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3条 桂枝汤本证
2024
05-28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3条 桂枝汤本证

原创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1-20 00:06 广东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此非文有简略,乃气有微甚故也。设无头痛便非风至太阳,设无发热便属形神俱菀,设无汗出不可治以桂枝,设无恶风便非本于风气。故一涉风中太阳,虽气有微甚,而此四证不可缺一,但不若气甚者全具项强、鼻鸣、干呕、恶寒等证耳。

柯琴《伤寒论注》:此条是桂枝本证,辨症为主,合此症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症,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症中头痛是太阳本症,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

尤怡《伤寒贯珠集》: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则表疏自汗;是头痛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为太阳中风之主方,而其功用不止此也。凡中风伤寒杂证,审系太阳之为病,医者必于头痛发热等公同证中,认出汗出一证为大主脑,汗出则毛窍空虚,亦因而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不必问其为中风伤寒杂病也。第审其汗出斯用之,无有不当矣。

黄元御《伤寒悬解》: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风邪中人,则阳分受之,故伤卫气。卫秉肺气,其性收敛,风鼓卫气,失其收敛之职,是以汗出。风愈泄而卫愈敛,则内遏营血,郁蒸而为热,是卫气被伤而营血受病也,故伤在卫气而治在营血。桂枝汤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藏府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中之郁也。汗者营卫之所蒸泄,孔窍一开而营郁外达,则中风愈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太阳病头痛者,风伤太阳高表之气而循经上行也。发热、汗出、恶风与“名为中风”节相同,咸属风伤肌之为病,前节未立汤方,故于此复言之,而宜桂枝汤以解肌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前条有脉无头痛以揭病名,此有头痛无脉以言治,互相详略耳,无异殊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以桂枝汤之多所禁如此,后人得无有畏葸焉,而不敢主其方者乎。不知不足畏也,桂枝自有桂枝之证,纵太阳病之头痛发热有雷同,而合以汗出恶风,则无雷同矣,何所畏乎桂枝汤而不主之也?

喻嘉言《尚论篇》:头痛见第一条,发热,汗出,恶风见第六条,重互其文,以叮咛辨证用法,首宜识此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头痛虽见之于太阳总证,而未见于中风之首条,首条虽具脉证,以正中风之名,而尚未显言其治法,此条虽有证无脉,而前后互见,并详明其治法矣。其脉证治法,于三处互见,仲景立言,或详或略,忽现忽隐,正神龙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之妙,开后学辨证施治之法门,其为天下后世虑也深也。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此言桂枝汤之全症,但四症重在后二症,尤重在汗出一症。盖头痛发热与麻黄汤症同,而恶风亦恶寒中之所兼见。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风伤肌腠,循经上行巅顶。故止头痛也,亦宜桂枝汤以解肌。发热汗出恶风解见前。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12、13条】此二条乃申解太阳中风之为病,细为释辨其脉证,以示人知立法,而严误认寒邪之禁也。脉之浮为伤寒在太阳初感,为风为寒尚在疑惑,故上条揭示中风之脉证甚细,苟观之,则阳强阴弱,与脉之阳浮阴紧而不弱者,其异如是也。阳浮之热为自发而快捷,阴弱之汗为自出而直易。热为翕翁之温热,与或已发或未发,迟迟之热,其异又如是也。啬啬淅淅之恶风寒,与恶风无汗,其异又如是也。鼻鸣干呕与呕逆而喘,同为阳郁,而大分缓急,其异又如是也。辨之既详,主之自决,桂枝一方,不容再疑,其药味及服法详方喻二说矣。如此则不致误认为寒邪,切不可轻为大发其汗,致阳邪与阳药相并汗出,而太阳之中风并不解,且变为他证也,可不慎!

再或太阳中风病,而发热汗出恶风,与前悉同,兼患头痛,即头项强痛,而尚言于头者也。风邪少盛诸阳聚处,必多亢烈之患,正为桂枝汤对证之证,主之无疑矣。必指出头痛者,所以见其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异也,此其所以不同于寒邪之治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阙中风二字,冠太阳病三字,风邪已过去,太阳尚病耶? 注家疑本节为重出,吾谓太阳未受桂枝汤之赐,病未衰固病,病已衰亦病。病在无药引太阳之阳,归根太阴,无药启太阴之阴,互根太阳就令外邪已罢,仍可以外证未解目之。下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节,有外解外不解之分,同此例也。不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岂太阳之本相如是哉?乃浮阳未归经之变相犹存在,故同是头痛也,头痛未止在言外,以太阳未贯彻其头,阳经不受气于阳,将习惯于痛。亦同是发热也,热有所存在言外。经谓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此则汗气相薄,两热相合,亦有所遗。以其非热自热而汗自出,热不发而汗发之,汗不出而热出之,故不曰热自发汗自出也。皆由太阳有开而无阖,纵不觉其漏汗,亦觉其漏风。不当汗出却汗出,并非中风却恶风,则汗出恶风又同而异,与《素问》诸遗异而同。《素问》责其强食,吾则惜其勿药也。桂枝汤主之,补一剂三服之缺,愈以见服至二三剂之不为滥也。不曰用前法,更新太阳足矣,无取汗之必要也。不用法便是法,易法不易方,起下文易方不易法也。

