笔记系列仅仅个人理解听课整理,是自己学习的记录,仅供学习参考,勿随意试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74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