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篇》:桂枝汤为太阳风中肌腠之的剂。而其调营卫、和阴阳,凡中风、伤寒及杂病,审系头痛、发热、恶风之公共证外,认其汗出一证是桂枝汤之的证也。前节论中风,而未出方,此即中风节之证而出其方也。本文明明中风之的证、的方,修园乃谓推广桂枝汤之用者,由于未悉上节为叔和之文耳。细心临证者自知之。《金鉴》反以此条为重出之衍文,而不知上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一节,乃真衍文。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统观仲景书,但教人某证用某方,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之名,可知意在治疗,不尚理论。中医之治疗有特长,其理论则多凭空臆造。仲景不尚理论,正是识见胜人处。后人斤斤于风邪、寒邪、伤卫、伤营之辨,而不于病证药方上着眼对勘,非善读仲景书者。

曹颖甫《伤寒发微》:邪薄于外,正气不得外泄,则上冲于头,故无论伤寒、中风,皆有头痛之证。两太阳穴在目外眦旁最为空虚,故上冲之气,此最先受。初病便发热者,为其发于阳也。当皮毛开泄之时,风袭汗孔之虚,内薄肌腠。肌腠为孙络丛集之区,草书”丝”字,形近于”孙”,故《内经》俱作”孙络”,即今西医所谓微丝血管。营气居之,营气随受随抗,故一病即见发热。皮毛本开,故汗自出。风从汗孔入犯肌肉,故恶风。所以用桂枝汤者,取其辛甘发散,但令脾阳内动,营气自能作汗,从肌理泄出皮毛,然后肌表通彻,风邪即从汗解矣。无如近世庸工,谬以芍药为酸寒,又不知姜、枣、甘草为扶脾主药,桂枝、甘草所用不过三五分,生姜不过三片,红枣不过三枚,桂枝汤乃无复愈疾之功,可笑亦可叹也。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头痛,三阳病皆有之;太阳头痛,每在正中与后头部。发热,三阳病皆有之;太阳发热,必恶风寒。汗出,太阳、阳明共有之;太阳汗出,必恶风。恶风.太阳、少阳共有之;太阳恶风,必兼发热。太阳复包括伤寒与中风二证;头痛发热、恶风、伤寒、中风皆有之;独异者,中风有汗出耳。如无汗出,则非桂枝汤所主矣。故汗出为太阳伤寒与中风之分歧点。审证必如此分析,乃不致方药误投,犯虚虚实实之诫。

与病者相对,病人每将一切身上所感病苦,滔滔陈述,甚少将重要纲领提举。如述一感冒病,必曰:一身作痛,夜不安眠,腰干作胀,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头痛脑胀,四肢疲倦······如是不实不尽之报告,而对于头痛抑头晕?痛晕又在何部?有无头项强?有无恶心欲呕?恶寒抑系恶风?汗之有无等?反略过不涉。医者苟未于此等处详与诘问,绝不得病之要领。病有主证有兼证主证决然备具,兼证则随人体质而各有不同。中医研究医病,即在审证择要即如桂枝汤一证而言:只要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即已主证备具;其他头痛或头晕,身疼或腰胀,项强、恶心、食少、口淡等之有无,可舍而不论矣。若粗工仅凭病者言,而不审其主证之所在见病治病,则药味多而力散,疗效不强矣。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太阳病,一节有一节之不同,有发于标阳,其机为开。不言中风而为中风者,如只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而不见项强一证者,亦为中风,不可拘泥,宜桂枝汤主之。太阳病三字,即头痛已在其中。本节见证,即为上节所有。骤观之,未免重出,而不知本节特补出头痛二字,言外即指出太阳病,以头痛为特征,使人先得提纲中之特别要领也。又头痛发热四字,联为一句,如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如头痛发热,微盗汗出,是指发于标阳而言,如头痛发热,身疼腰痛,如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如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是指发于本阴而言。是标阳本阴之发热,皆以头痛为特征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头痛发热,中风、伤寒皆有之,而汗出恶风,则中风所独有也。故“汗出”二字宜注意,盖有汗则为中风,无汗则为伤寒也。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此节太阳病,不言伤寒、中风,但见此症,即用此方,以推广桂枝汤之用。然必审其内无伏热,始为无弊。柯氏用治脉弱自汗盗汗,与虚疟虚利甚效,此尤推广桂枝汤之用者。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头痛者,邪中于经,经病也;发热汗出恶风者邪在气气病也。经病四之一,气病四之三,故仍可与桂枝汤也。此言太阳经经气兼病之治法也。夫经病有重轻其症有三种:头痛一也,项强二也,背几几三也。三者之中,又有连带而病,分轻重者:头项强痛,经病之轻者也;项背强几几,经病之重者也。本法之经病为最轻之症,故桂枝汤并无何种之加入也。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有人不注重本条,往往认为桂枝汤只是散风邪之剂,仅用于中风证,这是错误的。本条补充上文,仲景示人不仅仅是太阳中风证可用桂枝汤,只要是太阳病,具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不必囿于是否为中风证,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这里就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精神。故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就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本条因太阳病,故知脉浮。未言脉缓,示人若见此证,虽脉浮而不缓,亦可用桂枝汤主治,迁证法也。夫脉者,别阴阳,定表里,分寒热,识虚实者也。虽脉有变,凭证施治,证若有变,随证加减,此《伤寒论》全书之大法也,尤当于本条无字中求之。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

吕英《伤寒一元解》:

1.第13条与第12条病机相同,但重要的是在临床凡遇表虚的营卫不和证,就可以用桂枝汤。

2.立足“凡病皆为本气自病”,凡土虚土不载木,人之生机初之气厥阴风木之气下陷,东方甲乙木和合一气失常,最常见的规律为第13条的桂枝汤证。如表病发展为疑难杂症,无论寒热,如果其源头之一为桂枝汤,有典型的汗出恶风,欲救邪风者,此方也。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进一步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文中冠以“太阳病”是泛指一切表病,无论中风、伤寒、已治、未治,甚或其他表证,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便是桂枝汤的适应证,即可使用桂枝汤。这样就使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而可以更加广泛地应用。但必须坚持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有是证,才能用是方。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太阳主表,统辖营卫,是人身最外的一层。其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风寒之邪外袭,太阳首当其冲,因之头痛为必有症状。风寒束于太阳之表,人体正气与邪相争,所以既恶风寒,又有发热。但是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腠理的疏松致密不一,因而有自汗、无汗之异。本证头痛发热,恶风自汗,为太阳中风的典型见证,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头痛,三阳病皆有之,其区别已说明于前。发热,三阳病也皆有之,太阳发热必恶风寒,阳明发热不恶风寒,少阳则寒热往来。自汗出,太阳病、阳明病皆有之,太阳汗出为邪在表而肌腠疏松,阳明汗出是邪在里而热蒸液泄。这也是应该区分的。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本条说明证施治应抓住主症,才能明确治疗方向。如太阳病头痛发热的同时,只要具有汗出恶风的证候,就是桂枝汤所主不必鼻鸣干呕等证悉具。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本条所论,扩大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一般将本条解释为对太阳中风证证治的补充,而张仲景写作的风格,学者一致认为是简洁明了,绝少重复。在第12条论述太阳中风之后,紧接着又重述太阳中风,这不应当是张仲景的风格,因此我想本条一定另有深意。“太阳病”三字,应当泛指一切表证,本条所论应是,无论中风、伤寒,亦无论经过治疗与否,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四个症状,就可应用桂枝汤。这是抓主症,针对主要症状用方的示范。曾治一男青年,淋雨后,先发寒战,随后见发热、头痛、身痛、无汗,体温曾达39°C。自用解热镇痛药后,虽有汗出,但身热未尽退。刻下症见头痛、发热、恶风寒、活动或饮热水后则有汗出,体温38°C。实习的同学有认为是太阳伤寒,有认为是太阳中风。我则认为,此证不必强辨中风或伤寒,因有第13条的主要症状针对症状用方就可以了。遂用桂枝汤一剂而愈。正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所说:“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

我们在病房要求学生写大病历的时候,一定要有中医的病名、证候等完整的诊断结论,然后立法、处方、用药,这是一种规范的要求,初学者必须遵循。而许多老中医专家,门诊看病,常常只是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可以立法处方,这是在大量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辨证过程简化浓缩的一种简捷方法。本条就是这种方法的示范。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进一步强调桂枝汤证的主症。本条紧承第2条,论述症状很简单虽然是重复,但是主旨十分地明确,就是意在提示临床辨证论治必须善于掌握主症。所论述的四个症状当中,最能体现桂枝汤证特点,也就是说,最具有辨证意义的仍然是“汗出”。因为汗出,从病因的角度讲,反映了风邪的致病特点;从病机的角度讲,反映了营弱的病机特点。

自本条以后所有的桂枝汤证的条文,都属于变法条文,都是对第12条的补充,只不过是角度不同而已,所体现的无非是“达变”的辨证思维。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诊断思路和方法。从病人“恶风”可以确定太阳病的诊断,从“汗出”可以确定中风证的诊断。本条只提出太阳中风证可见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四个表现,但从发热与恶风并见,且见“汗出”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要点俱备,反映病机已属“营弱卫强”,故据此见证,即可用桂枝汤,不必待太阳中风证之见证悉具。

本条列出的四个症状,只有汗出有别于太阳伤寒的见证,提示有汗、无汗是太阳病中风、伤寒的鉴别要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